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带你探索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甲骨文

2021-01-04 03:30:01
相关推荐

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突然对北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位名字叫王懿荣的京师团练大臣,带着他组建不久的团练,也就是民兵,死守东便门,可寡不敌众,装备太差,又缺乏训练,东便门失守了,不久,京城各门纷纷陷落,两天之后,北京城沦于八国联军之手,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带着王公大臣和嫔妃、宫女们纷纷逃出了京城,王懿荣不愿意当亡国奴,写下一篇绝命词之后和自己的夫人、长媳投井殉国了,王懿荣死的壮烈,令我们后人敬重和景仰。

其实王懿荣担任京师团练大臣,是临危受命的,他实际的职务是国子监祭酒,就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的校长,你让一个校长临危受命组织民兵来守京城的城门,大清朝的衰亡可见一斑。

王懿荣受后人的敬仰和追忆不仅仅是他死得壮烈,更重要的是他被称为“甲骨学之父”。

1899年10月,金石爱好者王襄和书法家孟广慧两个人一起来到天津西城门外的一个小客栈,见一个叫范寿轩的古董商人,商人和王襄是山东老乡,几天前托人给王襄带话,说自己从河南带来一批龙骨,问他要不要。龙骨实际上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和龟甲的化石,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对龙骨的药性和针对的症状有所描述,不过当时人们对龙骨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只知道它可以镇静安神,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和实际摸索,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人们对龙骨的药效和治疗症状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使用。所以龙骨在民间是作为一味中药被广泛使用。

范寿轩手里的龙骨有很多用刀刻画的痕迹,像是一种文字,所以他就称自己手里的龙骨叫骨板,孟广慧在听说这件事之后,对王襄说这很有可能就是古代的简策,也就是古代的文献。他们相约来到天津城西一个叫马家店的小客栈,这地方非常简陋,四壁是土做的,窗户小的跟洞似的,到处都是尘土,可见范寿轩的古董生意做的也不大,三个人见面互相客气了一下,范寿轩就打开了一个柳条箱,将他带来的龙骨让王襄和孟广慧看,二人看见这龙骨之后,瞬间被吸引住了,龙骨大小不一样,各有各的形状,有动物的肩胛骨,还有各种残破的和完整的龟甲片,仔细看这上面还真有刀刻的痕迹,孟广慧用手把龟甲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后就开始欣赏这种文字,二人一致认为这是“三古”遗品, 所谓三古指的是夏、商、周三个年代,不过这三代加在一起两千多年,虽然方向对但是太宽泛了,即便如此,也已经确认了刻在龙骨上文字的价值。孟广慧对这龟甲上的字非常感兴趣,一直在欣赏古人的书法艺术。

这商贩一看他俩对这龙骨的喜爱程度,就开始漫天要价,说一两银子一个字,王襄二人就傻眼了,二人只好凑了几两银子买了几个很小的龟甲残片走了。范寿轩收拾他的宝贝就去京城找了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国子监是清朝政府主管教学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是国立的最高学府。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的进士,曾经三次出任国子监祭酒, 在王懿荣最后一次出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他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诗:

意思是在桃花盛开的清明节,老家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昨天晚上做梦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故乡,只见烟台山上满山都是灯火。

可见王懿荣是一个有很深的故乡情怀的人,比如1894年7月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日本占领朝鲜之后,出兵东北,同时在山东的荣城湾登陆占领了威海南炮台,直接威胁到了威海卫军港中驻扎的我北洋水师的安危,王懿荣听到此消息后,立刻上奏皇帝,请求回老家山东组织团练,抵抗倭寇,皇上马上就批准了他的上奏,王懿荣立刻来到了济南跟山东巡抚一起商量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又来到了登州,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在前线考察地形,修筑工事,组织了一支团练,准备跟日本人决一死战,可是不久,传来了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王懿荣壮志未酬,交还了朝廷发放的饷银,把将士遣散了,像这样一位爱国的志士和清廉的朝廷官官员,一个商贩找他干嘛呢?

王懿荣

1899年的盛夏,王懿荣染上了疟疾,找医生看病,开了方子,让家人去抓药,王懿荣在方子上看到一味药叫龙骨,他就好奇地打开药包一看,原来这龙骨就是捣成一公分大小的龟甲碎片,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一公分见方的龟甲上居然刻着字,王懿荣是当时名闻朝野的金石学专家,书法家和古董收藏家,他以专业的眼光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文字,可是他却不认识,他认为这些文字一定是比金鼎文和石鼓文更古老的一种文字,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立刻来到药店问这个老板,这带字的龙骨是哪儿来的,药贩子说是从中药贩子手里收购的。

于是王懿荣就把药店里所有带字的龙骨都收购了,也把京城中所有药店里面带字龙骨收购了,并且对各位老板说:以后只要有这样带字的龙骨我全收购,并且承诺一两银子一个字。其实龙骨在农村的收购价格非常低廉,是六文钱一斤,六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块两毛钱左右,过去用斤收购,现在论字去收购,而且是一两银子一个字,这就是天价。范寿轩作为一个商贩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就从农民那里收购到了一批带字的龟甲碎片,他想知道这带字龙骨为什么这么值钱,于是找到自己的老乡金石学者王襄来试探,果不其然,这带字龙骨原来是有文物价值的、所以才会这么值钱。他就把这些带字龙骨带给王懿荣,他一下就赚了三千两银子。

这种消息在古董行传的是非常快,不久就有一个姓赵的商人带来三百多块龙骨,王懿荣全部收购。陆陆续续王懿荣通过古董商人收集了一千五百多片龙骨,从此这龙骨不再叫龙骨,合称“甲骨”,甲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围绕甲骨文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甲骨学”,而王懿荣就成了甲骨学之父。

由于王懿荣高价收购甲骨,使甲骨的价格飞涨,倒卖甲骨成了很赚钱的生意。在上个世界初,中国各地兴起了收购甲骨的热潮,一些文人和商人贩子纷纷加入收购和倒卖甲骨的行列,他们并不是像王懿荣那样对古文字有兴趣,更不会像孟广慧那样对古代书法艺术有兴趣,他们是看中了甲骨的商业价值。不久,境外人士也参与甲骨的倒卖和收购,由于外国人出价高,所以大量的甲骨开始流失海外。

其实甲骨的价值不在甲骨而在甲骨文,就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但究竟是什么时代的文字呢?学者专家意见不一致,前面的王襄和孟广慧说它是三古遗品,方向是对的,但过于宽泛,三古指的是夏商周,那到底是哪个朝代?不久有人发表文章,说甲骨文是周代的文字,而且言之凿凿,如果甲骨文是周代的文字,那这些收藏的甲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为它和金鼎文、石鼓文的文字价值是一样的,不过就不是刻在不同的材料上而已。那当时最有发言权的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战败以后,不愿意当亡国奴,投井殉国,享年55岁。那当时还对甲骨文有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当数刘鹗。

老残游记

刘鹗字铁云,号老残,江苏镇江人,清末有一本著名的小说《老残游记》,就出自他的手,他这个人思想兴趣很广泛,有意思,他是金石学研究的专家,而且他跟王懿荣的关系非常好,当年刘鹗在北京候补知府的时候,经常出入于王懿荣的家,他就是通过王懿荣认识了甲骨,对甲骨文感兴趣,在王懿荣的影响下,他也开始收集甲骨,收藏甲骨,研究甲骨文,王懿荣殉国以后,王懿荣的儿子为了偿还父亲生前所欠的债务,就将自己父亲生前收藏的甲骨绝大部分转卖给了刘鹗,后来刘鹗通过古董商人又收购了三千多片甲骨,在后来派儿子刘大绅到河南又收集了一千多片甲骨,一共五千多片甲骨,成为中国第一位收藏甲骨的收藏家。

1903年,刘鹗从他收集的这些甲骨中精选了一千片拓印成册,以《铁云藏龟》为书名出版发行,虽然这本书就是甲骨文的拓片,但毕竟为当时和以后的甲骨文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便,使甲骨学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刘鹗在《铁云藏龟》的序言中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观点,这种观点第一次明确地认定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当时西方学者是不承认中国有商朝的,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说商代不是文明只是文化,理由是没有文字,如果我们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的话,不仅证明商代的文明,而且也能说明商代的文明达到了什么程度。 正当刘鹗把自己的研究深入下去的时候,一天清晨,一群官兵闯入刘家,把他家查抄了,罪名是私售仓粟,意思是私自将国库的粮食转卖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出现了大量的饥民,引发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刘鹗通过俄国占领军的手买了一些粮食,评价卖给饥民。可是这些俄国人手中的粮食又不是他从俄国带来的,而是他们占领的大清王朝的国库中的粮食,这就有人抓住把柄,诬陷刘鹗是私售仓粟。刘鹗无奈之下,把满腔的愤怒化作文字流于笔端,就编写了他的传世之作《老残游记》,在书中他以老残的角度和眼光批判揭露了当时清朝末年腐败的官场和黑暗的官吏制度。这就惹得朝廷不高兴了。1910年被发配到了新疆充军,在发配过程中,刘鹗成天是抑郁寡欢,最后悲愤而死。刘鹗死之后,他收藏的甲骨就失散了,很多都流失到了海外,损失不可挽回。

老北京

后来把甲骨学推向飞跃性发展的叫罗振玉,他与刘鹗的关系非常好,罗振玉正是通过刘鹗接触到了甲骨文,当他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时他惊叹说:天呢,这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字啊,是汉以来所有古文字专家都见不到的文字,真是天地显灵,让我生在这个时代,见到了这个文字,从此以后解释这个文字就是我的责任。他也做到了,经过几年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一本书叫《殷虚书契考释》出版了。在这本书中,罗振玉提出甲骨文是商代的卜辞,所谓卜辞就是占卜的结果记录,这个结论对甲骨文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此为基础,著名学者王国维就对甲骨的卜辞加以考释,找到了历代商王的庙号,然后把这个庙号排列了一个世系,就是一代一代商王的排列表,把商王世系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排列的商王世系做比较发现,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不是传说,而是信史,所谓信史就是可以相信的历史。所以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

甲骨的出土地点经过罗振玉不断的努力,那些商人告知他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罗振玉亲自来到小屯村进行考察,收集甲骨,这次他收集了三万多片甲骨,根据这次考察结果,他发表文章指出,甲骨文就是商代的遗存。小屯村就是商代的遗存,安阳一带就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殷墟所在地,也就是说通过甲骨文出土所在地的发现和准确的认识也就把商朝故都的地址锁定在小屯村一带,既然商朝的故都所在地确定了,那赶快发掘,也好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的文化,展示商朝的确实存在,可是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因为发现一代故都必须是政府行动,至少有政府财力的支持,可是那个时期,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

殷墟

直到1928年6月,南方革命军政府北伐成功,终于结束了北洋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中国的统一,统一事业完成,南方政府开始进行文化建设,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蔡元培又聘请傅斯年先生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所设立了考古组,为殷墟的发掘奠定了条件,从1928年到1937年这九年间,考古组对安阳一带进行了15次的科学考古研究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同时发掘出将近三万多片甲骨残片,证据确凿,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

又在安阳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考古学家梁思永经过反复的考察、认证,最后确认这是商王陵墓,在第二个阶段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同形状的条形、凹形的,各种形状的墙的基址,还有排列整齐的住处,充分证明这一带曾经有过宫殿。在第三阶段中,又发现了一个墓葬坑,集中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完整的龟甲有三百多片,据考证,这个墓葬坑属于商朝的武丁时代,如此集中这么多甲骨文说明这里是武丁时代的官方档案库,以上证据可以充分地证明商朝出现了国家,商朝确实存在。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古墓葬,出土了一个精美的青铜器,叫后母辛方鼎,面对甲骨文,商朝都城和精美的青铜器,也终于让那些质疑甲骨文是中国的外国学者闭了嘴。

对甲骨文的研究引导出对商朝遗址的发现发掘,从而证实了商王朝的确实存在,将中华文明延续到了三千七百多年以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是什么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一年级作文看图写话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下雪作文300字 过春节英语作文 友情类作文 我不后悔作文 读书笔记作文 乡村美景的作文 仙人球的作文 周末计划英语作文 春节的故事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 蝴蝶兰作文 西安旅游作文 四下作文 介绍中国的英语作文 陪伴作文500字 冰糖葫芦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 关于乡村的作文 学校生活英语作文 真没想到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上册 写饺子的作文 五下作文 换位思考作文 满分作文500 初一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