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春潮”汹涌:母爱的羁绊与难以和解的重生

2021-01-04 13:40:01
相关推荐

在母爱羁绊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或隐忍或叛逆,却始终难以真正逃离原生家庭的牵绊。最近,郝蕾、金燕玲主演的电影《春潮》备受好评,该片之所以引起大众强烈“共鸣”,是因为透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撕裂”了许多家庭难以言说、刻意遮蔽的伤痕,同时也“戳中”了人们无处安放、沉默隐忍的痛楚。

有毒父母与中毒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事实上,那些灰暗的、黏糊糊的、不清爽的感觉,那些难以被别人理解、也难以被自己接纳的无处安放的感受,或多或少都与有毒的原生家庭有关,与惨痛的童年经历有关。

影片中的纪明岚虽然是社区中的红人,但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与她的原生家庭脱不开关系。影片没有直接呈现她与母亲的关系,但从她提及母亲时呆滞、惊恐的神情,缩紧僵硬的身体,以及一句声泪俱下的“我那贪心的母亲”的控诉,就更能看出她压抑已久的情感伤痛。《原生家庭》一书指出,有毒父母的面相有七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现实生活中的“有毒父母”很可能不像书中总结的类型那样界限分明,有的只是其中一个类型,也有的是集合了几个类型的特征。毫无疑问,纪明岚的母亲属于“有毒父母”,一味索取、永不满足,既没有体谅过女儿省吃俭用、辛苦持家的不易,也未对女儿表达过一丝认可和感谢。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纪明岚是“中毒”的女儿,但在与女儿郭建波的关系中,她又是“有毒”母亲,甚至比她自己的母亲有过之而无不及。纪明岚一直以来都喋喋不休、不分场合地指责、控诉、咒骂女儿“没良心”“白眼狼”“不感恩”。她不曾给予女儿些许的尊严、空间和自由,是一位自恋型、控制型母亲。她为了能顺利离婚,博得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强行把女儿当成控诉丈夫、获取胜利的“工具”和“筹码”,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

扭曲的母女关系如杂草般肆意疯长,会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和传递。郭建波对待女儿郭婉婷没有像她的母亲那样歇斯底里地指责、辱骂,但也没能给予她一个完整的、温暖的家,甚至女儿上幼儿园期间她一次都没有接送过。老师让郭婉婷写一篇关于自己和母亲小事的作文,可孩子的记忆里竟然没有出现过妈妈的影像,她只能把和姥姥之间发生的事情当成了与妈妈的经历。郭建波实是不称职的母亲,是另外一种“有毒父母”。

有了“有毒父母”,必然会有“中毒孩子”,“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在有毒家庭中成长的郭婉婷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中毒的孩子”。她从小就在调解姥姥和妈妈两个大人的矛盾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委曲求全,同时也学会了压抑和掩藏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她承受着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该承受的一切,不能像同学英子那样无忧无虑、肆无忌惮。

母爱的羁绊

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说:“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对他们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孩子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学会如何扮演爱人、父母等重要角色,学会如何对待亲密关系。倘若孩子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理解和尊重,就会影响他们与自己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让他们把对父母的不满、对自己的自责迁怒于其他社会关系中,以一种我们看不见、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影响他们的人生。

纪明岚终其一生都没得到母亲的理解和爱,这是她深埋心底的最大痛楚。她一直被“遭罪”“受罪”的伤痛体验所绑架、折磨。这种伤痛和折磨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在她身上生根发芽,让她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失去了爱人爱己的能力。“不幸”成为她人生的底色,也最终变成了影响她与丈夫、女儿,乃至与外孙女亲密关系的罪魁祸首。她的体验从一开始的“母亲让我遭罪”,变成了“丈夫没少让我受罪”到“女儿也不让我好受”。她深陷其中、难以摆脱,不断地反刍伤痛,把无法取悦母亲的挫败和愤怒转嫁给丈夫、孩子。比这更不幸的是,去世多年的母亲依然能牵动她的情感和行动,她一直活在被母亲忽视和遗弃的伤痛中,无法解脱。

母爱的羁绊就像在孩子心里埋下的“不幸”种子,以无形的、意想不到的方式侵入我们的生活,不仅伤害我们的自尊,而且支配我们的婚姻家庭和事业等各个方面。没有得到母爱的郭建波同样是不幸的,她同样没有过好自己的一生。正如她在电影最后的独白中所说:“孤独、贫困我都有了。”郭建波隐忍,因为她不想像母亲那样整日对女儿叨唠、辱骂。她叛逆反抗,因为她不想还像小时候一样任母亲摆布。但是她无论是隐忍还是反抗,实质依然是对母亲的顺从和屈服,依然无法摆脱与母亲的纠缠,逃脱母亲对她情感的控制和折磨,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母爱的羁绊让她无形而有意地放弃了做称职母亲的资格和过幸福生活的权利。她未婚先孕、情人不断,却不相信爱情,更不相信婚姻,她所拥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用来反抗母亲的一种工具。她想要做称职的母亲,爱护和关心她的女儿,但她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也没有能力带她远离与母亲斗争的漩涡。她的隐忍、怯懦和无力,让孩子不得不成为了他们母女针锋相对、纠缠不休的“替罪羊”。

“四步”走出母爱的羁绊

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人的童年是没有遗憾的。在影片的最后,郭建波对着从玻璃中反射出的母亲影子说:“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影片用这样的方式似乎表达了郭建波与母亲的和解。事实上,也只有当我们把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内心的悲痛和愤怒,以及父母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全部归于父母之后,才能真正走出父母的羁绊,走出伤害别人、抱怨社会和自我惩罚的恶性循环,真正地治愈自己。

第一步,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我界定,不再执着于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承认“父母不爱她、不关心她”的事实,会比承受父母一直以来的折磨对他们的打击更大。纪明岚在情感上始终与母亲纠缠,是因为她期待母亲有朝一日能改变待她的方式,能够明白她、理解她、懂她。同样,郭建波也希冀于母亲能改写“我就是多余”的评价。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有毒父母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孩子,也难以做出改变。因此,疗愈自己,先要诚实地看待和父母的关系,敢于直面“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道德理念,从父母的眼光、需求、期待和评价中拿回自我界定的标准,独立判断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懂得肯定和欣赏自己。

第二步,卸下情感上的责任,不再自我惩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必须卸下承担童年不幸遭遇承担的责任,归还给责任予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我们要知道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他们最终要成为自己。因此,孩子不必须为没能达到父母的期待而自责,也无需为父母经历过不幸而替他们承担和负责一切。孩子可以同情父母,也可以感谢父母,但不需要为他们“有毒”的行为埋单。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要停止自我惩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即便父母伤害孩子再深,他们也有选择的余地。像郭建波那样用叛逆的、近乎于报复父母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第三步,避免与父母纠缠,消除恐惧,直面父母。孩子要翻过与父母纠缠已久的高大围墙,这注定是艰难的,但如果不去直面父母,就永远难以从父母的情感控制中走出来,无法恢复平静,获得自由和独立。因此,可以向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也可以通过搬离父母住所、增加运动、远出旅游或给父母写信等方式缓解直面父母的惊恐不安。这个过程或许会辛苦,也会让人灰心丧气,但只要对自己多一些爱和肯定,就一定可以把内心的孩子从永久的惩罚中解脱出来。

第四步,重构爱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阻断有毒家庭模式代际传递。阻断循环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诺,即发誓绝不像父母对待我那样去对待我的孩子。成年人要时刻觉察自己的行为,时刻警醒代际传递造成的伤痛和危害。同时,为人父母者先要走出自责愧疚的牢笼,努力重建爱的能力,把自己的孩子既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当成童年的自己,用心呵护他(她)成长,这样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能逐渐疗愈自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选择 500字叙事作文 推荐电影英语作文 象征手法作文 路作文800字 购物的英语作文 二年级50字作文 旅行作文开头 优秀作文350 作文500字写事 450个字的作文 小学作文6年级 我的性格 作文 丁香花作文 有关人的作文 作文能写什么 温暖400字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 优秀的作文素材 井冈山作文 抗疫人员作文 作文获奖感言 五百字作文初中 作文优秀片段 老师教我作文 茶花的作文 种树的作文 保护自然作文 冬天风景作文 一件事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