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谈民俗文化:满族饮食文化的雅与俗

2021-01-04 18:35:01
相关推荐

人类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文地理环境等生存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谋生与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相应的饮食文化。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祖先,主要以渔猎、采集和游牧为主要的谋生与生活方式。山林里的獐、狍、熊、猪、雁、野鸡、野鸭等猎获物,所能采集到的各种山菜、野果、野菌以及江河的鱼类、贝类,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渔猎、采集和游牧这种谋生方式,不仅养成了他们粗犷豪爽的性情,也使之形成了北方民族固有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饮食风格。我们跟着小编来聊一聊,满族饮食文化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从历史记载中深挖满族远古祖先的食物来源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就记载有如今长白山以北宁安境内的镜泊湖和牡丹江中上游区域。在此区域的宁安县镜泊乡莺歌岭古肃慎人的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石镞、石刀、石矛、骨制鱼钩、大量残存的兽骨和陶猪。在其中的一处居室遗址正中的灶址南部,出土了五个保存完好、排列整齐、完整的狍子和猪的头骨。而且,在灰坑中,还发现有一些制作精美的陶塑手工艺术品陶猪和陶狗。尤其是从灰堆中出士的这些陶塑手工艺术品陶猪,不仅形态逼真、生动可爱,还有着公、母和长、幼猪之别。这些,说明满族的远古祖先肃慎人的食物来源,不仅仅是野猪等各种山林野兽和鱼类,已经开始驯养野猪,并逐渐地以猪作为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

并且,根据同时在同遗址出土的陶器金、甑等蒸煮器具可以判断,古肃慎人已经掌握了用烧、蒸、煮的方法把生食变成熟食或半熟食的技术。这一点,也与郭璞《山海经·大荒北经》注所说的“衣猪皮”相符合。古肃慎人由于地理环境造就的喜食猪肉以及肉粟兼食的饮食习俗,一直被后世的挹娄、勿吉、羯、女真和满族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流行至今的一些以猪作为主要原料的菜肴上。

而且,在供奉神灵、宗教祭祀的祭品之中,尤其凸现了这种食俗。满族著名的传统佳肴“全猪席”。满族食俗以猪为上品,因而满族祭祀活动的“牺牲”品中,乃以猪为主,因此猪肉则有“福肉”“神肉”之称。祭祀完毕之后,则由众人分食。至于至今仍广为流行的“烤小油猪”“坛焖肉”“燎毛猪”“白肉血肠”“杀猪菜”之类。

满族食俗禁食狗肉,而且也禁用狗皮作为衣饰用品。

就其生存所必需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言,狗是本民族生产活动中用来狩猎、看护财物和自卫的重要家畜,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动物。满族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义大救主”故事,相传曾有一只义犬在危急之际救过清太祖务尔哈赤的性命。尽管这个文本附会于清太祖,仍然是满族先民生存条件所决定的把狗视为亲密伙伴意识的反映和写照。

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习俗惯制,这就是,喜食肉类、鱼类和山珍野味菜肴,烹调方式以烧烤和煮炖为主,亦即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写的“满人菜多烧煮”。对于古代满族来说,这类饮食资源丰富易得,热量大,加工制作便捷,适宜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

满族旧时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黏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有一首满族情歌就是借黏豆包来抒发爱情的。歌中唱道:“黄米糕,黏又黏,红芸豆,撒上边,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这黏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黏一团。”当今的“辽菜”就是在满汉菜看的基础上广采南北诸菜系之长形成的。由正白族人那吉始创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那家馆”的白肉血肠,以及家常菜小鸡炖蘑菇,集中体现了满族的饮食风味。

“那家馆”的白肉血肠,其白肉是选用肥猪硬助部位的五花肉,先用清水加调料急火煮沸,再改用小火余透而成,肉烂醇香肥而不腻;其血肠,选用新鲜猪血流制,绛紫颜色,光泽明亮,佐以韭菜花、腐乳汁、辣椒油和蒜泥等调料,给人以鲜嫩可口的口感。

宫廷著名的“满汉全席”则是满汉饮食文化交融的结品。

满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个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曾经建立了统一国家版图的清王朝的伟大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清王钢将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学习、弘扬源远流长的汉族传统文化精华,也使共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木民族优秀文化随者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提高和升华。从民间到宫廷,同时又广泛地集纳全国各地古今饮食艺术的优长,使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嬗变与提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如今已经蜚誉中外的“满汉全席”。

作为明代之后中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的满汉全席,可谓中国最为著名也是规模最大的古典巨型筵席。康、雍、乾时代,鉴于宫廷宴会既要突出统治者饮食习惯,也要关照到其他出席宴会者饮食口味的需求,形成了“满席”“汉席”并行的制度。这种制度,为合而产生满汉全席的“嫁接”或说是“合流”,提供了宫廷饮食制度方面的便利平台,使之得以顺理成章地正常过渡。

据小编了解,满汉全席这个筵席名称,最开始是源于清代中叶,当时最开始是叫做“满汉席”。

此外,尚有所谓“满汉大席”之谓,不过,这里的满汉大席,并非是指满汉全席,而是“烤全猪”。《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烤,于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馐外,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人。膳夫奉以待,仆人解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一膝,献首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筵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烧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有人将此作为“满汉全席”书证,显然大谬。细为深究,也只不过属于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看,或某道菜看采用的是烧烤技艺而已。

中国版图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异彩纷呈,风味丰富多彩,乃因地方色彩而异,通过加减、融合改造,于是便形成了数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满汉全席”各种地方版本。例如,满清王朝发祥地的“陪京”盛京(沈阳)的满汉全席的版本,是一大菜带八炒菜的所谓“一君带八臣”格式,席间总共要翻台十二次。在广州,则按南菜北菜各五十四款,根据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安排菜肴的格式,此外二分手,四京果、四糖果、四酸果、四生果、四看果、佳看点心,主食共七十八款,分四餐供客人享用。

天津格式采取一百零八作为吉样数,同北京格式大体相仿。个中,干果、鲜果、蜜饯、糖饯、冷菜、面点、甜碗、粥碗等,碗碟、茶点均按四件一组配套设置,大菜则按四红、四白、四大菜的“一带四”格式分层推进,编排紧凑,菜式古朴而少有粉饰,保留着满汉全席的很多原始风貌。这也多少体现着天津地方风物的特色,突出了“满族烧烤”工艺和满族风味这个主特色基调。尽管满汉全席在各地多有变异,菜肴与格式有别,但是,其场面之大,气派之豪华,餐具之考究,人席的菜肴用料以及菜名之讲究、珍稀,层次之丰富,特别是对礼仪的注重和严格,都为之最终被塑造成为一种主要的“国宴”和流行久远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经典,成为中华美食的一个缩影,奠定了基础。

知识小拓展

小编认为,通过“从民间到宫廷”发展的途径,实现了本属“马背上的民族”,一个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性演变与提升。这种历史性的演变与提升,进一步加强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了满汉文化的融合。大家觉得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 家乡的变化作文800字 优秀高考作文800字 堆雪人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 作文难忘的一件事300字 端午节的作文150字 心中的风景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很坚强作文 爸爸的谎言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400字作文 爱是什么作文500字 童年的回忆作文300字 六一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300字 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 新学期新期望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难忘的旅行400字作文 失物招领英语作文初一 关于读书的作文400字 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