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正确地打孩子

2021-01-04 22:05:01
相关推荐

打孩子不算什么新鲜事。问题是,在当代城市中产家庭里,打不打孩子成了关系到政治正确的话题。

我幼时挨打无数,一星期频率不少于两次。人生最早的记忆之一,就是老妈揍出了我一身汗,然后把我扔进木盆里洗澡。想想还生气,在木盆里又揍了我一顿。

这些年,我就此至少写过五六篇文章,以至老妈无奈叹气:“你就非得拿妈妈赚稿费?”但现在我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就像文学理论的那个金句:“问题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问题不在于打孩子,而在于你怎么打。

今天这篇稿子,可能会引发某些人怒气。因为我写到的事,目前还在争议中。

一条被狂骂被删除的微博

我有个朋友,是有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上周她在某地开讲座,互动环节一如往常,十分热烈。

有个11岁的孩子突然举手,站在后排大声问:“我妈妈经常打我。打断过皮带还打。我也离家出走过,晚上11点,站在门口听我妈找不到我,在家里大哭的声音。我也很倔。我们老是吵架,她就还打我。我们应该怎么办?”

他的妈妈坐在旁边。大家笑,他妈妈不知所措也跟着笑。主持人把话筒递过去,妈妈说:“真没想到他会站起来说这些。我也很辛苦,所有时间都给了他和姐姐。我也是希望他要争气。”

讲座之后,他们俩又留了下来。我这位朋友,引导母子做了一场对话。她以微博记述了此事。限于篇幅,我删去了一些枝蔓,此后主要情节如下:

所幸,和许多深受亲密关系困扰的普通中国家庭一样,这对母子虽然有层层隔膜,但归根到底并不缺乏爱。妈妈深吸了一口气,开始用“不抱怨”的正面方式,握着孩子的手表达:“妈妈平时对你的要求太高了。妈妈太着急了。妈妈那天假装喝醉了,那天妈妈告诉你,我爱你。但妈妈当时没有喝醉。妈妈没有忘记那天说的话。妈妈真的爱你。你那天说要永远保护妈妈。妈妈也听到了。”

我们三个人的手紧紧相扣。我问小男孩:“你听到妈妈说的话了吗?”

“听到了,”他依旧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我。虽然是他发出求援的信号,但整个谈话场,他既勇敢又静定。他是这场谈话的领导者。

“如果你的心是一个银行。妈妈今天说的话是存进你银行你的存款。以后她每打你一次,就会提取一些存款。你觉得妈妈打你几次,这一笔存款会用完呢?”我问他。

他看了看我,又扭头看了看妈妈。“永远不会用完的。老师。永远不会用完,”他说。

网上骂声一片。问题出在这一句:“打断过皮带还打。”

有人质问,“孩子的权益属于基本人权,如果你不断遭到皮带打断的虐待,你还会有用不完的爱吗?”有人说“这件事应该法律解决”,有人说必须马上报警,还有人立即@女拳主义某大V(我没写错,是女拳而不是女权)。几小时后,转发量爆增,有人表示要立即“人肉”我朋友和那个妈妈。

育儿专家吓坏了,迅速删去了微博。她委屈地跟我说:“我有讲过赞成打孩子吗? 如果我把妈妈喊上台,让大家骂她。孩子会觉得幸福吗?如果警察真的拘留了妈妈,孩子这辈子的阴影是不是更大?”

有意思的,是另一朋友的反应,他是在小镇长大的。“啊?打人的是什么皮带,是人造革的,还是塑料的?它很容易断的。我中学有一次跑步,皮带啪地断成两截。我见过太多皮带打断的事,也常听到街坊大人唉叹:妈的,皮带都打断了,还是不改。”

这个70末的朋友说,这是中产阶级想象中的皮带,动辄几百块几千块钱。在他们的脑子里,那条打孩子的皮带,一定是真牛皮材质,厚实精致,扣头镀铬闪亮。从物理学上说,如果这种皮带都能打断,孩子不定伤成什么样了。不信不信,一定是打在地上墙上才断了。

他说,现在的年轻父母太讨厌了,动不动就基本人权,动不动就套用蒙特梭利、海灵格家排法,不能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东西。总是过度保护,对孩子的一生不也是不平等吗?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剧照

不能把打孩子和虐待孩子混为一谈

打孩子这类事,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阶层出身,差异极大,足可以写一部《打孩子世界通史》。记得美国佬有一本书曾说,我们的开国元勋,小时候都是挨过揍的。

日本的北野武就公开说:“该揍孩子屁股的时候,就应该揍。小孩子不听话,就应该狠狠地打到他听”“不能把打孩子和虐待孩子混为一谈”“不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光知道疼爱孩子的父亲,实在是多了去了。父亲反过来拍孩子的马屁,这不是岂有此理吗?”“因为孩子们在将来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比拳打脚踢要来得无情得多、也残酷得多的社会”。

胡适幼时也经常挨母亲打:“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跪罚,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看来中国母亲打孩子,也是讲究力学原理的,必须做到耗功小,疼痛指数高。女作家闫红回忆:“我妈不打则矣,一旦打起来,就必然各种酷刑,比如拧大腿,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一定要让你没齿难忘。”我小时候,最常领受的待遇,也是各种角度的大拧小掐。另一作家陈思呈,妈妈比较懂得用工具,但效果类同。她很小就会形容:腿上“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挨打这一点上,从50 后直到80后,遭遇的环境相当。

大概是五六岁时,有一个晚上,妈妈暴打我一顿后,拽着我跌跌撞撞往河边走。半夜的街巷空无一人,妈妈边拽我边说,今天就是要淹死你!我非常恐惧:“妈妈我不要我不要……”她一直把我拖到码头台阶边,喝问:“你还敢不敢?”我哭嚎连声回答:“不敢了!不敢了!”

一般说,这个敢不敢,是每个大人打孩子都要问的:“以后你还敢不敢?”周围如果有大人,都会跟着帮腔,狠狠地打,让他记住。也有人会在旁边开解,你妈妈打你都是为你好哇。如果有任何人劝说,啊呀呀,不要打不要打,就被认为是不懂事了。中国父母规训孩子,终级手段就是一个打。

现在打孩子,似乎是不得了的大事,经常会有人报警。一看到打孩子,就怀疑是不是亲生。

前不久,有个“继父家暴幼童”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手机屏幕上,在小杂货店里,一个男人拿着棍子,猛踹孩子。孩子哭声凄厉,男人连踹带捅,场面失控到近乎恐怖。最后,是长沙警方作了微博辟谣:“有人又谣传长沙一继父对孩子家暴,经查……”

注意,警方讲的“又谣传”,说明此事不止发生于一地。此前,马鞍山网警也作过辟谣。一再重复的假新闻,很符合煽动愤怒的元素,继父、幼童、家暴,而且持棍。

在未说明的情况下,我把视频传给了一个警察妈妈看,她的第一反应也是:“不是亲生的吧?”让她再仔细看,又说,看去动静大,哭得吓人,但好像伤不着,那棍子使劲捅的是地板。

实际上,这是亲生父亲,他是被孩子攀爬高压电线塔的事,给吓死了。我看到这一条新闻后,才猛然想起,自己幼时恐怖的夜行码头,是因为我趴在河中央的浮桥上玩水。妈妈当年那么发狠,跟这位江苏父亲的想法一致,就是要打出恐怖的效果来。

跟朋友讨论此事,他说,像这个孩子爬高压电塔,城市中产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可以讲道理啊。第二反应可能是,政府必须把那个高压电塔围起来,让孩子爬不上去。道理是对的,但你跟四五岁的孩子讲理,他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危险,什么是死?道理可以继续讲,但孩子的生命已经回不来了。

更有隔膜的人,也许还会说,应该雇个保姆,或自己小心看护孩子。可一个开小店谋生的父亲,哪有那份金钱与精力,一直盯着顽皮的儿子。除了打,还有别的办法吗?

有人说,这个案例太极端了吧?朋友说,一点儿也不极端,在农村和城郊,孩子处处有危险,就不说高压电线塔了,马路上呼啸的重型卡车,闪着波光的池塘河沟,菜市场上沸腾的油锅,哪一个不危险?

朋友说,有励志故事,讲一个女童顽皮触电,双手截肢,长大后学会以脚代手,练习到能用脚写字绣花。请问,你是愿意她挨揍留下童年阴影,还是像报道那样自强不息?

如何有理性地打孩子

很奇怪的是,我认识的几个挨打孩子,都是教师的儿女。不是说,老师更讲究教育方式么?

前两天,碰上一位当小学教师的妈妈,9岁女儿就坐在边上。谈及这个话题,她低头温柔地问女儿:“妈妈打过你吧?”女儿点点头。“打得对不对?”女儿笑眯眯说,对。

一个70末的朋友,爸爸是小学老师。有一次,他把爸爸从课堂上没收回来的扑克牌,拿出去玩,不幸被别的老师没收了。爸爸问起,他犟嘴说自己没拿。暴露之后,别的老师就站在边上,所有老师都说,拿东西不算什么,撒谎不行,必须打。爸爸上前就是一脚,小朋友跪下,马上承认:“我错了,是我拿的。”

另一朋友,父亲是大学教授,小时候经常挨打。现在,他自己对读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惩戒办法也很讲究。

有一次,他去绍兴三味书屋参观,看到一把戒尺,在自己手心啪地一试,哇,好疼。这是打孩子神器啊,必须“请”回来当家法。

第一次动用,是儿子是爬阳台窗户。他认为,这是安全问题,不可逆,必须重重打手心一下。小男孩首次看到戒尺,哇哇地哭个不停。恐惧来自知道很疼,但不知道有多疼。当爹的说,你再哭也没用,一定要打。你好好哭,哭完了再把手伸出来。男孩哀求:“爸爸你能不能打轻一点?”打的时候反而没有哭,大概是恐惧压过了疼痛。打完之后,拥抱说,爸爸是爱你的。这个程序,一直沿用。

第二次动用,是孩子再爬阳台,这回必须重打两下。那是早晨上课时间,就要迟到,孩子又不肯伸手。负责送孙子的爷爷,摩羯座,时间观念极强,说算了,回来再说。这一头,孩子一直哭,不肯伸手;另一头,当爹的很坚决,说不能算,僵持了15分钟,不伸手就啪啪打屁股打胳膊,打了十几下后,告诉他:你不伸手,这十几下都是无效的,白打的,你必须伸手。必须打手心,两下。

关于打孩子,这个朋友总结了五条经验。

一是要有恰当工具。有了固定工具,既不伤及孩子身体,又可以避免怒气一来,拳打脚踢。打孩子,必须有理智。

二是要有仪式感。夫妻俩经常为戒尺吵架。戒尺是装在纸套里,孩子妈动不动为小事生气,晚上迟迟不肯睡,也拿出戒尺吓唬一下,随手就扔在一边。每看到戒尺裸躺在桌上,纸套扔在一边,就让他很恼火。争议在于,这不是普通物件,拿出来就要派大用,你随便拿出来舞弄,它就没有威慑力了。

三是要有时间段。绝对不能在夜晚打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做噩梦,没有安全感。

四是不能有旁观者。开打之前清场,没有旁人,免得他伤自尊。

五是要温习。父子聊天,偶尔问问:“上次打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打?”儿子会回答:“是因为不安全,会死掉,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打得少,但效果要最大化。

这朋友认为,有理性地打孩子,就是要让他知道,这世界是说不行就不行的。有一种道理是“硬道理”,懂不懂都要遵守。什么儿童阴影?儿童再幸福,成年之后生活照样有阴影。

打孩子神器

打孩子神器使用评论

正面理解“打”的意义

从前的孩子,是很容易死掉的。未成年就夭折,哪有机会谈阴影?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学科过度膨胀,任何事情都追溯到童年阴影,一直是有争议的。

孩子挨打,童年阴影究竟有多大?亲情里,当然有是非对错,但也有超越是非对错的东西。多数孩子并不那么在意是否挨打,而是本能地知道爹妈依旧爱我。

中国父母天然地热衷打击孩子,即使不用暴力,也以其他方式打击。大量不自信的孩子,并不都是肉体暴力导致的。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作家陈思呈,写到她童年学小提琴,爸爸拿谱架打她,不小心在墙上把铁制谱架都打散了。

她由此感叹:“父母让孩子学乐器,其实是他们的未雨绸缪。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女拥有更多的技能,成年以后各种困阻艰难中,父母不能再替孩子承担,连打一顿也不能了。那时候,儿女也许能通过儿时学过的,获得各种保护。”

现在,陈思呈老师是不打孩子的。以我的理解,并不是她觉得父母当年错打了自己。

她回忆自己小时候,不做作业是常态,上着课就莫名其妙走出教室,二年级有时还尿裤子,妈妈晚上辛苦辅导,她还东倒西歪像鸦片虫,大人能不着急动手吗?如今她的儿子,跟自己当年一样晚熟。二年级时,老师给娃布置的任务,居然是认出班上10个女生,作业直接被判定“无法批改”。这种情况,她当然也急。因为这种焦虑,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年的绝望。不同的是,她知道自己当年的潜力,也就对儿子充满信心,用不着再打。

这就是正面理解“打”的意义。一味批判过往的“打”,不仅父母痛苦,当孩子也很痛苦。

现在城市中产父母,小时候几乎每人都是挨过打的。他们也经常回忆挨打的细节,不少人私下也承认挨打的合理性。但他们偏偏对打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忌讳与恐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打,是不是一种“伪善”?

他们有一种严重焦虑,打了孩子,就意味着成为失败的父母。作为一个成功的中产,他害怕自己的过去,觉得父母打他的历史,代表着绝对不能回头的负面。

说到底,这是幼儿教育里的伪中产。对打孩子的忌讳,就是对低阶层生活方式,做彻底切割。对打孩子的恐惧,是担心自己下滑到低阶层,让自己很像父母,很像过去,很像底层。自己好不容易获得温情脉脉的中产生活,怎能退回到熟悉的童年生活?这是他们拒斥合理打孩子的最重要原因。

不能正视自己过去的中产,注定根基浅,心态差,走不远。

时代的进步在于,过去的孩子都认为,他被打是正常的。而现在孩子,不再有这种认识。前几天,央视播出一条社会新闻:《不做作业挨打,9岁男孩报警》。结局是,警察上门教育孩子要好好做作业,批评父母以后别打孩子。

对打孩子,我很喜欢警察这样“和稀泥”。只要不是虐待,眼开眼闭,打有打的好处,不打有不打的理由。

(来源:大家微信公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 义卖活动作文 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菊花展 作文 挠脚心的作文 家风作文80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 坚持的作文800字 走出校园作文 回忆往事作文 英语高考满分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作文500字 冬天的作文600字 快乐的假期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 乡下人家作文 梦想作文300字 关于旅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