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漳州非遗绝技飞钹集舞蹈 音乐与杂技表演于一体

2021-01-04 23:30:01
相关推荐

飞钹集舞蹈、音乐、杂技表演于一体,尤擅长飞抛铙钹而出色,行话称“演金”,亦称有掷铙钹、舞钹、戏钹。因它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惊心动魄的观赏价值而被列为民间宗教舞蹈,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和《中蹈志·福建卷》。漳州市和泉州市分别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文化部列入中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

僧人表演一根竹竿扭转顶起铙钹绝技

作为一种佛门杂技表演项目,飞钹武艺技巧高,又能强身健体,“于是人争习之。然其初时,亦止僧道外教者流,从而学习且炫为法术,用为护教之法”。后逐渐被道教和民间所吸收,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约有900年的历史。

香花武僧 独门功夫

飞钹为佛门十八绝技之一。有关飞钹表演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来自佛教罗汉 “飞钹尊者”的传说,能使铙钹在他手中飞来飞去,出招变化各种动作,故称“戏铙钹”。在漳州地区,传说十八罗汉中手持铜钹的尊者、漳州五云派之潜云派系香花僧人所创,经民间辗转流传,由香花僧人在龙海常春岩口传身教流传下来。并从漳州传播北至泉州、仙游、龙岩,南至广东汕尾和潮汕地区,东至台湾,西至广东梅州等地,常春岩开基祖先香花僧人,带着十八般武艺和浑身佛门绝技,其中最突出的独门技艺就是“戏钹”,以及经书和中医学秘方验方来到龙海市东泗乡虎渡村常春岩,授徒传艺。所授之徒个个文武兼备,且精通医学,常春岩以武僧的戏钹武术和行医济世之名,流传闽南和南洋一带,代代相传至今。

据了解,香花僧人一般在7岁左右进寺庙,16岁正式宣誓入门。飞钹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技巧较多,表面看似易懂,实为奥妙,学而艰辛,一整套功夫非三至五载难成。

香花僧以香花、佛事为本,文武同修。作为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同属临济禅宗。但不同于正统的佛教丛林的是,香花僧可以建家立室,可以带发常驻佛寺,可以从事佛事活动,如“红白事”做醮、安龙、做火光等。数百年来,香花僧侣历经传承与发展,独创香花音乐风格“香花曲”,还进行南少林武术套路和拳术的表演,同时有上刀梯(杆)、打竹竿(耍轮)、穿五方、吞刀吐火、舞钹、打火城等,场面很是热闹。相继涌现出释妙兴、正勋、宗麒、宗麟等一批德高望重、造诣很深的香花名僧,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如东山香花僧经过众多僧众的传承、发展,流传甚广,主要有九座寺(古来寺)、黄碧派(恩波寺)、开元派(宝智寺)三大流派。

耍钹之技 飞铙之舞

飞钹表演以铙钹为主要道具,动作刚健有力,技术性强,一副重近1.5公斤,直径约40厘米的铜制大钹,在表演者手中左右翻转,变换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表演几十种节目,持续两个多小时毫无重复,有时也可由艺人即兴表演,自由发挥。

飞铙钹表演艺术,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由于资料的缺失,这一过程中,不但自身技艺得到锻炼,而且视野得到拓宽,加上对戏钹技艺的深刻理解和极强的悟性,不但传承了老一辈飞钹艺人的传统技艺,而且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技法。

飞钹艺人目前还掌握着铙钹的多种技巧:弄花、大抽、虎翻墙、单背、双背、披翔、赶竹、过五指山、过五官、双接竹、刀枪、弄锣、咬钹、上大人、软竹等等。

飞钹与南音、布袋戏、木偶等一起被称为“民间十八种艺术”。掷铙钹表演时间较长体力消耗大,通常由两人轮流进行。传统的表演动作除“转钹”“飞钹”“绕钹”外,还有“拿大顶”“耍草帽”“耍球”“托酒瓶”“钻火圈”“高竿顶钹”“踩高跷”等种种高难动作,演出惊心动魄。在表演程式上,掷铙钹除开头的“请钹”“推山”“击擦钹”“右轮钹”“抛钹”和结尾的“直如送”“诱包子”为固定顺序外,表演者可随意选择动作即兴表演。表演除了打击复杂的节奏外,还要表演出上下翻飞的动作,表演动作变化繁复,无固定台位,无固定调度,演员或正位,或侧位,时而从左到右,时而从上到下,时而从前到后。铜钹上下翻飞,有狮吼龙吟之势,万马奔腾之威。表演过程中主奏、伴奏乐器虽然形态、击法各异,但节奏统一,韵律和谐。表演时根据乐曲情绪不同,所表演的动作也不相同,时急时缓,任意发挥,起烘托作用。

飞钹不仅是表演的道具,也可作为武器杀敌。龙海常春岩第二十世传人释妙兴,戏钹武艺精通,镖和铜钱用手随发出百发百中,可在几十步远入木三分之二。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山时,东山香花僧与当地的军民一道,不畏强暴、抵御外侮,曾用飞钹和镖钱制敌,令倭寇败逃。

至今东山香花僧人在做“和尚戏”中,仍保留一项带有杂技性质的掷锣钹和镖钱等动作刚健有力、技术性强的南少林武僧表演项目。

抢救保护 传承创新

常春岩历代多出高僧,其中以妙通僧人最为著名。传说他们武功精湛,练就一身轻功,能脚踩水田间的稻茬过田地,不沾一点泥水;能踩在瓷茶壶上戏钹。如今,常春岩每逢佛祖生日,常春岩第二十二代弟子甘亚瑞等僧人表演的弄花、大抽、虎翻墙、单背、双背、披翔、赶竹、过五指山、过五官、双接竹、刀枪、弄锣、咬钹、上大人、软竹等多种戏钹绝活,让濒临消失的绝技得以抢救、保护和传承。

一副百年铜钹已在甘亚瑞手中传承了35年,铜钹上的补丁盖住了历史尘封的记忆。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所有常春岩佛门弟子聚集在一起,文僧人在佛祖前诵经,武僧人表演戏钹、杂技等,令人击节赞叹。漳浦佛昙镇后许村的陈氏“绝活世家”在当地是家喻户晓。年近五旬的陈忠平是漳浦陈氏“绝活世家”的第二代传承代表,不仅完整继承了其父陈木火老先生各式各样的“绝活”,还不断创新出新“绝活”,研究出“演金”一百零八般招式,即借助传统的金属演奏乐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包括“踩壶轻功”“鼻子吹功”“狮咬球”“抱佛印”“带钹起竹”“过五指山”“过五官”“双接竹”“咬钹”“上大人”“软竹”“单抽”“虾蛄戏钹”“树叶吹奏”“木偶绝技”等,大大丰富了“绝活世家”的表演样式,且表演难度更大。

身如桅杆脚如船,伸缩如鞭势如澜。艺人们用手中的铙钹,随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音乐,做着上下翻飞的舞姿。但见表演者双腿不动,惟靠双膝不停地屈直和腰部多方位摆动。舞钹动作一个接一个,钹在手中闪烁飞转、钹缨凌空飘动;铙在周身翻缠,忽屈忽伸,金光夺目,让人深有神威难撼,法力无边之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作文600字 重阳节 作文 多肉 作文 我的奶奶 作文 初中生活 作文 青春奋斗作文 运动作文 作文 思维导图 100字小作文 海边的作文 做饭的作文 作文背景 四年级400字作文 作文500字左右 800字作文初中 自由 作文 我的什么作文 作文《雪》 阳光作文 我的家乡的作文 200字的作文 同学 作文 作文450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初一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45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300个字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作文600字 小学生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