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楚辞的淫祀看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

2021-01-05 07:45:01
相关推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的水土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而且在文学领域这种南北方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南北方文学流派的两个源头,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

北方文学的源头是《诗经》,南方文学的源头是《楚辞》,这两部原典可以说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书,一个是典雅克制中庸之道,一个是放浪形骸文辞繁复,成就了中国文学后世不同的风格文体,楚辞衍生出汉赋骈文等华丽之体,《昭明文选》是其汇编之代表作,诗经衍生出简明实用散文体,《古文观止》是其汇编之代表作。

南北方文学从源头上就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南北方文学和文化差异,今天就从《楚辞》里《河伯》一章做具体分析,来说明南方的淫祀传统和文化差异。

(一)河伯是谁

河伯就是河神,庄子《秋水篇》中所说的望洋兴叹里说的就是这个河伯,你要是问现代人河伯是谁那可真的是个问题,因为这明显是个泛指,中国大江大河这么多,我怎么知道这个河神指的是哪一个?

但是在古代这个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在古代河是个专有名词,指的就是黄河,完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河流的意思,所以在古书上出现的河,包括河南河北中的河,指的都是黄河。

楚辞是先秦文献中主要记载楚国风俗祭祀时候的文章,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屈原,因为其华丽的文风和遗世而独立的个性,楚辞成为千百年来不停被人传统的优秀篇章,楚辞里面有很多祭祀用的祭词,诸如《九歌》《招魂》等就是非常明显的祭祀时候的语言。

其中《河伯》一篇就是祭祀河神的文章,固然大多都迷信,祭祀神灵也是很普遍的事情,那么这篇河伯怎么就成了淫祀了呢,秘密就在这个河伯的身份上面。

(二)祭不越望

楚国原来在周王朝的文化体系中,属于蛮夷也就是没有中原文化先进的南蛮,但是楚国不断进取和发展,紧跟中原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老是被人嘲笑,随着楚国本身实力的扩大,干脆就不跟你们中原玩了,自己玩自己那一套。

于是楚国也开始称王,跟周天子一样,随着政治上要跟周天子平起平坐,其文化也是更具有了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决定跟中原文化决裂之后,楚国人更是肆无忌惮的发展出了一套跟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

中原文化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凡事都要恪守礼仪的规范,不能太过分,一切都要把握的恰如其分,孔子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凡是做过了头跟没做是一个效果,甚至还不如不做。

尤其是在对祭祀的问题上,中原文化一直都是比较克制的,这一点楚国原来做的还很好,但后来就明显开始淫祀,什么都祭,不但祭神还祭鬼,不管该不该祭的都祭,完全失去了中原文化神道设教的最初目的。

春秋时代还勉强能维持礼乐制度,当年楚昭王生了一场大病,请来巫师占卜,巫师占卜后告诉楚庄王这是黄河之神在作怪,谁在作怪就祭祀谁,这在古人那里是个通例,一次来保佑平安。

但是楚昭王不顾生病之忧,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也就说自古以来的规矩就是祭祀只能祭祀本国的神灵。

望就是盼望的望,就是你举目四望只能祭祀自己能看到的山川河流,但是当时在楚国境内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看到黄河的,于是楚昭王断然决绝了祭祀黄河之神的请求。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大大的表扬了楚昭王,说楚昭王虽然地处偏远也是个懂得大道的人,所谓的大道就是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任何事情做得都要有规有矩,哪怕是在危险的时候也要严守礼,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路这个个性大大咧咧的学生有一次在孔子他们师兄弟都快要饿死的陈国就问孔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君子亦有穷乎?”,子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问问老师,向我们这种君子,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该怎么做,古代的穷值得是穷途末路的意思。

然后孔子铿锵有力的回答了一句名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就是说君子遇到穷途末路也会固守本分,不失君子仪态。小人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各种丑态各种疯狂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穷形尽相说的就是小人。

怪不得孔子说上倒上下火海都是容易的,恪守中庸很难,原来中庸的要求就是你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应该有的态度,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三)楚人祭河伯,更是无所不祭

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来,在楚国按照祭不越望的原则是不应当祭祀黄河之神的,但是楚辞中《河伯》一章,又是明明白白的在祭祀黄河之神,而且这也不是偷偷摸摸的祭祀,而是大张旗鼓的祭祀,祭词还是由当时的楚国第一笔屈原来写,可见祭祀黄河之神,当时在楚国已经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惟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这篇祭祀河伯的文章,一贯是楚辞华丽的风格,那种天上地下美人香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楚辞开创的风格,祭祀语言如此华丽这在中原文化中是不能想象的。

楚辞中《招魂》一章同样也是用各种美食美女美色来让魂兮归来,楚辞中招魂用的词语就是告诉魂魄人间有各种美色美食,勾起魂魄对人间的留恋,不是用什么家国情怀用的全都是郑卫之风的靡靡之音让魂魄重新回到人的体内,这种招魂的风格,估计孔子要是知道了,真不知道是不是会气的半死。

楚人淫祀是除了名的,最后发展到《山鬼》一篇,那完全就是连鬼都祭祀,这也就形成了明显了泛神论的基础,各种神灵都会哪来祭拜,不管出身到底是什么,这种区别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南方祭祀的神灵明显的比北方要多很多,而且是各种小神小鬼之类也会设立庙什么的来祭拜一下。

现在台湾地区的有些庙宇里面可能塞进去了上百个祭祀对象,这明显就是福建一带风俗的延续,到南方地区尤其是闽粤一带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很明显的不同,南方祭祀的神灵明显要比北方多很多,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源自于楚辞和楚地多淫祀的传统。

(四)《文选》才是必读科目

对于普通人来说《古文观止》的名气要比《文选》大,但事实上《古文观止》只不过是清朝一个小学教师采编的教材,因为其通俗易懂后来名气才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材,在古代一直都是《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是南朝梁太子昭明征调全国之力,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文人,精选从古至梁的所有文章精选的文章汇总,单纯的从文学价值来说《文选》要高于《古文观止》,但为什么现在《古文观止》的名气要远大于《文选》呢?

这一切还是源于楚辞,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文观止》严格意思上说应当叫做古代散文集,因为吴楚材的审美标准是古代的散文,对于古代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文学体裁骈文几乎没有选,我们现在看到的唐宋八大家也是这个样子,这八个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很多人误以为唐宋八大家就是文章最好的八大家,这个误解让很多骈文作者都失去了光彩,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中国自楚辞时代开始,就出现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北方的《诗经》《史记》为代表的散文文学传统,也就是文风比较务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

另一个传统就是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传统,文风华丽无比,讲究句子的对仗美学,后来发展到汉赋这种大赋,一篇文章全部都是华丽的辞藻,各种夸张的手法来彰显某一个事务的宏大,代表作有《子虚赋》《两都赋》《天子游猎赋》等文章,极尽奢华和夸张的手法,把文字之美展现到极致,其直接模仿对象就是《楚辞》。

我们现在说起来汉赋,似乎有点贬义,都认为是对切词藻言之无物好大喜功的产物,但是这种文风一度成为文学上的主流,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

汉赋后来演变成骈文,慢慢的就变成南朝的靡靡之音,后来唐朝兴起,韩愈发起古文运动,这才让散文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楚辞的传统并未因此消失,相反的它融入到了诗歌当中,继续影响着中国的文学。

不管是文选的选编,还是古文观止的选编,基本上就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情怀,一个是以诗经为代表的文以载道的礼仪文章,这两种体裁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不同时代,人们偏爱的文风不一样罢了。

近代兴起的很多抒情性质的散文,其来源就是模仿楚辞,给了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浪漫,可以说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源头,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我们的骨子里,让历来以稳重守礼著称的中国人,多了一种选择。

小结:南方化不同于中原文化,后来这两种文化各种发展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交替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样式,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和淫祀之风,也成为南方文化的源头,一直都后世产生这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楚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的作文 第一次作文 餐桌前的谈话600字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600字 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旅游的作文 如何写好作文 我的春节作文 写秋天的作文 熊猫的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 军训作文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