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世界读书日 来看政协委员们的读书心得

2021-01-05 12:10: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今年以来全国政协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亲自指导、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自2月下旬开展以来,得到广大全国政协委员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大家认为,政协委员应当成为读书的模范群体,做好全社会“好读书、读好书”的引导示范。

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委员们充分利用网络履职新手段,在全国政协移动履职平台上踊跃交流发言,交流阅读感悟,阐释读书心得,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特摘录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政协委员要成为全民阅读的模范

■朱永新:政协委员选书要锚定“六读”

作为政协委员,我们不仅应该热爱读书,更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模范。广大政协委员多是行业的领导和精英,一举一动广受关注,如果委员们热爱读书,必能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带动作用,对于推动全民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协委员应该读什么书?我个人建议,可以从六个方面选书,即读专题、读经典、读传记、读管理、读文学、读中国。读专题,是我们根据政协委员建言资政的需要,就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读经典,那些经过时间大量淘沙积淀下来的书籍,是文化的源头,是饱含哲理的智慧源头;读传记,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榜样、指明方向;读管理,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工作、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读文学,能够滋养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境界,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读写能力;读中国,能让我们更加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让我们的工作更合国情、更接地气。

许多委员有“没时间读书”的感慨。我认为,我们要学会拧紧时间的水龙头,把零碎边角时间用于阅读中。在政协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是人民政协固本强基的大事,意义重大。

■蒋作君:委员读书要讲求“三体”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好一派政协书卷气,春风十里不如你。从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得到启发,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谈三点读书体会:

1.找准“受体”。读书要找准实践的“受体”,结合上、钻进去,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效应,对今年这个特殊年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2.增加“补体”。补体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一种物质。读书要增加提高素养和能力的“补体”,着力提高综合素养,增强处事和工作能力,包括委员履职能力。3.产生“抗体”。读书要产生应对风险的“抗体”,提高在复杂环境中推测预警风险,有序、有力、有效应对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

■戚建国:在学习中点亮思想灯塔

在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自指导下,全国政协开展的委员读书活动贴近时代主题、贴近人民心声、贴近实践特色,恰逢其时,非常必要。

贴近时代主题,把时代作为一本大书来读,在学习中点亮思想灯塔。这次读书活动主题抓得准,阅读书目选得好,读书方法活,使大家能够读起来、学进去、跳出来。在讨论时,围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如何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战场”展开热烈讨论,提出既要战胜病毒疫情,也要在抗疫中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应紧跟时代发展进步读书,精心选择走在时代前沿的书,紧跟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读书,紧跟党的理论创新读书,通过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掌握方法、融会贯通。

贴近人民心声,把人民作为一本大书来读。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实践将会揭开世界抗疫史的新篇章。要读懂人民群众的心声,必须走出书斋、走进一线、走向民众。要拜人民为师,用尊崇之心读好武汉抗疫会战这本用生命写成的“书”,真正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客观反映情况,积极提出建议。

贴近实践特色,把政协历程作为一本大书来读。开展读书活动,应体现好政协特色,发挥好政协智慧,运用好政协文化,支撑政协读书活动行稳致远。

■常荣军:读书活动体现鲜明政协特色

读书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政协特色和时代特征,洋溢着浓郁的协商文化和民主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

在全国政协层面开展读书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大国和终身学习、学习革命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示范和引领。

读书活动不仅在于委员增长知识、拓展见识、厚养学识,也有利于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深化共识、扩大共识。经典著作、今古贤文、重要文献,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识”,读书活动是双向发力的重要抓手。

读书活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团结联谊的重要平台。它不受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结合,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均可参加,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古今中外、文经史哲、纸质图书、电子读物可以雅俗共赏。读书离不开交流,读起来、交流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团结起来。

政协读书活动不是漫无目的、自娱自乐,讲求实效性和针对性,讲求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将读书活动与中心工作、调研课题、民生关切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读什么、怎么读的过程中,有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在正确的引领和引导下,能读出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读出责任担当和真知灼见,读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固本培元的重要方式。

■叶小文:委员读书活动“渐入佳境”

政协委员的读书,当然不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读书,而是“老夫且作少年狂”的读书,是“百战归来且读书”,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读书。政协委员读书,绝不是“退居二线,没事找事”,而是“虽非火线,也是一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般的读书。政协委员的读书,还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读书,“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更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实现的“安得天下尽欢颜”之“乐”。

总之,政协委员的读书是非同一般的读书。英雄要有用武之地,政协委员是“最喜欢读书的群体,最有条件读书的群体,最能够把书读好的群体”,要有读书舞台,这个舞台就在政协,这个舞台就是我们这次“渐入佳境”的读书会,是在线上随时交流、随时“开会”。到线上去,稍纵即逝的“思想的闪电”随时“放电”;到线上去,互相激发、迸发起连续不断的“头脑风暴”。现在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而“互联网+读书”——通过在线上建群创造性地读书,也有可能形成新的读书模式,或许也就是用好大数据技术,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种尝试。

线上线下相结合,讨论不断深入,互相启发激励,书就越读越有味道,不知不觉中已然“渐入佳境”。

疫情下的阅读掩卷后的思考

■张雁灵:逼近的瘟疫,深沉的思考

《逼近的瘟疫》一书从西方的角度,记述了二战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病毒如何加速传播的历程。除了从书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结合个人专业和工作经历,从中国战疫的角度有很多思考:

人类与病毒也是“命运共同体”关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后,在人类群体中的传播是不讲国别、肤色、民族、政治,也不讲民主;但它很讲自由,自由传播与扩散,且呈波浪式或爆炸式传播。科学家早就研究证实,地球上有人类就有了病毒和微生物。人类与病毒如何共存于地球,四个字“相生相克”,相生,就是共同促进;相克就是相互制约。

从科学的角度让大众认识传染病,任何宣传和科普都没有这次疫情教育来得深入人心。这次疫情给全世界人民上了一堂认识生命与疾病的教育课,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卫生行业的事情,更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情,要从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公民教育等各个层面提前布局,面对疾病才能从容应对,降低综合成本;这次疫情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现在也成为全世界的大考。在全世界多种抗疫模式中,中国模式受到了多国肯定。我们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奠定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全民参与,我们赢得了大考,同时也要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借鉴,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反应对策,同时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要更加适应发展的需求。

■张大庆:加强病毒风暴的预警系统

《病毒来袭》其原名为《病毒风暴:一场新的大流行病时代即将来临》。人类与微生物共同演化具有漫长的历史,但真正发现微生物以及认识到其与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至今才150多年,人类对病毒的认识时间更短,在电子显微镜下认识病毒才不足90年,是人类“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病毒来讲,既能自身扩散又不对寄居的人体造成致命性损伤,是一个长远的眼光,这类病毒通常与人类长期相处。但人类与微生物的较量也不是被动的,人体免疫可以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熟食避免微生物的侵袭。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人类与病毒的交流是缓慢的,现代文明改变并缩短了传播路径,以及当下人类与动物之间频繁接触导致的互动改变,人畜共患危害严重传染病成为可能,因此,传染病的暴发并不完全是随机事件。

我们处于连通的世界中,尽管新病毒传播速度加快,但我们与之斗争的本领也在上升。沟通和改变人类行为是抵御这些病毒暴发的最佳防御手段。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此次疫情的流行以及防控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能够避免流行病大灾难提供资鉴,同时民间社会和公共部门在监控流行病风险上应加强协作,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意识的不断提高,病毒风暴的预警系统有着更好的前景。

■吕忠梅:法律人的读书心得

作为法律人,我在《逼近的瘟疫》《病毒来袭》两本书中都读出了“风险”二字。既然新流行病出现的最大的风险之一是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尤其是与野生动物。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规范或改变人的自身行为。现代法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面对不确定风险时,通过确立法律上的风险预防原则,来应对未知的挑战。

结合这次疫情,全国人大作出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安排,就是在今年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纳入立法计划,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安全法的制定。但当前对立法要不要立以及怎么立出现一些争论,我认为对风险立法有赖于“法律+科学”,在立法之前需要充分科学的决策和预判,法律出台后才能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因为面对这种风险的决策,需要跨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合作进行,建议可以利用人民政协的平台优势进行立法协商,把各个层面的专家委员们聚集在一起,把道理说透、把依据找好,为立法决策者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遵循生命法则读懂人与自然

■顾建文:敬畏生命法则回归生态家园

《生命的法则》一书中的道理适用于生命的每一个尺度,它不仅能描述当前环境变化的原因,还说明了人为什么会生病。生态系统保持稳健状态,关键在于其拥有可以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当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需要做的是重新引入那个关键的节点,从而重新建立能自我维持的调控。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当前治理环境的重中之重是让人类回归生态家园,重要措施是节能减排、遏制污染。

大自然是一个平衡体,我们要始终铭记,人类再强大也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无论怎样生存,都要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就像孕育在母体中的胎儿要敬畏子宫一样,因为他始终懂得,那是给予他一切的地方。对生物系统过度的干预和采取错误的措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自作聪明。大自然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机制是我们短时间学不会的高级技能。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带来灾难。譬如,如果把草原狼都杀死了,草原上黄羊和野兔就会泛滥成灾,啃光草皮,破坏水生态,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

■胡卫:读《人类的终极问题》的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万物相生,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这个物种要想在宇宙间长久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相互合作,把创造力用在正确的地方,齐心协力面对已经、正在或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大流行,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百万,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充分说明,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合作才能共赢。中国力所能及帮助他国抗疫,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为世界争取了两个月的时间,现在世界又给我们留出了时间,我们要好好利用新的时间窗口来研究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战胜危机、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启示之二:创造需要宽松的环境和空间。“液态网络”告诉我们,人脑是一个液态网络,创造是两个神经网络的连接,新想法是一个此前没有出现过的连接方式,灵光乍现就是新的碰撞。创造越来越依赖于集体智慧,而不是个体劳动。从目前世界各国创造的成果看,公益创新是主流,利用市场机制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灵感来自丰富的信息,影响业态网络构建的主要问题,是对信息的不恰当管制。只有营造积极的液态网络,让信息公开、透明并流动起来,创造才能触类旁通,不断站在前人肩膀上。

启示之三:活着就要奉献,长寿的意义在于提高生命质量。如果长时间躺在病床上,既难以做出贡献,生活又不健康;如果大脑无法永生的话,身体的长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永生”应该是多作有益的事。生命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繁衍下一代,让人类生生不息;二是让生活更有质量,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潘碧灵:遵从生命法则,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在大自然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平衡着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整体比例,无论是大象的数量还是大肠杆菌的数量,都受制于生命的法则。其实,在复杂的生命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规律,所有生命系统都有一种让自己内部环境保持稳定的趋势,大道至简,只有两个字——“稳态”。不仅是大自然,人的身体也暗自遵循着一种相似的自我调节机制。一个内部环境稳定的生命系统就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系统。如果稳定被破坏,那这个生命系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甚至走向崩溃。作者以“稳态”为灵感写下了这本书,强调我们只有遵从生命的法则,才能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生态系统的“稳态”即是生态平衡。人类是食物链顶端的重要生物,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就能共生共荣。但如果我们釜底抽薪,彻底破坏了生态,那就难以挽回。“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已经用不少事例警示了我们———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了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我国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中。现在地球生态系统已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我们共同修复地球家园,绝不能再用粗暴的态度和粗放的行为对待地球,否则会引发更大危机和生态灾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能检验我们的执政理念,考验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变,重视生态平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魏芯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恩600字作文 作文名句 游记英语作文 作文150字左右 600字作文写人 写鱼的作文 期盼的作文 美丽的景色作文 修改作文 优秀作文初一 吃苦作文 富有作文 朋友的作文600字 融作文 作文这儿真美 小狗300字作文 骂人作文 做好事作文 英语八上作文 上海作文高考 作文童年 五十字的作文 童年作文开头 命运作文 可以写什么作文 关于事情的作文 叙事作文800字 英语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鹦鹉的作文 童年回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