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公的桑梓情怀——读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有感

2021-01-05 13:20:01
相关推荐

文公的桑梓情怀

——读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有感

公元1176年,徽州婺源为修朱氏族谱,派人到福建联系朱熹,请他返乡参与编撰宗谱,并请朱熹为婺源朱氏族谱撰写一篇序言,朱熹欣然允诺。从婺源回来,一篇名垂千古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就这样诞生了,从这篇谱序中,也感受到了文公那份浓浓的桑梓情怀。

文章开篇就写道:“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 ,秋祭率用鱼鳖。”

吏部府君就是文公之父朱松,文中借父之口,点出了婺源那支朱氏来源于歙县黄墩,再往上追朔,发源于吴地,即苏州那一带。

接着,文公文中带出了婺源茶院一世祖:“唐天佑中(906),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戌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卒葬连桐,子孙因家焉。生三子,仕南唐,补常侍承旨之号。”

文公告诉我们,迁居婺源的一世祖是一位带兵的武官,奉当时刺史陶雅的命令,率兵攻克婺源,官名为制置,称为茶院府君。府君卒后,葬在连桐(即紫阳镇三都村一带),子孙在此安家。婺源茶院朱氏由此而来。那么,文公定为一世祖的茶院府君到底是谁呢?

翻开东溪朱氏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古僚,师古次子,名环,字舜臣,行二十一,唐昭宗天祐元年奉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戌婺源……”尽管有的家谱把古僚的名定为“瑰”,那是因为“环”和“瑰”的繁体字“環”和“瓌”太相似而弄混淆而已,但对古僚的生平简介与文公谱序记载是相同的。因此,文公的一世祖茶院府君为古僚公确认无疑。

至于跟一世祖的关系,文公是这样写的:“先吏部于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1118),始官建 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于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矣,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

这句话不仅点出了文公之父是一世祖的八世孙,还隐含了古人的一个籍贯问题。我们现在的籍贯基本上从古代演变而来,一般以祖父的居住地为自己的籍贯。文公说,祖父承事府君(即朱森)随赴福建为官的父亲一道,举家迁往福建,死后葬在福建。自己出生在福建,长在福建,成为福建人(遂为建人)。说明文公此时已入籍福建了。

尽管自己成为了福建人,但千里之外的祖籍婺源这块土地一直是文公魂牵梦绕的地方,寻找机会回到祖籍去寻根问祖和访亲会友也是文公一直企盼的愿望。

文公之父朱松于1118年中进士,被朝庭派往福建政和,任县尉一职,赴任前夕,其祖父朱森就将婺源的百多亩田产作抵押,凑足盘缠,举家跟随儿子一道迁往福建,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婺源了。

松公在世时向文公多次提起祖籍婺源,那里有他儿时的玩伴,有他成长的足迹,有他甚为挂念的亲人,还有他想去祭拜的祖坟。可惜英年早逝,无法再回老家婺源。老家,已在幼小的文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地方呢?

回老家的机会如约而至。大约在1150年,考中进士不久后的文公,根据古代士大夫的礼仪,他必须返乡扫墓,于是,20岁的他特意回了一趟祖籍婺源。

来到婺源,对祖籍完全陌生的文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情,在叔伯兄弟的陪同和带领下,文公祭拜了始祖到曾祖所有的列祖列宗,其间,他还特意去了一趟黄墩,遵母嘱去看望了自己八十多岁的外祖父,顺便还祭拜了茶院府君之父师古公。

初到婺源的文公很快就融入到了婺源的生活之中,当地的一些文化仕子、官绅名流,围在文公身边,寄情于山水之间,听他吟诗作赋,听他高谈诗歌创作之道。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朱熹“独歌《离骚经》一章,吐音洪畅,坐客竦然”。

第一次返乡的文公看到家乡落后的教育基础和面貌,激发了他想为家乡教育做点事的念头,他极力倡导兴学建校,在他的不断游说下,由他主导办了一所学堂,亲自为家乡的孩子们授课。他的教育思想是不是起源与婺源很难说,但家乡婺源至少是他教育思想萌芽起步的地方。

婺源的乡亲们为了留住朱熹,大家凑钱将他祖父当年抵押的田产赎了回来,交给朱熹,恳请朱熹迁回婺源,此时还没入籍福建的朱熹谢绝了乡亲们的一番好意,他将田产充公,放进族中祠堂里,交专人负责,请人帮忙照看祖坟,安排好这一切,朱熹返回了福建。

据记载,第一次返乡的文公,在祖籍住了数月。

第二次回婺源,就是这次婺源的宗亲请文公写谱序时,文公趁此机会再次回婺源祭祖。这一次回乡祭祖跟他上一次相隔了26年左右,然而,第二次回婺源的朱熹有些失落,当年请人看护的祖坟依然杂草丛生,一片凄凉,还少了三穴,心中未免遗憾。正如谱序中所写的那样:“淳熙丙申(1176),熹还故里,将展连桐之墓,则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之墓皆已失之。因亟询访得连桐兆域所在,乃率族人言于有司,而复得之。其文据藏于家,副于族弟然。”

谱载,文中所提的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应是二世祖廷雋的夫人,以及三世祖昭元公和夫人。根据文公所言,这三穴墓应该是找不到了。

为此,文公生出感慨:“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坟墓之不易保也”。

不过,第二次返乡的文公,还是为故乡做了不少事。他率领族人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世祖茶院府君的墓地,但因墓地的疆界问题造成无法祭拜,于是,文公率领族人找到有关部门进行一番交涉,最终拓展了一世祖的墓地,他将地契交给族弟朱然保管。据文公后来的述说,一世祖墓地找回后,因“岁久弗修”,破败不堪。他统领族人,“伐石崇土,加修葺焉”。修葺竣工,举行祭典。

办完这一切后,文公明显感觉到他的子孙有可能没有祖籍观念,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忘祖忘本、忘记婺源,他特意在谱序中强调:“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徽建二派,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后来,文公的6世孙朱勋迁回婺源,或许就是从文公这篇谱序中得到的启示。

据谱载,第二次回乡的文公,住了三个月左右,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除了扫墓、祭祖和追回了始祖墓地之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为老家的学子讲学,此时,文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已形成,“乡人子弟日执经请问,随其资禀,诲诱不倦”。据历史文献记载 ,执礼问学的学者之中还有当地的一些文化名流。这也算是文公为故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一份力。

通读这篇不足千字的谱序,文公的世系在这篇短文中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一世祖古僚,二世祖廷雋,三世祖昭元(十五公),四世祖惟甫,高祖芦村府君朱振,曾祖王桥府君朱绚,祖父承事府君朱森,父吏部府君朱松。

最后,文公则以自己为茶院府君公九世孙身份结束全文。

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

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 ,秋祭率用鱼鳖。唐天佑中(906),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戌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卒葬连桐,子孙因家焉。生三子,仕南唐,补常侍承旨之号。其后,多有散居他乡者(熹谨按:今连桐别有朱氏,旧不通谱,近年乃有自言为茶院昆季之后者,犹有南唐谱牒,亦当时镇戌将校也。盖其是非,不可考矣)。

先吏部于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1118),始官建 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于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矣,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

淳熙丙申(1176),熹还故里,将展连桐之墓,则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之墓皆已失之,因亟询访得连桐兆域所在,乃率族人言于有司,而复得之。其文据藏于家,副于族弟然。而三墓者则遂不可复见。

癸卯(1183)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序次,定为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而并书其后。如此,仍别录一通以示族人。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徽建二派,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至于芦村府君,其墓益远,居故里者,尤当以时相率展省,更力访求三墓所在而表识之,以塞子孙之责。而熹之曾大父,王桥府君无他子,其墓在故里,者恃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当质诸有司,以为祭田,使后世子孙虽贫毋得鬻云。

宋淳熙十年(1183)癸卯,五月辛卯 ,茶院府君九世孙,熹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的寒假生活作文 狗作文150字 妈妈的趣事作文600字 以读懂为话题的作文 赏识作文 金鸡山公园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常用词汇 故乡的夜作文 选择作文600字记叙文 这才是青春作文600 有关和谐的作文素材 发烧作文 追梦作文400字 高中议论文作文评语 心中的阳光作文900字 朋友对不起作文 我初三了作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100字 学习英语的方法作文 真作文600字 青春600字作文初中 我也很快乐作文 憧憬未来作文800字 什么真好作文800字 成功作文结尾 沙家浜作文600字 底气作文 范仲淹作文 温暖一刻作文 初一月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