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它是北京的“母亲河” 为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字?

2021-01-05 14:40:01
相关推荐

永定河文化展中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图

当我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正值永定河生态补水季,滔滔河水自官厅水库奔流而下,使这条古老的北方大河再度呈现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

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的永定河,在北京地区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70公里,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河。如果说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泃河共同冲积形成了北京的平原,那么,犹如大树年轮一样层层铺就的平原地质层可以作证,在这个移山填海的过程中,河道最长、流域最广的永定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桀骜不驯、屡屡泛滥成灾的永定河,由于连年干旱、污水直排、拦河蓄水及沿岸植被破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水量逐年减少,终致断流。河水断流后,河道沙化,千疮百孔,到处堆积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首数十年前在北京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成为人们企盼永定河畔旖旎风光的一种愿望。

从上游的桑干河和洋河定期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起始于2003年,但对于长期干涸的永定河来说,这种补水无异于杯水车薪。2010年至2013年,北京实施了永定河“五湖一线一湿地”工程,包括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等项目,治理河长18.4公里,利用中水恢复水面400公顷,建成绿地440公顷,部分修复了河岸景观。而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成为首个跨省市系统治理河道的文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永定河流域各省市联手修复这条大河的生态系统。黄河水经桑干河和洋河,从三个地方引入上游的官厅水库,一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二是山西的册田水库,三是河北的友谊水库。然后,从官厅水库向中下游放水。今年是永定河生态补水的第二年,自4月20日官厅水库放水以来,通过“引黄入京”工程为永定河补水的规模为历年之最,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有水,这条断流四十年的北方大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我开车行驶在永定河畔的109国道上,有一个问题困惑不解——上游大量放水,为什么从王平到下苇甸的河道依然干涸?后来才知道,那些河水全都通过地下管涵引到了发电站,用于水力发电。现在,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下苇甸发电站已全部停用,王平至下苇甸的河道在干涸40年后,再次迎来奔涌的河水。远道而来的黄河水,不仅使永定河水流丰沛,水质也大为改善。

站在丁家摊桥上,望着从苍山之间逶迤而来的永定河,不禁想起沿岸居民的话语。早年间,永定河水势大,河里的鱼虾也多。一盘红烧鲤鱼,二两小烧,在河边树荫下听着戏匣子自斟自饮,真是神仙一般。如今,在等待四十年后,居民们又看到了永定河静水流深的景象。

历朝历代,永定河名称不一

对永定河的诞生年代,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莫衷一是。1989年出版,由霍亚贞主编的《北京自然地理》认为,永定河“自中生代以来”已经形成,距今6000万年以上。1920年,由我国地质学家叶良辅执笔,根据集体调研成果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唐县期(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距今2000万年左右;1953年,地质学家吕金波在《北京地质》发表的《从永定河的形成与发展看北京西山新生代的古地理变迁》认为,永定河诞生于新生代新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300万年;1989年出版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域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第三纪与第四纪之交,距今300万年—200万年﹔2005年出版,由尹钧科、吴文涛撰写的《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认为,永定河的最终形成,大致在第四纪更新世后期,距今100万年—70万年。从6000万年前到70万年前,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可见准确界定永定河的诞生年代难度不小。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重点是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层。地质工作者在多个地质钻孔中发现,在永定河冲积扇的底部,普遍分布着含卵石、泥沙的砾岩,俗称“泥包砾”。其中第五孔钻透了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在地下340米处发现了单层厚度达95米的“泥包砾”。经古地磁检测,这些“泥包砾”距今大约300万年。据此推断,永定河的诞生年代距今300万年左右。

2017年3月28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永定河综治总体方案近期将实施》一文,文中说:“永定河诞生于340万年前的新近纪上新世,历经漫长的地壳变化、造山运动,最终形成了长达747公里的河道。”这一时间概念与2004年的古地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

古老的永定河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奔流而来,在流经北京地区时,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而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永定河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哺育性母体文化的地位。唯其如此,永定河不愧为北京的母亲河。

毫无疑问,永定河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国所有河流中,没有哪一条河比永定河的名字更多。先秦时期,它叫浴水;西汉时,它叫治水;东汉时,它叫漯水;三国时期,它叫高梁河;南北朝时期,它叫清泉河;隋唐时期,它叫桑干河;宋、辽、金时期,它叫卢沟河;元朝时,它叫小黄河;明朝时,它叫浑河;清朝时,它叫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治理永定河,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并赐名“永定”。从此,永定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这条北方大河的传奇,从繁多的名字中可见一斑。

那么,永定河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名字呢?一是因为它的桀骜不驯。历史上的永定河频繁改道,尤其在下游,汪洋恣肆,摇摆不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南与拒马河交汇,向东与温榆河、潮河、白河会合,奔腾咆哮,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的性情,使它赢得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可以说,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厉害的一条河。从金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多年间,永定河就有81次决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后的250多年中,决口、漫溢总计达78次,平均不到4年就发生一次洪灾。二是流域内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永定河承载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胡、山戎、乌桓、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自身在永定河流域的相互冲撞与融合,均可在永定河众多的名称中找到蛛丝马迹。三是河水的变化。从桑干河、清泉河到卢沟河、小黄河,再到浑河、无定河,河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永定河水由清到黄,再到黑与浑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永定河由利到害的真实写照。

奔腾咆哮,从无定到永定

永定河的发源地正如它的诞生年代一样,众说纷纭。它不仅是北京地区最长的河流,也是海河流域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支流众多。永定河上游有两大支流,北支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南支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两支会流于河北省怀来县,然后东流至官厅,纳入来自延庆的妫水,奔流于官厅山峡,到三家店出山,进入北京平原,穿京畿,抵天津,流入海河,注入渤海。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那么,北支洋河与南支桑干河究竟哪一条是永定河的源头呢?有关专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由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汇流而成的洋河为永定河正源﹔有人则认为,由黄水河、源子河、恢河汇流而成的桑干河为永定河正源。据《中国主要河流水文地质资料》记载,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桑干河与洋河汇合处向上溯源,桑干河长437公里,洋河长278公里。按照最远最长为源的原则,恢河(桑干河支流)被最终确认为永定河源头。而恢河古称马邑川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北麓。

从发源地到河北省官厅峡口,为永定河上游。上游河道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43400多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流域内多高山丘陵,管涔山、恒山、小五台山、灵山、燕然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此地既有高原(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又有盆地,大同盆地、阳原盆地、蔚县盆地、怀安盆地、宣化盆地、怀来盆地等山间盆地,沿桑干河、洋河次递排列。历史上,山地、丘陵植被茂密,有利于涵养水源。辽金之后,森林屡遭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域内的黄土层遭河水侵蚀,泥沙涌向中下游。

从官厅到三家店出山口,为永定河中游。中游河道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包括门头沟区大部、昌平区西部和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一小部分。流域内高山连绵起伏,河水随山势蜿蜒奔流。河谷狭窄幽深,短短百余公里的山峡,落差竟达340米。若遇暴雨,山峡段极易爆发山洪,惊涛骇浪裹挟着泥沙,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极大水患危害。

从三家店出山之后,为永定河下游,河长150多公里,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下游为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因而成为洪泛区,曾经多次泛滥成灾,被称为无定河。

历史上,对永定河的治理从未停止过,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治理,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多位大臣考察浑河(永定河)水势,并多次亲自巡视河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委派直隶巡抚于成龙实施治河工程,并拟定了三大治河方略。一是“浚河筑堤,束水一流”。即筑高堤坝,疏浚河道,使横流不羁的浑河水受到前所未有的约束,自卢沟桥以下向南,至固安县城北十里铺(今大兴区十里铺)转而向东,终归大海。二是“借水攻沙”。即筑堤束水,加快河水流速,以水流冲沙治淤。三是“借清刷浑”。即将良乡县城以南的蟒牛河堵塞,在蟒牛河与永定河之间开挖一条引河,将清澈的蟒牛河水引入永定河。康熙的治河策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4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水灾。望着眼前被驯服的河流,康熙皇帝欣然赐名“永定”。从此,无定河改称永定河。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永定河流域治理规划草案提纲》要求,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中游拦洪蓄水,修建水库﹔下游治理河道,加固堤防。其中,至关重要的治河工程是修建官厅水库。1954年5月5日,官厅水库竣工。此后,上游多次暴发洪水,均被拦蓄库中,彻底根治了永定河水患。

琉璃渠村过街楼

爨底下古民居 岳强 摄影

底蕴深厚,永定河文化璀璨夺目

石佛村摩崖造像群

永定河京西山峡长约102公里,这条奔流于崇山峻岭间的古老大河,在创造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在位于门头沟区门头沟路8号河滩三角地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我被璀璨夺目的永定河文化深深吸引。

京西的煤炭早在辽代就被开采利用,而用石灰岩烧制石灰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一黑一白,均在千年以上。石厂村出产的石料为明朝宫廷建筑的御用材料,龙泉务的辽瓷为辽代官窑瓷器的代表,琉璃渠的琉璃制品为清代皇家专用。此外,金代皇宫后妃们所喜爱的化妆品斋堂画眉石,与端砚歙砚齐名的潭柘紫石砚更是京西所独有的国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方小气候,也为京西永定河流域的果木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灵水的核桃、柏峪的甜杏仁、龙泉务的香白杏、陇驾庄的大盖柿、东山的京白梨、涧沟村的玫瑰花遐尔闻名,都曾是进献皇宫的贡品。

太子墓村与太子苹果种植园之间的永定河

苹果花盛开时节,我曾游走享有“京西苹果第一村”美誉的雁翅镇太子墓村。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对我说,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儿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日本富士、美国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每到收获季节,二百万斤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尽管价格是城区市场的两三倍,仍然供不应求。

关于太子苹果的来历,那位果农告诉我,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在109国道旁边,“太子墓村”四个大字分别刻在四根原木的年轮上,而原木西端那个巨大的苹果造型上,写着“红苹果水岸休闲走廊”几个黄色的楷体字。以109国道为界,路北是村舍,路南是永定河,而著名的太子苹果就出产于河滩及山坡上的苹果种植园。据说,太子墓村正在利用太子苹果的品牌效应及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这无疑是具有长远眼光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文化。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先后形成四大宗教信仰中心——北京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寺潭柘寺曾是禅宗临济宗中心,建有中国最大佛教戒坛的戒台寺为律宗中心,金元时期最大的皇家寺院仰山棲隐为禅宗曹洞宗中心,妙峰山娘娘庙为主供民间神灵、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中心。此外,京西永定河流域的大小寺庙多达百余座。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京西永定河流域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军事要塞沿河城、斋堂城、古长城、敌楼、古道、关城至今犹存。三家店古商街、八景集萃的灵水村、清代民居爨底下等古代文化名村基本保存完好。新石器时期的东胡林人遗址、辽代壁画墓、明代定国公墓、清代数座王爷坟、民国名人周自齐墓、京剧泰斗谭鑫培墓等是京西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北京地区极为罕见的文化遗产——王平地区河北村的东魏武定石刻是仅存在了17年的东魏王朝所遗留下来的唯一遗迹,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摩崖刻字﹔戒台寺的后山洞群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群﹔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群﹔潭柘塔林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塔群。此外,这里还有十余座北京地区几乎绝迹的过街楼,而过街塔、过水塔更是硕果仅存。

淳朴的山乡风情与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为永定河文化平添一抹亮色。曲调高亢婉转的山梆子戏、北派皮影戏、保存了传统曲目和演奏风格的文场道经会、传承古老民俗的中幡会以及太平鼓、石锁会、大鼓会、五虎少林会、高跷会、秧歌会等为山民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

在千军台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古幡乐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寒岭南麓的千军台和庄户是两个相邻的小山村,如今同属于一个社区——千军台社区。这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出嫁的女儿和在外谋生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过年,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一定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当年的国营煤矿也非常尊重这一风俗,每年幡会期间,都要为来自千军台和庄户的矿工放假。两个小山村的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与幡会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故土的眷恋。

千军台和庄户村共有19面幡旗,每面幡旗代表一位神佛。幡旗色彩艳丽,又不失庄重,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古朴而和谐,体现了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作为中国古老的道教文化的产物,幡会活动既保留了初创时的原始状态,又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譬如,窑神幡的出现就是京西采煤业的历史见证。相传清朝时,庄户村一户人家开煤窑发了财,为感恩大地山川,出资为幡会添置了窑神幡旗,并每年从煤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款项资助幡会活动。窑神幡加入幡旗队列后,脚踩祥云、头戴金盔、手持开山斧的窑神,成为矿工们的精神支柱。

打击乐和吹奏乐组成的幡会音乐,既有幡会专属曲目,也有婚丧嫁娶时经常演奏的曲目。幡会的历史有多悠久,听一听那些乐曲就知道了。作为京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结晶,幡会体现了京西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

古老的幡旗在永定河畔传了一代又一代,幡旗下的苍生,生生不息。

(原标题:一条古老大河的涅槃)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岳强

流程编辑 刘伟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敬老爱老的作文 你是我最感激的人作文 祖国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我的姥姥作文200字 小学作文成长的烦恼 捉迷藏三百字作文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400字 月亮200字作文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毕业季的作文 青春的英语作文 我理想的婚姻英语作文 温暖留在心里作文600字 我的傻爸爸作文 描写天气的作文100字 介绍东西的作文 全国劳动模范作文 关于徐霞客的作文 中国成立作文 学英语的经验英语作文 我爱吃什么作文 激动的泪水作文500字 初中语文作文题目 名胜古迹的作文400字 小学生清明节作文 作文白衣天使 烧烤英文作文 国庆作文高一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