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图书馆留言大叔”刷屏背后 是“世界工厂”东莞打工者文化和城市融合

2021-01-05 15:35:01
相关推荐

▲7月7日,“图书馆留言大叔”吴桂春在图书馆读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邓瑞璇摄

▲打工文学杂志。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车晓蕙、黄浩苑、邓瑞璇)7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识惠东莞”——“世界工厂”的打工者文化与城市融合》的报道。

当吴桂春听到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时,一下子来了劲儿,“我来讲讲我的思路”。

这位不久前感动亿万网友的“图书馆留言大叔”,是一名小学毕业、曾经读一行字要查几次字典的流水线工人。眼前的他,更是一位面对历史故事侃侃而谈的读书人。

17年打工,12年读书,这个涵养和陪伴自己的打工城市,成了吴桂春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世界工厂”东莞,机器轰鸣中,无数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全球。

这里有600多万外来务工者。他们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从乡村走进城市。工厂、生产线、食堂、上下铺……组成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当他们捧起书本、拿起笔、走上舞台,这个城市就被他们点亮。

他们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是热情生活的歌唱者。

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与塑造者。

他们建造了这座城,也荣耀着这座城。

(小标题)阅读,涵养精神和灵魂

身材不高、干瘦、皮肤黢黑,双手指关节尤其粗大,这是一个常年手工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初见面,54岁的吴桂春给人不苟言笑的印象,甚至略显木讷。

6月24日,老家湖北孝感的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本上写下:“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失业前,吴桂春在一家鞋厂做杂工。从早到晚,身边围绕着缝纫机的嗒嗒声、浓烈的鞋油和胶水的气味。他羡慕那些技术工种,“挣得多,还不用那么累。”

进出于密集的工厂和不停歇的流水线,却不曾被辛劳和困难击倒,因为有书香做伴。打工多年,离别之际不怨不恨、唯谢书香,吴桂春的故事瞬间感动全网。

在东莞工人文化宫的职工书屋,在书中间,外表木讷的吴桂春变得自在、活泼了很多。记者见到吴桂春当日,恰逢高考语文科目结束,一听到作文题,老吴来了劲头,打开了话匣子:“来,我给你们讲。”

“齐桓公大度,能容人,会用人,不枉他能成就霸业;鲍叔不嫉妒,他也能识人;管仲确实有实力,他给齐国建章立制,是一代名相。”

这时的老吴眼里闪着光,“一个人成为最后的模样,都是要经历一番挫折的。这样的高考作文题好,历史故事中有正能量。”他说。

因为学历低没手艺,打工17年吴桂春干的都是辛苦活。为了攒钱,他很省,常年不回家。去年,儿子终于硕士毕业找到了好工作,“肩上的担子轻多了”。

第一次进图书馆,除了记得有空调、有很多书外,吴桂春还记得自己心中的忐忑,“穿着工装去,衣服上还沾了点油,这么好的地方我能不能进啊?”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图书馆的保安,结果对方回答:图书馆就是让大家来看书的,你们不来我们就失业了,怎么会嫌弃呢?

老吴最常去的是一楼的“24小时图书馆”,因为工作时间不定,有时下工时图书馆已经闭馆,“但这里总是开着”。

喝点小酒、读点书,这在吴桂春看来是人生莫大的享受。坚持读书使这位老工人拥有活泼、丰富的内心,他俏皮地说最喜欢苏轼“端着酒杯找月亮”的境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最喜欢读《三言二拍》《东周列传》这些书。

“书能教人明理。看懂了《三言二拍》就知道怎么做人,不做好事就没有好结果。”在读书中吴桂春形成了自己朴素的人生信条,找到新工作后,他的心情更平和了。

在东莞,像吴桂春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有60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七成左右。东莞成为中国人口倒挂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为众多打工者提供着身心庇护,涵养着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目前,东莞图书馆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400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服务体系,全市32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在东莞图书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默默地在读者身边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打工者:电工、保安、厨师……职业身份五花八门。

36岁的蒋云涛第一次见到这些志愿者时非常不理解:“工厂干活都那么累了,一个月休息没两天,还要抽时间来做这个!”但现在,蒋云涛接过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成为服务队的队长。

高中毕业后,蒋云涛来到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十几年间,摆过地摊,做过销售、仓库管理员、保安……他变换过很多职业,不变的是看书学习的习惯。

如今的蒋云涛已成为一家大型物业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收入增加了许多,也已在东莞成家立业。这些年,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食品安全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现在正在复习备考消防员证。“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知识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他说。

(小标题)他们经历,他们书写,青春和诗跳跃在生产线上

“异乡,生命的起跑线/你不要轻视我们的背影/我们向命运弯下腰去/是为了站立起来/前进”。

1992年,高考落榜的柳冬妩(原名刘定富)决定到东莞打工,出发前他看了电视热播的《打工妹(外来妹)》,“做了心理准备”,但现实仍然让他喘不过气来。

大朗镇是毛纺织专业镇,柳冬妩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那里学习绣花。一次意外,长长的绣针穿过了他的指甲,“整个人都懵了”。这时班长走过来,非常有经验地把变了形的指甲捏回去,仿佛孩童玩耍橡皮泥一般。

这是让柳冬妩震惊的流水线,连伤痛之后短暂的悲悯都没有。当年,他把这些痛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在震耳欲聋的寂寞声里/流下三百六十五滴眼泪/日子的针脚翻来覆去/流水线缝合不了震裂的心”。

一首首小诗,本只为抒发内心的悲鸣,而有一天柳冬妩发现大朗镇的镇报上有一个副刊,他试着投稿,没想到很快刊发。

20世纪90年代,打工文学在珠三角兴起。底层的打工者们把他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内心撞击和感情涌动,用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全社会对打工者群体的关注。而东莞正是打工文学的“大本营”。

“从厂报、镇报、日报到文联,东莞建立了一系列平台来展示、扶持打工文学。尽管早期的打工文学多是苦难叙事,但这些刊物并没有将之视为疮疤遮掩起来,而是对打工作者们进行发掘、培养,推荐作品到更高的平台。”

生产线工人走向文学创作之路,柳冬妩后来成为东莞打工文学刊物《南飞燕》的主编,更是打工文学的研究专家,其70万字的打工文学研究专著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来自底层、来自生活本身,从乡村到城市,梦想与现实的剧烈冲撞,备受生活挤压的“切肤之痛”,使打工作者的书写呈现出“直抒胸臆、不吐不快”的鲜明特征。柳冬妩说,打工文学,正是用打工者的亲身经历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书写下的历史印记。

面对涌现于生产线、普遍文化基础并不高的打工作者群体,东莞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培育扶持办法:《东莞文艺》《南飞燕》成为打工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坚持办刊十余年;每年组织改稿会,请国内一流的作家、编辑前来与打工作者们面对面交流、改稿;通过创作扶持、文化精品奖励、资助个人作品出版等方式,扶持优秀打工作者……

良好的土壤催生了东莞打工文学的繁荣兴盛,东莞打工作家群强势崛起,涌现出如郑小琼、王十月等众多当代知名作家。

近年来,东莞的打工作家中有3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100多名加入广东省作协,253名加入东莞市作协。“东莞现象”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一道富有独特气质的亮丽风景。

20年前,18岁的邝美艳从湖南郴州来到东莞,成为一名打工妹。从一个厂到另一个厂,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如今的她依然在制造企业工作,书写。

工衣、厂牌、宿舍……邝美艳用纪实散文的笔触,以生产线女工的视角,对所处的生活和城市进行深度解构,或压抑或恐慌,或迷茫或平和,展现了打工群体滚烫的生存状态。

2016年,在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的扶持下,邝美艳出版了散文集《流水线上的青春》。她的作品也荣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大赛一等奖。

虽然仍在制造业工作,但邝美艳说,她的下一部作品已再写不出那种悬浮的漂泊感,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工作和生活的境况变了,人的诉求也变了。

有同样感受的柳冬妩认为,早期打工文学写的是“别人的城市”,充满苦难叙事。但现在打工者身份、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对城市的隔离、排斥和抗拒等都在消减,打工文学将逐渐向新都市文学转变。

(小标题)热爱,所以歌唱,活跃在小镇的打工歌手们

2016年,32岁的赖世宁在东莞黄江镇一家纸箱厂做操作机器的技工。“每天面对机器,几乎不用说话。”这个体重近200斤,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汉子说。

16岁离家开始闯荡世界,赖世宁辗转过几个不同的地方,睡过工地、做过厨师、进过工厂、跑过销售。不变的是,他有一个爱好:唱歌。

没有学过音乐,但听着港台流行音乐长大的赖世宁,没事就喜欢唱两句,不如意时也会唱几首励志歌曲来激励自己。慢慢地,这个喜欢摇滚的小伙子征服了工友,成了工业园区里小有名气的打工歌手。

打工的日子繁忙而规律。周末的时候,赖世宁会主动报名参加一些歌唱比赛,圆一把自己的“歌手梦”。“当时有朋友介绍,说旁边的塘厦镇有一个打工者歌唱大赛,让我试试。”

塘厦,位于东莞东南部的小镇,户籍人口5万人,常住人口却有近5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为镇上四五千家工厂打工而来。

“塘厦工厂多,外来人口多,但是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我们就考虑不如办一个打工群体自己的歌唱大赛。”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芝泉说。

2006年,塘厦镇举办了第一届“越唱越红”歌唱大赛,面向所有的打工人群。比赛赛制在当时是一个创新:采取周赛、月赛、季度赛和年度总决赛的海选式晋级赛制,贯穿全年。舞台也从封闭的场馆搬到社区、企业、学校的户外广场,不要门票,完全开放。

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比赛,一年的演出有40至60场。打工者歌唱比赛把小镇搅动得沸腾了,平均每场演出观众都有两三千人,高峰时达两万人。为了看清楚,有的人会爬到树上看比赛。

报名参加比赛后,赖世宁特地向工厂申请,工资由计时改成计件。比赛当天,他早晨六点钟就会起来加班,尽量赶在下午三点前多干些活,然后拿着行李赶到二三十公里外的比赛现场,晚上赛完后再赶回工厂继续赶工。

“比赛火药味十足,两两比拼,不行马上被淘汰。”从海选中一路过关斩将,赖世宁凭借硬实力,从周赛、月赛、季赛中突围,在年度总决赛中获得季军。2018年再战,赖世宁成功夺得了冠军。

“这是改变我一生的比赛。”赖世宁感慨地说,不仅收获了名次、奖金,经过比赛评委、组委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他从一个“野路子唱法”的业余歌手慢慢成长为准专业歌手。“每场比赛下来,老师都会指出我的缺点,还教我怎样正确地发音。自己的台风、发声方式、表现力等都有很大提高。”

歌唱比赛给了赖世宁追逐梦想的勇气。比赛结束后,他从工厂辞了职,先是在酒吧做驻唱歌手,现在则成了一名演出经纪人,他还参加了塘厦镇的“打工者艺术团”,定期下工厂、进社区,为打工者们送上演出。

像赖世宁一样,十几年来,成百上千的打工歌手走上小镇舞台,展示自我。通过这个“神奇”的舞台,不少追梦人从普通的打工者变成耀眼的草根“民”星,成就了音乐梦想。

以打工者歌唱大赛为依托,“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落户塘厦镇,以参赛歌手为班底,当地成立了东莞(塘厦)农民工艺术团。歌唱大赛也从塘厦镇走向东莞全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成为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2013年,“越唱越红”歌唱大赛改名为“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从一个镇主办到广东省文化厅等省级部门主办、多城同办,由一个镇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长为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

“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至今已举办13年,合计800多场次活动。“珠三角、粤东西北各大城市的企业、社区广场,都有我们这个舞台的身影。”李芝泉说。

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

近年来,塘厦的打工歌手们创作出了《土豆花开》《百年一梦》《脚印》《快乐打工的男孩女孩》等农民工代表性歌曲,东莞(塘厦)农民工艺术团成为全国多个文艺活动的“常客”。

(小标题)开放、共享,市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

每周三晚,东莞行政中心广场上的都市彩虹剧场都会热闹非凡,一场场异彩纷呈的公益文化演出“雷打不动”地在这里“约定你”。

东莞“市民大舞台”深受群众喜爱,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开放性、参与性,这里全部由文化志愿者组织管理、征集编排节目、统筹安排,所有演出免费、市民观看免费。“有才你就走上台”成为这个舞台最响亮也最具吸引力的口号。

自2014年启动以来,这个开放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已举办了240多场,参演志愿者达6万多人,平均每场演出吸引观众2000余名,成为颇具东莞特色的一个广场文化品牌。

开放、共享、无差别、无门槛,与“市民大舞台”相似,东莞近年来的公共文化供给越来越向这样的方向努力,打工者群体无疑成为重要的受惠者。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陈残云有篇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水乡建设新农村的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东莞已由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地区变成机器轰鸣的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

几十年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在这片土地上发生,林立的工业厂房代替了大片的稻田、香蕉林,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上千万外来务工者在这里打拼、寻梦,成为支撑“世界工厂”的重要力量。

而今,让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共享各项公共服务,已越来越成为东莞上下的一项共识,这不仅基于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的关键之举。

让产业工人成为新市民,让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成为城市人,近年来东莞年年举办“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每年安排配送到基层的文艺培训上千场次。

今年45岁的安冬是深受东莞市民喜爱的“明星”人物,他主持的“一见你就笑”相声小品专场每月一期在东莞文化馆小剧场上演,常常是一票难求。

而20年前,安冬也是一个打工者,在一家橡胶厂做仓管员。从一边打工一边在文化站学习,到成为流动演出的业余演员,如今的安冬已成为东莞文化馆的正式员工,创办了当地的“德云社”。

安冬的经历在东莞并非特例。卖报纸、喜欢唱歌的小伙子开办了自己的演艺公司,喜欢跳广场舞的保安变身成为拉丁舞老师……这样的故事在东莞时常发生。

外来务工者作为“世界工厂”的建设者,也为东莞的文化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印记:2018年,东莞市向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而创作的大型声乐组歌《时代交响——献给产业工人之歌》,就选取了一线产业工人的故事为主线;东莞的“春晚”是在虎门镇举办的“产业工人新春歌会”,已连续举办三年。

正如吴桂春在留言中所说“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工”,东莞通过提供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打工群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近年来,因制造业而崛起的“世界工厂”文化味儿越来越浓,已形成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镇、村(社区)基层。

目前,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筑室内面积达699.27万平方米,共有文化广场755个,公共图书馆(室)653个,“农家书屋”589个,博物馆57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免费面向市民开放。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从2000年的18个增长到目前653个,几乎是从“零”起步达到了村(社区)的全覆盖。

吴桂春的故事迎来一个温暖的结局,他不想离开的城市也没有放弃他。让他开心的是,在新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拥有上千册图书的职工书屋,他离书本的距离更近了。(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初中生活作文 学会感恩作文 泪水作文 泪作文 积累作文 开卷有益作文 我的好朋友200作文 新年作文500字左右 2022年高考作文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 可为与有为作文 幸福的滋味作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 我的成长故事作文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 团圆饭作文 亲情作文800字 包粽子的作文 爱国主义作文 新概念作文 戏曲作文 关于青春作文 雨作文 我作文 我的乐园作文450字四年级下册 我的春节作文600字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冬天来了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600字 仰望星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