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煜的祖父—南唐烈祖李昪 如何从流浪儿到一国之主。

2021-01-05 15:55:01
相关推荐

(一)流浪的彭奴

小小的彭奴背着一个大大包裹跟着一群大人没有目的的乱走。

从濠州走到泗州,又从泗州走到濠州,到处都在打仗。而不知是在濠州去泗州的路上,还是泗州去濠州的路上,彭奴的父亲和他走散了。而历史可能就是如此的匠心独具,如果那个叫李荣的汉子没有在战乱中丢掉自己的儿子,那历史可能是另一种写法。对于李荣,史书中并没有再提及。

而就连彭奴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他和父亲的走失到底是福还是祸。而在此次攻打濠州的人中,有一个影响彭奴人生轨迹的人——杨行密。可能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小小的彭奴依旧太扎眼,这么小的孩子,怎会跟着这些难民一起漂泊呢?于是吩咐部下将他带了过来,可能是被这些士兵吓坏了,也有可能是被杨行密的高头大马吓坏了,当杨行密问彭奴的籍贯和姓名时,彭奴喏喏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是不停地念叨着“爹爹不见了~爹爹不见了”。想到孩子这么小便不见了父亲,杨行密顿生恻隐之心,便将其带回了家中,收为义子。而杨行密的儿子却并不待见这个便宜弟弟,经常欺负他,并号召府中的小伙伴一起欺负他,杨行密说了几次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无奈,杨行密只得将彭奴交给了部将徐温抚养。于是,当了几天杨行密义子之后彭奴又成了徐温的义子,而徐温的儿子们对于这义弟并不排斥,反是喜欢得紧,而徐温对于彭奴也是视如己出。并且按照徐家族谱,徐温之子为“知”字辈,即为其取名徐知诰,彭奴由此有了官名。自此小彭奴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活,这一年,徐知诰七岁。

徐知诰和他的哥哥们一起跟着先生学习写字,作文。而作为武将之后,学武自是不能落下,徐温偶尔也会教授他们一些武艺,而对于徐知诰的聪慧,徐温也是赞叹有加...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去了。徐知诰长大后,善骑射,好读书。杨行密常称赞他:“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之子都比不上他。”

而历史告诉我们,杨行密仍然是低估了他这个曾经的义子。

(二)进击的徐知诰

附李昪诗《咏灯》一首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这实际上是徐知诰向徐温表达心意的诗,意为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在徐温的照拂下才能生存。徐温听后大喜,却没看到徐知诰看似示弱的背后,确是为了打消徐温之戒心从而为自己后来的崛起奠定基础。历史同样证明,徐知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大以后,徐知诰因功升至升州刺史兼润州团练使。一路顺风顺水的就升上来了,当然,这与他的义父徐温不无关系,但我更相信徐知诰有这样的能力。他为政宽厚,又能厉行节俭,因此他治下的州府都非常富足。

而当时的南吴国主杨隆演是个庸才,嗣位之后政治混乱,人心涣散。徐温通过权利斗争掌握了南吴大权,颇有些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意味。当时,徐温便住在升州,也颇有些监督他这个野心勃勃的义子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徐知诰的对手。徐温将长子徐知训派往南吴的都城扬州以更好的控制南吴政权,但徐知训气量狭小,又恃才傲物。曾多次因嫉妒徐知诰之才而设计害他,但都没有成功,智商和谋略高下立判。这样的一个人又怎能去统治一州之地,又何从谈起控制一国之权呢?果然,出事了。徐知训被部下朱瑾发动事变杀死,徐知诰就近从润州渡过长江到达扬州平定了动乱。自此,徐温便让徐知训成为了扬州的掌权者,也实际上成为了南吴的掌权者。而徐温大抵是觉得只有这个义子才能不让他苦心建立的基业毁掉吧!

事实证明,徐温没有看错人。在扬州的几年里,徐知诰不仅恭敬的事奉吴主杨隆演,哪怕吴王只是个傀儡。对于同僚他又非常的谦卑,对于部下又非常仁厚,并起用了宋齐丘作为谋士,又对税制进行了改革。他的这些行为不仅使南吴富强起来,还使得民众对于他产生了认同感,为他将来取代南吴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

南吴顺义七年,徐知诰的义父徐温去世,此时,徐知诰已经40岁了。徐温的儿子徐知洵妄想与徐知诰争权,但被徐知诰设计扣留,由此正式成为了南吴的实际掌权者。七年之后,徐知诰被进封为齐王,但这显然不是徐知诰最终想要的。又两年之后,徐知诰改名徐诰,基本上撇清了和徐温一家的关系。徐家父子后来看来都只是徐知诰崛起的踏脚石罢了,但那又怎样,也没人说徐知诰忘恩负义啊,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只要你成功了,他们说什么还重要吗?有一天,徐诰站在铜镜之前,发现自己已有了白发,于是感叹道身已老却毫无建树,这无疑是一种暗示,而此时在他身边的人便是周处。周处听懂了徐诰的话外音,于是联系其他大臣拥护徐诰称帝。由于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又深得诸位臣子拥戴,且大权在握,徐诰的称帝水到渠成。他建立了南唐政权,改国号为升元。升元三年,51岁的徐诰恢复祖姓,改名李昪。称南唐烈祖。

从彭奴到徐知诰再到到徐诰,最终恢复祖姓改名李昪。一步一步走来,徐知诰奋斗了半生。而这仅仅只是南唐的开端,对于李昪来说,也仅仅只是个开始。

(三)励精图治李烈祖

正惭海内皆涂地,来保江南一片天。

-----沈彬《金陵杂题》

时人对李昪的评价大概是对李昪最中肯的评价和褒奖。从辅政到称帝,只二十五年的时间,便让南唐一跃成为了“十国”中的强者,引来四方朝贺。

李昪征战多年,亲身感知到了“君舟民水”之中民为本的道理,因而在得天下之后,将赡养民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他充分利用原本治下的和平、安定的环境,在江淮水乡大展宏图,兴利除弊以富国强兵。把南唐建成一片远离战乱的净土。不同于一般帝王即位之后征讨四方,他主张休养生息政策,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多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李昪批复:“讨伐之事,愿勿复言”。力戒穷兵黩武之举,以退为进,却反确立了南唐大好基业。

公元939年,也就是南唐升元三年,李昪诏令全国:“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优厚的奖励政策吸引了大量流民入南唐,人口数量激增,在那个时代,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考量的最重要指标。同时对于聚族而居的农业大家族,可免除征役,并“旌表门闾”,从物质和精神两层面上进行鼓励。无疑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就为政权的稳固提供了经济基础。

李昪深知取国不易,所以厉行节俭。节俭到什么程度呢。称帝之后,虽有堆积如山的财务,但着装依旧朴素,脚上穿的依旧是草鞋,照明所用都是杨吴时期马厩照明的捧烛铁人,唤为“金奴”。二是对子女也要求从简,太子想用杉木制作版障,李昪批复:“杉木固然不乏,但宜留作战舰,板障以竹代之可也”,也真是考虑的很周全。在位期间,李昪一直洁身自律,清正廉明。宋齐丘在李昪死后送的挽幛中对李昪的清廉大加赞扬,有一联是:“宫砌无新树,宫衣无组绣,宫乐尽尘埃。”上行下效,皇帝如此,臣子又岂敢铺张,则何愁不兴?

可能在文学造诣上,李昪远不如他的孙子李煜,甚至不如他的儿子李璟。但少年时李昪也曾以文艺自好,当政后十分重视征集文献图集,并将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这为南唐日后“六经兼备,诸史条集,古今名图,辐辏绛维”,成为“文献之地”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李昪还热心办学兴教,在京师秦淮河畔立太学,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设学馆,号曰“庐山国学”或 “白鹿国庠”。 除教授儒家经典外,还传授史籍、诗文,以及诸子百家。所统州县,争相效仿,遂使“儒衣书服盛于南唐”,与“礼崩乐坏,文献俱亡”的中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为偏安一隅,却自成乐土。

升元七年,李昪逝世,长子景通即位,是为南唐中主李璟。南唐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的滋味作文 地震作文 作文期待 作文技巧 那一刻我长大了500字作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400字优秀作文 穿戴式跳d放在里面逛超市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乡情作文600字初一优秀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5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300字 我的微幸福作文 窗外作文800字初二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成长的脚印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400字 让我欢喜让我忧作文 因为有了你作文 friendship作文 闲不住的奶奶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400字 我熟悉的一个人作文 代写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 我喜欢的一个人作文 我们一起走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