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搪瓷杯 收音机 缝纫机……这些老物件 满满的儿时回忆

2021-01-05 17:50:01
相关推荐

手里拿着时尚智能手机的你,还记得二十年前的BB机吗?看惯了高楼上绚丽时尚的光影,还记得家里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吗?……今(26)日,“70年蝶变的影像实物展”在位于重庆上清寺的曾家岩书院开展,红梅收音机、搪瓷老茶盘、缝纫机,这些老物件,是否会勾起你的童年记忆。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将持续半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国庆小长假期间,不妨带父母去看看吧。

▲展出的收音机,热水瓶等老物件

▲展出的老物件

▲那些年用过的电话

上世纪70年代的“婚房”

“三转一响”都配齐

“我家也有这个,那个时候我和你妈结婚,你爷爷奶奶给我准备了‘三转一响’,很风光哦!”参观展览的廖军先生指着一台缝纫机告诉女儿。

展览上,有一间用实物打造的“婚房”,房间里几十年前的结婚证,大红喜字的暖水瓶、搪瓷盘子和杯子、合川太和丝绸厂的喜字被面、飞乐牌收音机、缝纫机,各种老物件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勾起了大家无限的回忆。

廖军说的“三转一响”指的是自行车、收音机、老式手表和缝纫机,在这里都能找到。

尤其是“红岩牌”缝纫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庆每个家庭最想要的“大件”之一。“‘红岩牌’缝纫机厂位于沙坪坝中渡口。”廖军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当时家里买了一台,家里人想穿新衣服都指望着这台缝纫机。

“1983年,我们家买了一台‘红岩牌’缝纫机,当时工人工资每个月三四十元,而一台缝纫机市场价一百多元。”廖军说。

除了“婚房”,二楼展厅还有一个“教室”。小黑板上,红色、白色的粉笔写着整整齐齐的板书,黑板下面,红梅封面的作业本,相信你一定也用过。

一起采访的摄影记者毕老师看着红梅封面作业本特别有感情,他告诉记者,这个红梅牌作业本差不多生产了半个世纪,不少在重庆读过书的市民应该都用它写过作业。

▲“婚房”

▲上海牌手表

▲红梅作业本

温水瓶、北玻厂花瓶

结婚送礼倍有面儿

华陶瓷器、奥妮洗发水、产于北碚的北盛玻璃(以下简称北玻厂)、重庆啤酒和冷酸灵牙膏,曾被称为重庆轻工“五朵金花”。玻璃厂、搪瓷厂生产的玻璃花瓶、搪瓷盘和杯子当时都是送人的高档礼品,甚至还是出口产品。

看着这些老物件,重庆文化名人肖能铸很有感触。肖能铸告诉记者,北玻厂的玻璃制品在他们年轻时候是拿的出手的高端产品。

肖能铸记得上世纪70年代自己刚参加工作,一位好友结婚,他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凑钱送了这位结婚好友一个暖水瓶和北玻厂彩色花瓶。

“别看这两个礼品,在当时绝对是高档物件,花了我们10几块钱。当时我的月工资才18块5。”肖能铸说,当时年轻人爱面子,这两个礼品都够面儿。

肖能铸说,北玻厂的前身是1910年代的鹿蒿玻璃厂,当时厂里生产的产品就获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

这个厂的花瓶有多火?肖能铸说,当时有钱的重庆人结婚拍照,新人两边一定有两件摆件,一个是钟,另外一个就是北玻厂生产的花瓶,这也从肖能铸搜集的老照片上得到印证。

▲北玻厂的花瓶

▲闹钟

市民珍藏老照片

见证重庆城市发展

除了市民曾用过的老物件,展览内容还包括70年来珍贵的影像、图片、书籍、文字资料,每一件都在叙述着时代发展的历程。

喜欢收藏的市民周巧熙就将家里珍藏的30件老物件和一些老照片送到曾家岩书院参展,其中就包括见证石板坡长江大桥建设过程的一套老照片和1949年12月1日复刊的《新华日报》。

周巧熙说这套关于石板坡长江大桥建设的相集有80几张老照片,展现了石板坡长江大桥施工全过程,比如桥面浇筑、灯饰安装还有春夏秋冬四座雕塑安装。

周巧熙说,这座大桥沟通了重庆长江南北两岸,是重庆发展的见证,也是重庆市民肩挑背扛建起来的一座大桥。

此外,展览上还有1981年重庆电视台成立时的第一台摄像机。曾经使用过这台摄像机的重庆电视台记者岑洪亮回忆说,那个时候电视台的规矩是:人可以掉到水里,机器不能掉进去,因为太贵了。

▲周先生捐赠的老照片

▲城与人板块

多知道点>>>

展览分为四大板块

为了更好地呈现重庆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巨变,记者了解到,展览分成了四个板块:

1. 解放了

该板块着重通过1949年11月30日至1950年国庆节期间的珍贵图片和历史文献,再现了重庆历史巨变时刻的景象。比如,1949年12月1日复刊的《新华日报》、解放一周年的系列书籍等珍贵实物。

2. 十年间

该板块着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重庆市分会主编、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年11月出版的《重庆》老画册中的绝大部分珍贵画面,同时配合各个时期的市民生活老物件、“婚房”等实物实景。

3. 看今朝

该板块主要是通过重庆近年来城乡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变化来反映今天重庆的新面貌。该板块又分为山、水、城三个方面。

4. 城与人

该板块重点介绍16位为重庆解放、国家发展、城市建设、为新中国文化教育做出特别贡献的老人。比如,中国第一台工业ICT研发环节重要参与者的重庆大学前副校长89岁任廷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100岁油画家刘国枢教授。同时,该板块还将在展览期间长期持续播放20集共70位人物的《城与人》系列纪录片。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文 毕克勤/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景作文 写人的作文300 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的作文400字 礼物作文500字 京剧作文 数学小作文 爬泰山作文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书信作文的格式 躺平 作文 英语作文纸 孝敬父母作文 看电影的作文 告别的作文 郁金香作文 作文家乡的春节 醒来 作文 四年级作文200字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 过山车作文 英雄作文600字 最可爱的人作文 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春天作文二年级 春天作文400字 圆明园作文 颐和园作文 小仓鼠作文 小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