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李庄时代 第一部:病榻上的慢时光

2021-01-05 19:05:01
相关推荐

几年前,读了诗人翟永明的文章《林徽因在李庄》,平缓的叙述与少见的干净笔触里,其实多少透露了女诗人的“情境认同”,一种尽量克制的伤感,仍然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悄然释放,直到某个突然的尽头。后来,再读到陈岱峻先生的全景式描述,不禁对李庄产生了些许神往。毕竟,到了40岁这个年纪,本不应该将一个人与一个逗留之地强行联系起来,山川依旧,人去屋空,如此而已。但情绪并不尊崇这个法则,很多地方,不就是因为一个人的足迹,或者仅仅是一个人名就被人们铭记一生的么?

2005年春,诗人李加建应邀为李庄撰写画册《人文李庄》的文字,我作为本书的特邀编辑,前后去李庄七八次,少不了也到月亮田的“林梁故居”看看。记得一天中午从席子巷去月亮田,机耕道上有一辆拖拉机坏了,塞住了道路,我们只好弃车步行。机耕道上满是赭红色砂岩和鹅卵石,被黏土胶合,吸满了暑热,走在上面就像走在蒸笼里。偶尔有江风打过来,芦蒿摇曳,太阳在田里乱闪,水稻的气味兜头而下。见一小排农家瓦房,小学老师王荣全对我说,那就是张家大院。

我看陪同我们的王荣全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李庄人,他的嫂嫂李淑华当时就经常为营造学社提供蔬菜、瓜果等等,日子一长,油盐柴米、问药买茶,几乎成了营造学社在本地的代理人。往事从王荣全口里流出来,宜宾话的爆破音,宛如顶破石板的竹笋。

没有人进一步说明月亮田的准确含义。当地秀才左照环先生认为,是曾经有一块弯曲如月的水田而名之。它位于李庄镇子西面,依山临水,一边是缓慢而降的“柑子坡”,柑橘的灯笼在寻找月亮的踪迹,另一边是泥褐色的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空气中弥漫着大江的水腥味。在依山一侧,宜宾特有的修篁直插天穹,并不规整的稻田像破碎的镜子,叠光返照,构筑着一派田园景色。

上坝月亮田当然不止一个张家大院,四周散落着碉堡式的几幢民居。如今在层层稻田、蔬菜地围合下,只剩下孤立的呈L形的一小排平房。张家大院的正房基本保留了原貌,租借给营造学社侧面的两个小院没有了,那些一直摇曳在回忆录里的香樟树、芭蕉林、桂圆树也已不存,那棵桂圆树曾经绑了一根大竹竿,供营造学社的老少晨练,更为日后古建测绘作升屋上房的必会技能。值得庆幸的,是营造学社办公室和部分宿舍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在两扇新做的木门两边,连接板式的木墙;粗大的木柱间以篾条、泥巴、碎谷草、白灰泥修筑成的串夹壁,最大的一间是工作间,光线并不好,全仰仗玻璃亮瓦。里面摆放着粗糙的四方桌和长板凳,但据说只有那张靠窗的书桌才是当时的旧物。屋后有一方小天井,杂草横斜,时间的青苔将铺路的石板盖了个严严实实。

正厅左边是梁、林的卧室,地板朽坏,一走就吱嗄吱嗄叫唤,来人不得不放轻脚步,不愿惊起沉睡的尘埃。在我们来时,已经有几个游客在此徘徊流连,男人们做着悠长的深呼吸,似乎想尽力吸入空气里弥漫的氤氲。但遗憾的是,由于此屋长期被农家用来堆放浇灌农具,空气里倒是有一股宿粪的味道,这就有佛头着粪的意味了。透过窗户,并不能望见大江,也听不到江涛的低鸣。我想,这对一个心情并不好的人来说,这反而是好事。我不由得推测林徽音将“音”改为“因”的心机。“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就是说:大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音”即美誉之义。为避免与海派男作家林微音相混淆,1935年以后,林发表作品就改署“林徽因”。她的理由不大像出自一个弱女之口,说是出自一个少不更事的理想主义者恐怕更为合适:“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这种脾气,就像冰心写了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林徽因就从山西带回一坛陈年老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消受一样。韩石山在传记里感叹:“对林徽因这个人来说,改叫徽因或多或少减少了些叫徽音的韵致,假若世上真有韵致这回事的话。”(《徐志摩与陆小曼》,24页,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而着眼于林的心性,韵致早已吹气如兰,挥之不去,即使名字少些韵致,但韵致又哪里是一字之易就更增删的呢?不过,这“因”字偶然被林拈起,倒是暗合了因字的本义,就是“茵”的本字,指坐垫,车垫,像人在车席子上,当然了,理解为芳草茵茵、气息氤氲也可。改名已经十年,十年足以抵百年尘梦,在李庄的岁月里,林徽因陷入了潮湿、闷热、音讯阻断的境地。“太太的客厅”“金童玉女”之类,已经随山坡上的岚烟消散。月亮田,并没有因为丽人的到来而南山悠然。

营造学社入住李庄后的第一个考察目标,便是川南的僰人悬棺。距李庄约二百多里的兴文县曹营乡的苏麻湾和珙县麻塘坝,是僰人悬棺的集中区。1941年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一行来到曹营乡的苏麻湾,斧削般的陡崖上,不是有大鹰盘旋,蔚为壮观。学者们为悬棺之迷展开了各种推测,林徽因说,这些谜还是留给后人去解开吧。其实,无法经历的事,对陌生者就是“谜”。1942年,林徽因在大足石刻考察中偶感风寒,回李庄后肺病加剧,一躺,竟然就是4年。

林梁偶尔心情好,会出去散步。在田埂上散步。尽管西装不再挺括,但梁仍然保持绅士风度,因为他挎着当地十分罕见的相机。开始阶段,林一直穿素色旗袍,松挽头发,江风迎面一吹,站在秧田里的农民就直起腰杆,看这流动的风景。由于口音关系,当地人不明白他们的问询,只好憨厚地笑。他们大度地点头致意。一般来说,他们不会走太远,这主要是林的身体。肺病,这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病症,几乎成为了一种“文化病”。当然,这倒不是说穷人就与此无缘。但当地人很清楚,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得肺病的人的确甚少,而文化人的每一声咳嗽,总会在古典的海棠前,增添一丝触目的血痕。郁达夫甚至在《沉沦》里予以了美学化的比兴:“他想把午前的风景比作患肺病的纯洁的处女,午后的风景比作成熟期以后的嫁过人的丰肥的妇人。”就不用说36岁即逝世的刘师培了,后来的高君宇、瞿秋白、鲁迅、萧红、郁达夫、柔石,连徐志摩早期慕渴的圣女——英国小说家曼殊斐儿(现在译作曼斯斐尔德)35岁就死于肺病。徐志摩只见过曼殊斐儿20分钟,他称之为“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曼氏之死一度让诗人痛心疾首。如今,他挚爱过的林徽因再次置身于肺病的麾下,真不知是否是天意的作弄。

不过,我倒是有一个私下观点,如《养生箴言》所言:“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如果是这样的话,结合上文,那真是成了繁复的巧合。但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因沉默而停止。在这期间,李济先生一双如花似玉的女儿在李庄先后夭折;中研院社会学所所长陶孟和先生的夫人一代名媛、翻译家沈性仁也在李庄香消玉殒,皆因于肺结核。

李庄没有西医,农民吃点中药就可以长寿,死乃天意。人们不大谈论这些。但梁思成必须履行学者丈夫的责任。他学会了注射,多次向老友们求助,甚至自己去宜宾设法。最后,把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派克金笔和从纽约州北部的学府之城綺色佳(Ithaca)购得的手表(估计这是他们去美国度蜜月的纪念)也送进当铺。梁思成拎回两尾草鱼,林徽音不解,梁思成幽默地说:“把这派克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这是真正地黑色幽默!这两样东西,是一个文化人的最后标志了,他彻底付出了,他已经到了绝境。

为减轻压力,梁思成借去成都办事的机会,弄到了一些西红柿种子,委托博物院筹备处李济带回李庄,请人在家门前田边种植起来。在此之前,李庄人并不知道西红柿为何物,看着这些肥硕的红果,农民们一尝,更是受不了那股奇怪的味道。听说林徽因为此笑个不停,她偶尔到番茄地看看。移栽到陌生之地,就能扎根而结果,人却远没有这种适应性。刚摘过果实的番茄秧,就要枯死了,来年它还会有红透季节的运气么?

林徽因缠绵病榻,不停地咳,持续,而尽力克制。声音被农民听到,五脏六腑仿佛要全部一涌而出。他们听着嘶哑的声音总觉得有些陌生。梁太太怎么了?得了这种病,唉……

无法得知林徽因当时的思想,但我敢说,那些风华与韵致,那些微笑与理想,那些萦绕在西山、英伦的缱绻,简直不可能被回忆。一回忆就会让人血流不止。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很少一些在李庄时期的照片来看,林的陡然衰老,未必仅仅是病的原因。而且从此之后,林徽因再也没有复原。这就像一个人,不得不去一个陌生之地,身体去了,但令他牵肠挂肚的东西却在另外之所,他必须具备让灵魂往返于长途奔波的马拉松技术。一个人已经名满江湖,固然可以厌倦名声,一个人情有所属,固然可以古井不波,但那些从窗口飘荡而来的汽笛和云影,大概不会让一个诗人心如死灰吧。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收藏了一块在失事地找到的飞机残片(一说是座位上的木板)。她从来没有在李庄出示过,但显然是带到了李庄的。在5年时间里,难道从来就没有触摸到这金属的锋口么?

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很反感陆小曼,也不得不承认陆小曼很美,是个天生的美人胚子。但性情直率的张幼仪还说了一句很富哲理的话:林徽因是“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这句话花下藏刺,棉里裹铁。反过来看,我们看不到一句林对她们的评价。也许,这些牙根儿就跟自己无关。可是,既然已经无意闯进了一个牌局,渴望独善而退,只怕是不容易的。

病到深处,时光就慢下来,往事在蒸发,由清晰而渐次模糊,就像远去行的背影终于融化到夜色。剩给自己的,就是一片菜油灯聚拢的安详。油灯只能照亮它自己,但暗示了周遭黑暗的广阔。在每一次灯花的爆裂中,椭圆的灯火顶起了黑暗。那些从缪斯丝质长袍上飘落的碎光,如今,开始被一盏菜油灯置换。灯下,已经没有了烛影摇红、撒豆成兵的幻梦,只有一件事情很明确,在最不需要感情左右的古建筑世界,让剩下的光得以延续或扎根。是的,就是延续。

在李庄一共出版了两期《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即第七卷第一、二期,印数极少,保存至今的已经成为极品。梁思成在抗战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部分都登在这两期刊物上。病床上的林徽因承担了出版刊物的工作,其中一期就由她编辑。李庄只有一处印土特产标签的石印作坊,由于纸张缺乏,他们便自己绘图、刻写、编排。最麻烦的在于要把照片内容用药水绘在纸上。成品纸是马粪纸,然后进行石印,从折页子、修切、打孔、穿线到裱装封面都要自己动手完成。这其中凝聚了学社同仁们无数的才智和心血,甚至还包括林徽因母亲的功绩。以简陋的石印出版的这两期堪称精美的高质量汇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持久赞誉。我看过几幅翻拍自哈佛大学馆藏的《汇刊》照片,在林徽因编辑的一期里,目录页刊印有勘误表,足以见证其孜孜以求精神。正文均为铁笔刻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林徽因的手笔。所谓字如其人,真是毫厘不爽。

更费心血的,自然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和英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我无法想像的是,在这间简陋的住房里,要在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浩繁的史籍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大量的文字记录,然后进行分类、编排、归总、撰写。他们有一台1928年出厂的打字机,由于缺乏打字机的色带,所以总是打不出颜色,就用墨汁加上煤油,自己试制色带的墨汁,然后再涂上色带。也许,林徽因来讲,从疾病的辗转而俯身于这毫无飞扬的纸上建筑,她,难道就没有一丝遗憾?时间在流逝,书稿在增加,而疾病也爬上了眉梢。林徽因在承担该书全部的校阅和补充工作之外,撰写了书中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1944年,《中国建筑史》终于杀青,结束了没有中国人书写的中国建筑史的缺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土建筑艺术的偏见。限于当时的条件,只用钢板和蜡纸刻印了几十份。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正式出版,则已是距完稿整整40年以后的事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温暖400字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 优秀的作文素材 井冈山作文 抗疫人员作文 作文获奖感言 五百字作文初中 作文优秀片段 老师教我作文 茶花的作文 种树的作文 保护自然作文 冬天风景作文 一件事英语作文 优秀作文精选 快乐的作文300字 风景的作文300字 150个字的作文 让人感动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 游玩作文300字 保护动物的作文 选择作文 高中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 毅力的作文 初中八百字作文 叙述作文 一篇作文200字 随笔作文600字 小青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