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试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小说和电影的不同

2021-01-05 22:30:01
相关推荐

斯蒂芬·金被称为惊悚小说之王,通俗小说大师,在二零零三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生成就奖,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甚至说:“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斯蒂芬·金的代表作,收录在《四季奇谭》中。这部小说与斯蒂芬·金的其他小说不同,它不再靠惊悚吸引读者,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引发读者思考,阐述自由和希望的真谛。《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四篇小说有三篇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肖申克的救赎》(又称《刺激一九九五》)。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七项奖项和金球奖两项奖项的提名,甚至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影片。可以说是这部文学作品成就了这部电影,电影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推广和作者知名度的提高。

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悉德·菲尔德曾说:“改编就意味着从一种媒介转变为另一种媒介”“通过变化和调整使之更为合适的一种能力”。电影是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这其中包含着编剧和导演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原作进行的解码和再编码,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与文学作品的差异。

一、人物的增减和命运变化

电影所呈现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文本的篇幅是没有固定要求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为观众更好地呈现原著所讲述的故事、体现其中心思想是编剧和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剧通常会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增减或者将几个次要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集合到一个人身上,《肖申克的救赎》在改变的过程中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文本中有很多人物在电影中是没有提及的,像是爱好收集钱币的罗伯特艾伦科特,用情报抵钱的模范烦人肯德里克斯,从一九二二年就在洗衣房打工的亨利拜克,与安迪同住过一段时间的印第安人诺曼登,越狱成功或失败的锡德尼都、韩利巴克斯、毕佛莫里森等等。这些人物对故事情节本身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与文章主要人物也没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文本中其他人物的形象,所以在将文本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就将这些人物删掉了。

在对文本人物进行删减的同时,影片中也增加了一些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与安迪一同入狱被赫伍称为“猪公”的胖脸肥臀的“菜鸟”,在入狱的第一天晚上因哭泣不止被哈力打爆头,因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死在医务室,至死影片都没有交待其姓名,就像赫伍所说“死人还要什么名字”。

文本改编的过程中除了人物的增删,还将几个人物的经历集合到一个人身上,以塑造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最为典型的就是布鲁克。在文本里,作者只用了二三百字来讲述布鲁克的经历,布鲁克——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六十八岁时获得假释,最终死于贫苦老人之家的小人物。影片却不同,编剧将文本中波顿养鸟、厄尼递书的经历都转移到布鲁克身上,使布鲁克这个形象丰满生动。同时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布鲁克的结局,让观众感受到了体制化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布鲁克那种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压抑感又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情节的增减和改变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其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而在电影制作完成发送各大影院之前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包括场景的搭建、演员的聘请、后期制作等等,因此票房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电影制作方能否收回成本,所以电影在制作时更需要充分地考虑观众的需求以便取得良好的票房。虽然观众数量的多少不是评判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这部电影受欢迎与否的直观反映。所以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编剧和导演为了让观众更快地融入剧情之中,需要强化戏剧冲突,尽量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与电影是不同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需要巨大的成本也不需迎合任何人,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文学作品只需讲述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或者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所以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为了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必然会对文学作品的情节进行改动。

《肖申克的救赎》在改编的过程中首先对安迪越狱的时间进行了修改。文本里,安迪一九四八年进入肖申克监狱,经过二十七年,在一九七五年逃出肖申克监狱。但是影片中的安迪在一九四七年初进入肖申克监狱,于一九六六年逃出肖申克的高墙,历经十九年,比文本短了八年。安迪越狱的工具——石锤在文本和影片里也是有差别的,影片里安迪只用了一把石锤便挖通地道逃出了监狱但是文本中安迪曾在一九六七年从雷德那里买了一把新锤子。

除此之外,对于影片中雷德的三次假释经历也是为了突出监狱的“体制化”而增加的。文本中雷德在其五十八岁时获得假释,其假释的过程被一笔带过,而影片却进行了悉心刻画,讲述了雷德三次假释的经历:分别在雷德入狱的第二十年、三十年和四十年时。前两次情节是类似的,雷德向假释委员会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并表明自己不会危害社会,结果也是相同的:驳回。第三次时雷德与前两次的紧张、手足无措不同,他的情绪十分低落,或许是因为出狱后自杀的布鲁克又或许是因为已经逃出监狱的安迪,但是雷德这次假释的回答却是最打动人心的,雷德说:“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不见了。”六十岁的雷德不再具有为非作歹的能力,他带着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走出了肖申克监狱的高墙,重获自由。

故事中的典狱长和警卫队长是不得不提的,从文本的开始到结束,监狱曾换过多任典狱长——乔治邓纳海、史马特、山姆诺顿,也换过多任警卫队长:理查高亚、比利汉龙、拜伦哈力。而影片中则将众多典狱长和警卫队长浓缩成诺顿和哈力一任,同时改写了有关诺顿和哈力的情节。影片中编剧安排安迪在越狱后把诺顿洗钱的账本寄给报社,将肖申克监狱的贪污腐败暴露在大众视线下,最终哈力被捕,而诺顿无意乖乖就范最终选择自杀。然而文本比影片现实的多,它不用过多地考虑多数观众的情感体验。虽然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现实中不是每一个恶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就像文本里的诺顿,他在安迪越狱三个月后辞职,安度晚年。

三、叙事方式的差异

“小说的叙事交流模式是作者向读者发出信息,读者通过作者给出的时间维度来自己创造空间维度。而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其将时间纬度和空间维度完美地结合,观众可以毫无压力地徜徉在电影提供的这个空间维度中。”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可避免的在叙事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肖申克的救赎》原著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安迪的故事,所以在文章的开始就必须向读者交待“我”到底是谁、和文章的主人公有着怎么样的联系。雷德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文章开头就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入狱的原因以及自己成为“一号人物”的原因,并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影片是不同的,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出现雷德的画外音,而是将审判安迪的场景和安迪案发当晚的行踪交替呈现,相比雷德的叙述有了更强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得安迪是否犯罪更扑朔迷离,以此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原著中雷德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意味着有关安迪的许多事情雷德是综合众人的说法再添加自己的感情来讲述的。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事件产生发展的顺序进行的,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记叙方式。与之相反,电影是严格按着时间顺序来进行的,不管是主人公安迪的经历还是其他人物的遭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有序的发展脉络。

四、添加艺术元素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作者运用文字语言的描述以引导读者在头脑中想象他想要讲述的故事。但是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不再局限于语言这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多地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故事的进行。所以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通常会利用电影这一特点,增加一些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声音、画面等,《肖申克的救赎》的改编也不例外。

1、道具

在影片里有一样东西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圣经》,它从头贯穿至终。诺顿在安迪等人入狱时就说明第一条规定是不可渎神,同时表明他笃信的两件事,一是管训,二是《圣经》。在查房时,诺顿与安迪谈论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圣经》,安迪说他最喜欢“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家主何时来”,诺顿则表示他更喜欢“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跟着生命的光”。诺顿在离开安迪牢房时更表明“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而安迪将石锤藏于《圣经》之中更是出乎意料,同时印证诺顿所说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但在文本中《圣经》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典狱长山姆·诺顿“最大的创新措施就是让每个新进犯人都拿到一本《圣经·新约》,在他的桌子上有个小纪念盘,柚木上嵌的金字写着:‘基督是我的救主’,墙上还挂了一副他太太的刺绣作品,上面绣着‘主的审判就要来临’”。影片基于原著呈现了这些画面,同时将存有诺顿洗钱证据的保险柜置于刺绣作品之后,更是让人深思“主的审判就要来临”的内涵。

2、音乐

影片与文本最大的不同不过是影片可以同时给人视觉、听觉的刺激,而文本不可以。所以在影片中编剧加入了很多文本里没有的音乐的元素。文本里并未提及雷德会某项乐器,但是影片中的雷德在年轻时会吹奏口琴,只是因为入狱后觉得没有意义才没有继续吹奏。而安迪得知此事后送给雷德口琴作为雷德第二次假释被拒的礼物。

安迪每周一信写给州议会,坚持了六年得到了州议会的捐赠,这一情节是文本和影片里都有的,不同的是影片中州议会的捐赠里有“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安迪趁警卫不备用广播播放了唱片,在肖申克监狱的囚犯,可能并没有听懂广播里播放的是什么,但是他们停下手头做的事情,就只是站着静静的聆听。那一刻肖申克的石墙消失无踪,他们仿佛重获自由。作为播放音乐的代价,安迪被关独囚两周,安迪却认为那是最舒服的两周,他说“有莫扎特陪着我,在脑中、在心底,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的”。而这种东西就是被雷德视为无用之物甚至能把人弄疯,最终却救了安迪和雷德的希望。

3、画面

小说中有几个地方都讲述了肖申克监狱的暴政,包括“在史特马任期内,酷刑不断,可能发生过五、六次越野中掩埋尸体的事情”;“肖申克真是人间地狱,医务室的床位和禁闭室的牢房永远人满为患”。但是除了这些描述,没有描写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而电影利用特有的视觉感受,在安迪入狱第一夜,就安排哈力用警棍将一个“新人”的头打爆。除此之外哈力暴打博格斯的场景除了让人解气之外也是让观众对监狱内的暴行感到恐惧,当然还有最让观众感到震撼的哈力射杀汤米的画面。影片就是这样用独有的画面将这些事件与肖申克暴政的丑闻相结合,强化戏剧冲突。

另外,文本的最后用雷德的众多希望给文章画上了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但是影片为了满足大多数观众的情感体验,添加了安迪和雷德的相遇。在齐华坦尼荷小镇,在没有记忆、温暖的太平洋海岸,雷德向安迪缓缓的走去,所有的言语化成好友间的一个拥抱。且不去评论是小说留下的想象别有风味还是电影的结局完美无憾,这一幕不可否认是电影中最温馨的画面。

五、结语

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给观众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另一个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给观众讲述这个故事。只有确定了影片的内容才能去选择相应的、更好地呈现方式。但是在电影事业日益繁荣的过程中,因原创剧本耗时长、创作困难等原因,其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电影市场的需要的。此时,文学作品就因为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结构、广泛的读者群体成为电影编剧的“新宠”。但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改编不全是成功的,有的在编剧的改编过程中失去了文本的原有内涵,有的则沦为编剧哗众取宠的工具。

《肖申克的救赎》此书正是被电影编剧看中的“宠儿”之一,幸运的是它的改编是成功的。我们不能肯定的说文本能比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的影片传达更多的感情,也不能说影片因为它独有的视觉和听觉就比小说更胜一筹。“文本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影片则凭借镜头的转换散发着可视的魅力,将视角倾向于客观性。”它们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或细微或明显的区别,但是都向我们传达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自由和希望,也能够让每一个阅读或观看的人产生共鸣。《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让读者对影片产生好奇,而影片同样让观众想去领略一下原著的妙处。在文化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应该从《肖申克的救赎》的改编中反思一下自身,以促进文本和影片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春光.从文学到电影——从《肖申克的救赎》与《乱世佳人》谈改编的艺术[J].当代电影,2015,(4):198-200.

[2]赵光平.从文字到影像的升华——谈《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改编[J].环球纵横,2008,(9):108-110.

[3]吴晓敏.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与改编——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弗兰克·达拉邦特的《肖申克的救赎》[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81-84.

[4]张筱.《肖申克的救赎》从小说到电影[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质作文 书信作文格式 我是什么 作文 初一作文500 作文我的烦恼 误会 作文 钓鱼的作文 家风的作文 春季作文 小兔子的作文 思念的作文 优秀作文800 疯狂作文 四年级语文作文 消防员作文 行走作文 优秀作文500 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打屁股 自由的作文 热闹作文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