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孔子学说: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圣”与“仁”的深度解析)

2021-01-06 00:25:01
相关推荐

在孔子的学说中,“圣”与“仁”是最高的两个境界。这是一种实用理性,侧重于行为和实践,旨在培养个人的情操,并养成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而且,这种情怀还应是发自内心的,完全自觉自愿的,并能坚持至终。

我们从这段话的语境来分析,当时可能有人把孔子比作圣人或仁者了,但是孔子却不以圣人自居。这说明了孔子的谦虚。说到自己的修养,他强调自己能做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正在朝着“仁”和“圣”的境界努力。不过,在后人看来,他这种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不断地用仁义道德教育后人的美德,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说,为圣、行仁、成君子,这些都是孔子的目标和做学问的目标,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努力和追索。孔子也正是靠着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的不断进取,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的体现。“为人不厌,诲人不倦”的表述,朴实平和,贴近实际生活;而屈原的话则是在志向上和意志上显得更为高远和坚定一些。修德求道,说起来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时处处都要克制自己欲念;待人接物,说话做事,都要严格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对所有人心怀仁爱。对于没有体会到修德快乐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枯燥的,有时甚至是极度寂寞。走向仁圣之道的道路,荒芜苍凉,荆棘遍地。无数的人,踏上这条道路不久就放弃了,能做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在“修仁成圣”的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满。当产生这种心理时,人们就会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进而失去求知或修养的动力,整个人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自大,以致裹足不前。这样一来,就与“圣人”与“仁人”之境彻底无缘了。只有克服掉自满情绪,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趋近于“仁”与“圣”的至高境界。

不管是为圣也好,还是行仁也罢,或是成为君子也行,都不能以功自居,不能产生自满的情绪。一个人只有学得多了,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产生不满足的心理。正是他们这种对待学问永不自满的渴求,才会永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爸爸作文800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作文100字 中国作文网 以他们为题的作文600字 关心的作文300字 我的房间作文100字 高中英语优秀作文 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教资作文怎么写 五个作文开头 我的责任作文300字 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尝试作文350字 成长是一首歌作文 俄语作文我的假期 志愿者活动作文 一件有意义的事作文600字 划船作文300字 范儿作文800字 我长大了100字作文 什么样的爸爸作文 写照片的作文 神话故事作文350字 6.1儿童节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在拼搏中成长作文 70字作文 偶像的作文 我作文600字 假如我是彩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