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论语必备精选之里仁篇(上)

2021-01-06 00:30:01
相关推荐

◎论语必背 精选里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全篇主要围绕“仁”加以论述,讲如何修德修身,也有关于父子及乡里关系的论述。接着上篇《八佾》,前者论礼,本篇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解读:这里说出了环境对人有重大影响,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择仁的原则。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会受到仁德者的熏陶,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仁人有着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可以辅助人进德修业。

大家都知道孟子的母亲就是一位智者,为了孟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经三次择地而居,孟母三迁嘛,孟子后来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注:里,名词-居住之地,动词-居住;知,智慧;)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解读:这里,孔子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渝,保持节操。

贫富沉浮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人生中经历,但每个人对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有着不同的心态。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为安仁。智者有洞明之识见,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注:约,贫困之意;)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读:在孔子看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最公平公正的,这样的人没有私心。因为大公无私,所以能够真正地知道好恶,因而会有正确的爱和恨。而不仁之人心存私利,其所好者往往未必是善的,而其所恶者未必是恶的,不能真正做到好善恶恶。

在我们当下,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一切变置若罔闻。尽管这些人看起来“十分超脱”,其实很可能是缺乏基本的好恶是非之心,这样的人往往也缺乏仁德。

“仁”是孔子谈论的核心主题,在《论语》中“仁”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其他的主题,甚至包含孝道在内,都未曾受到孔子师生如此的注目。

(注:好,爱好;恶,厌恶;)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读:这一章节和上面4.3是仅仅相联系的,仍然是在强调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勉励人们立志行仁,就能够远离一切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贫时),也不会骄奢淫逸(富时)。可以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

仁者立志于仁,以爱人之心为本,故能以仁厚待人。遇到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到恶人,亦能以善心仁德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如果能立志于仁,就不会有向恶之心、从恶之行。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读:这里孔子从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上来论仁,同时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普遍性现象:任何人想行仁,都不能脱离社会,仁者不一定就富贵,但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的。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尊荣,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君子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人之际遇,有顺有逆,然而在有所取舍的时候,要审慎的加以选择。就如富有和显贵是人人所期盼的,谁不想得到财富,身处尊贵之位呢,但有义存在其间。如果在理上是应得的,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无功而受禄,无功而居高位,不应该得到的富贵偶然间却得到了,便为君子所深忧,因为君子不苟得。而贫困和下贱,是人人都想避免的,但君子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就不苟免。因为舍去了仁,就失去了做君子的实质了。君子之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工夫违背仁,即便是颠沛流离之际,他的心也在仁上。

(注:恶(wu)乎,怎么;造次,急促、仓猝;)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解读:这里孔子教导了人们为仁的具体方法。他认为只要努力去做,就能达到仁。真正为仁,这里的“我未见力不足者”,强调了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的努力。而且重要的是从当日起就去做,今天行仁了,今天就得到了仁,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

仁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德行,需要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达成。好仁的人,凡事都能依于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仁,没有人能比这样的人更勤于思考、勤于践行仁的了。讨厌不仁之人虽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积极主动,但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而不为恶,亦得为仁。仁德之道关键在于践行,一个人倘若日行仁德之事,是不会感到力量不足的。

(注: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解读:这里孔子谈到了观察、了解别人的方法,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论仁。孔子认为,从一个人的优点固然可以了解人,但从一个人的过错更可以了解人。不仁的人往往失在刻薄凶狠,而仁人往往失在过于宽厚和善良。

人的性格各异,有的急躁,有的温和,有的爽朗,有的深沉。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可以观照他的性格,再由性格去看一个人应该怎么走上人生正途。经由仁可以达成完善,使人能有所改正,并能吸收其中教训。了解所犯过错的前因后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是有所教益了。孔子强调的是多种视角的审视和反省。

(注:党,类别;斯,则,就;)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这里的话在后世及今天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读:这里紧接着昨天的4.8都是关于道的讨论。点名求学问道者应当首先过衣食之欲这一关。在学而篇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之密切相关。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物质享受,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他的所由、所安都不在道,所以就不必与他讨论道的问题。

在孔子心目中,士应该努力成为君子。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要学道,而又以生活穷困为耻,表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名利上,实际上并未立下坚定的学道志向,故不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道。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读:这里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君子待人之态度“义之与比”,君子行仁则为人公正,不会偏私、固执成见,处事唯义所在,必然通达。

义与道(应行之道)相为表里。义的愿意是“宜”,指恰到好处,而任何事情的恰到好处,都需要符合“应该”的要求。君子的通达,没有专主之亲,没有特定之疏,凡事对于他并无具体的规定,但不逾越“义”的规则的统摄。

(注:适(di),抵触;莫,贪慕;义,适宜、妥当;比,亲近、相近)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解读:这里孔子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认为这两种人心怀和志向都不同。君子行仁,以德行与规范为重,自然怀德,而且关心的是国家的法度。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生计,为了产业而忽略德行,并且为了私利而不惜破坏规范。换言之,小人以自我为中心,念念不忘的是求田问舍,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不惜冒险以求其幸;而君子念兹在兹的则是如何进德修业,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符合此类典刑,故安分守法。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解读:这里孔子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就是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一个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为考量,任意发展,必然会导致怨恨交集。因为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了诸多的欲求,总会感觉不满足,起心动念纯在私利,必然招致仇怨,实乃得不偿失,何况又偏离了人生正途。

(注:放(fang),依据)

论语解读推荐的三本书

论语解读推荐的三本书

论语解读推荐的三本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本领作文 思维导图作文 夕阳作文 勇敢的作文 邻居作文 生日小作文 风 作文 博物馆作文 价值作文 作文帮 科学作文 作文写事 英语作文怎么写 美景作文 大学作文 有关作文 范文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作文600字 给女朋友写的小作文 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类作文 我爱秋 季作文 作文 说明文 我的家庭英语作文50字带翻译 夜空中最亮的星作文600字初中 走过那一个拐角600字作文 彼岸并不遥远作文600字 howtokeephealthy英语作文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