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随笔写乾坤 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员的随笔启人心智

2021-01-06 03:35:01
相关推荐

今之随笔,虽然不拘长短,却需要有足够的见识、学问、才情;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妙笔写来,或阐主张抒情感,或笞时弊斥奸佞,或犀利讽刺,或温婉嘱告。正因如此,随笔成为众人喜爱的一种文体,无论报纸杂志还是网络新媒体,多有刊登,读来既方便快捷,又怡情获益。究其渊源,它们都来自汉魏以降的笔记体。《容斋随笔》是洪迈的读书笔记,称为“随笔”,原是他“谦言随笔录之”的意思。

李硕儒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容斋随笔》扫叶山房刻本

洪迈(1123-1202),字景庐(一作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谥号文敏,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其父洪皓为北宋末年进士,南宋渡江初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金扣留十五年,在金大败后得以南归。洪皓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后因斥责秦桧与金勾结而被贬谪致死。其长兄洪适、次兄洪遵同为绍兴十二年(1142)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分别官至丞相、执政,长兄洪适著有《盘洲集》、《隶释》等,次兄洪遵著有《翰苑群书》等。三年后,洪迈亦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初为地方转运司属官,后历任馆职、郡守,官至翰林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洪迈勤奋治学、著述甚丰,原有著作数十种,可惜大多散佚,现存者除《容斋随笔》外,尚有志怪小说《夷坚志》二百余卷、《野处类稿》二卷、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一百卷。

五十余万言的《容斋随笔》乃是洪迈十八年的读书笔记,撰写过程持续了四十余年,可称其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众人瞩目、评价极高的一部大书。明人李瀚称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参订品藻,论议雌黄,或加以辩证,或系以赞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明末的马元调称此书“考据精确,议论高简,读书作文之法尽于是矣”;清初,洪迈的后人洪璟者说:“先文敏公容斋先生《随笔》一书,与沈存中《梦溪笔谈》、王伯厚《困学纪闻》等,先后并重于世。其书自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词文翰、医卜星历之类,无不毕载,而多所辨证。”不必多引,仅从上面所引的三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全书的内容、风格、体例和价值。见解来自洪迈的蹉跎阅历和博览群书,辨析来自他的视野、悟性、胸襟和胆魄,难怪此书一经问世,就在南宋朝野引发强烈反响,以至于那位还算开明且胸中颇有文墨的孝宗皇帝,也被刊刻的《容斋随笔》吸引,称其议论精当,并嘱咐洪迈继续写下去。

先说此书的涉猎之广、用心其精和洪迈慎读慎解之风。且以《禹治水》为例:“《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汨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

从父亲洪皓到洪迈三兄弟,皆以心系天下、救助生民为己任,洪迈读《禹贡》这部书写大禹治水的著作时自然格外认真。为理清禹治水的顺序,他边读边对地图,发觉顺序不对,“豫居九州中,与衮、徐接境,何以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他继续翻书询问,后从魏几道处得知原来大禹治水的路线是按阴阳五行确立的,这就和《尚书·洪范》所说的序列相符,和鲧乱列五行相去甚远了。在大力倡导读书之风的今天,洪迈考证地读、比较地读,终于读出真知灼见的实践和效果,不啻是教我们如何读书的指南。

洪迈又将目光投向大海。且看书中之《四海一也》:“海一而已,地之势西北高而东南下,所谓东、北、南三海,其实一也。北至于青、沧,则云北海,南至于交、广,则云南海,东渐吴、越,则云东海,无由有所谓西海者。《诗》、《书》、《礼》经所载四海,盖引类而言之。《汉书·西域传》所云昌蒲海,疑亦渟居一泽尔。班超遣甘英往条支,临大海,盖即南海之西云。”

洪迈从我国版图的地势高低和陆地的东西南北方向考察,断定我们面临的大海只是一个,其之所以称为东海、北海、南海,是因大海所靠陆地的位置、方向而得名的,由于版图西向皆为陆地,也就没有西海之称。依此推断,《诗》、《书》、《礼》等经书所记载的四海乃是连类而云。《汉书·西域传》所说的昌蒲海,我怀疑不过是一片大泽罢了。至于班超派甘英出使条支所遇的大海,大概就是南海的西侧了。洪迈读书不仅求懂、求通,还要推断、论证,问个究竟,他甚至敢于挑战先贤、怀疑经典、修正经典,将经典所载之四海修正为三海。他的这般论证已成结论,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沿用并视做定论和常识,这体现了读书与写作的价值。

他不仅观大事、辨大象,一些日常所见的习惯和现象,也经常会入其笔端。如《随笔》卷四之《喷嚏》:“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案《终风》诗:‘窹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直至今日,凡是打喷嚏的人还会说“有人念叨我”或“有人骂我”。从上文看,这在八百年前就已成为风气,并引起洪迈的兴趣,他查阅古籍,证实“此风自古以来有之”。看来一个民族的习俗传承或曰文化传承,总是源远流长的,无论美好还是流俗抑或亦美亦俗。可贵的是,洪迈对任何现象都要溯本求源问个究竟,这才是做学问的精神。

作为端明殿大学士,洪迈的志向虽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业不在为诗,但作为古时的读书人,诗词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从书中所见,他的诗词修养不仅深厚,而且兴味盎然、见地高妙,对诗人的身世和诗词的原委也多有考证。如他在卷二《古行宫诗》中说,人们都知道白乐天所写的《长恨歌》、《上阳人》感人肺腑,其实论“道开元间宫禁事”的,元微之的《连昌宫词》“最为深切矣”,特别是他在《行宫》中的绝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在卷三《李太白》中,世人都说李白是在当涂的采石因醉酒泛舟江上,“见月影俯而”捞取,遂淹死水中,所以采石有捉月台。查对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说:“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经过这番考证,洪迈考证出李白是因染病而死的,世间那些传说并不可信。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洪迈对一些名诗、名句反复推敲,为得一字之妙进行精微地考查和比较。如卷八之《诗词改字》:“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圏去而改为入,旋考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几相对照自可看出,古时的诗人即使名气、成就再大,为一字之妙,不知会推敲来斟酌去捻断几根须,其诗作才能流传至今,令人啧啧称奇!因想到近些年来,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风时,不少人都热衷于写古体诗词、写书法,这的确可喜可感,但书法离不开诗韵,诗词除了讲求韵律对仗之外,更注重底蕴、魂魄与字词的传神,并非白开水、顺口溜、只要韵脚差不多的就算是古体诗。

读《容斋随笔》可见,洪迈虽无意做诗人骚客,但绝对是一位诗词修养深厚的鉴赏家、诗评家,且目光超拔、品位卓然。因此无论是对风、雅、颂,还是对汉魏六朝、唐宋诗词大家之作,他在书中皆有考证比较、褒贬分析,使人耳目一新、获益多多。

毕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洪迈最看中的学问还是历史和政治,他时常直斥弊端、直陈己见,一可见其情怀,二可见其胆魄。如卷七(十七则)《田租轻重》:“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云:‘一夫治田百亩,岁收粱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盖十一之外,更无他数也。”如今就大不一样了,农民每交纳一石粮的税,义仓说因为运输和储存有耗损,你们还要再加一斗二升,官仓也明确规定要多收六成,这中间根据税粮的粗细,再分若干等,有的甚至分为七八等,管理粮仓的人手拿刮平尺又轻重不同,量二石粮再多拿二三斗也是常有的事,至于水路运粮的运费、租赋以外的头子钱、买卖交易的附加费等,加起来足有七八百钱,以中间价来计算,再加上租船费,又需五斗粮,收一石粮加上税就几乎要交三石粮了……洪迈引古喻今:“董仲舒为武帝言:‘民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而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谓一岁之中,失其资产三十及二十倍也,又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言下户贫民自无田,而耕垦豪富家田,十分之中以五输本田主,今吾乡俗正如此,目为‘主客分’云。”

洪迈这位八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官员,能够如此细心地体察民情,为农民的赋税之重算细账,足见其爱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更令人敬服的是,为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从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所设的赋税制度,引至董仲舒上奏汉武帝的话“民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而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最后还大胆地说:“今吾乡俗正如此。”

洪迈在《续笔》卷四《宣和冗官》中还指斥权奸蔡京当政时官员的冗滥现象。从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宣和年间),两选朝奉大夫至朝请大夫六百五十五员,横行右武大夫至通侍二百二十九员,修武郎至武功大夫六千九百九十一员,小使臣二万三千七百余员,选人一万六千五百余员。从其后所说“吏员猥冗,差注不行”之语,即可看出洪迈的焦虑之心,这些官僚不但太多,而且太滥。在《三笔》卷七《宗室补官》中,他还将笔触指向皇族:“寿皇圣帝登极赦恩,凡宗子不以服属远近,人数多少,其曾获文解两次者,并直赴殿试;略通文墨者,所在州量试,即补承信郎。由是入仕者过千人以上。淳熙十六年二月、绍熙五年七月,二赦皆然,故皇族得官不可以数计。”

为百姓生存、为官场冗滥、为皇族特权,洪迈敢于秉笔直书,力陈己见,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不知他的这些看法是否曾抄成奏折上奏朝廷,皇帝御览后又作何批复?但能写在读书笔记中而且被当朝皇帝读过,也足见其学问和勇气,他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之忧为忧,以生民之乐为乐”。

《容斋随笔》的确是一部魅力无穷、旷古不衰的大书,它不光使人扩眼界、增学问,而且能够涤胸襟、启心智,教人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世间万物。

(原标题:容斋通大野 随笔写乾坤 浅见《容斋随笔》)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400字写事 希望作文 作文传统节日300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家乡 快乐的元旦作文200字 关于法治的作文 一篇写人的作文500字 描写狗的作文450字 我的小院作文300字 礼物作文初中 英语作文短语 绿色文化作文 中考总结作文 英语评论性作文怎么写 考后反思800字作文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季节作文 小学二年级写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同学特点作文 畅想未来作文 篮球训练的作文 小狗的作文三年级 乡情700字作文 关于抽烟的作文 想象作文ppt 作文愉快的一天 课间十分钟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