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出版: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

2021-01-06 03:35:01
相关推荐

2019年9月17日,《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以下简称《他日归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他日归来》是一本具有传记文学风格的著作,时间跨度从钱学森1911年出生,一直到1955年归国为止,是作者吕成冬在近十年时间里持续搜集、考证和研究钱学森档案史料的成果。全书近30万字,图文并茂,126份插图中有60份属于首次公布。在发布会上,作者吕成冬分享了自己研究历程、写作方法和写作心得。钱学森家属钱永刚、钱学森身前秘书顾吉环,以及邬书林、刘恕、郝振省、韩建民、吴明华、于景元、盛懿、金富军等专家学者,对《他日归来》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策划出版等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择其精要,以飨读者。

新书发布会现场

“故事线”写作方法的运用

《他日归来》作者吕成冬任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从事钱学森档案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已近十年。作者在发布会上说,这次写作既是对过往零星研究的系统思考,同时也在写作方法上进行大胆尝试,即借用剧本中的“故事线”概念运用于写作。随后,他重点介绍了书中存在的三条“故事线”:

第一条故事线是“科学自信”,叙述的是钱学森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经过科学觉醒,如何凭借着个人的探索和钻研精神,在二十年间从一位普通中国留学生成长为在世界航空航天科学领域内的顶级科学家。第二条故事线是“思想启蒙”,展示钱学森青年时代树立“科学报国”理想的启蒙过程,揭示钱学森是如何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三条故事线是“日常生活”(或者称为“私人生活”),包括收支情况、衣食住行、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婚恋生活和赡养父亲等等。“日常生活”写作方法在以往科学家传记写作中很少运用,本书专门用了一个部分、五章的篇幅来进行研究和写作,可以说是写作上的创新。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构建出一幅钱学森从单身青年到组建家庭和生儿育女后步入“上有老、下有小”中年阶段的动态生活图景,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钱学森人生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初为人父的钱学森

他还指出,这三条故事线并非平行线,亦无主辅和明暗之分,而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交错发展,且往往在交错点上面临人生的选择,希望由此展现一个立体和饱满的钱学森形象,从而将其复原成一个具有生命张力的“鲜活个体”,而非既往宣传中那种刻板和公式化的爱国者形象。

大历史与微观史学相结合

“在史学界,大历史观和微观史学是两种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彼的争论。但我读完本书后的整体感觉就是作者比较好地借鉴两者优势,相互结合。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以大历史观和微观史学为指导,力图将钱学森置于‘宏观历史’视野和‘日常生活’空间两个维度做考察。”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博士如是说,随后他进一步指出本书的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论从史出。《他日归来》写作基于大量档案史料研究,且档案史料拿捏到位,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有九份材料决不说十分话,避免过分拔高,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二,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和鲜活生动的语言,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写得可信、可亲和可感;同时将家国情怀贯穿于整本书,做到点面结合,既写出了大历史,又用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钱学森的成长轨迹。

钱学森收藏的胡适与中国留学生合影(拍摄时间地点不详,据初步判断可能是1940年3月25日至31日胡适前往旧金山接受加州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际,以中国驻美大使身份访问加州理工学院时拍摄)

从本书后记可知,大历史观和微观史学能够得到运用的基础是丰富的档案史料。作者得到了钱学森家属的大力支持,提供容量多达10G“家藏数据资料”;尤其是这些“家藏数据资料”较为完整的保留了钱学森留美期间拍摄的各种照片,包括生活自拍、人际交游、居住场景、子女写真、科研环境等,从而为作者从微观层面构建钱学森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条件。并且,这些照片中保留的中国留学生群体照片,更是难得的研究20世纪30-50年代中国留美科学家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

于无形中解答“钱学森之问”,这是参会专家学者的共识。作者并未指明试图通过钱学森教育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解答“钱学森之问”,但在三条故事线中却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正如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所言: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一读,因为它回答了钱老生前最重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是如何成长的,可以归纳出5个方面“成为大家的因素”。一是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本书开篇便写了钱老的家庭教育;二是要系统学习、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家国情怀,这本图书对钱老从小如何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做了很好地诠释,“他日归来”的角度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家国情怀;三是要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接受现代知识,这本图书翔实地展现了钱老的“求知岁月”便体现了这一点,钱老从小学、中学到交通大学、再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都系统地、与时俱进地接受了现代知识教育;四是要接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涵养,《他日归来》这本书展现出来的是钱老全面系统的古今中外的知识,特别是钱老的人文素养;五是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图书专门总结了钱老“先博后约—以专致精—由精求通”的科研方法。《他日归来》呈现的钱老这五个方面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站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成为大家,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值得现今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师仔细读一读,从中思考我们该如何培养、教育我们的孩子。

事实上,这本书不仅回答了“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同时还回答了“钱学森又成就了什么”的问题,为我们研究钱学森提供了新视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刘恕与钱学森有着二十余年的学术交往,不仅了解钱学森生平事迹,更知晓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但她说读完《他日归来》后仍有许多收获,特别指出:这是一本从世界眼光重新认识和评价钱学森科学成就和学术地位的书,用大量翔实和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指出了钱学森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这为我们研究钱学森拓展了新视野。她还由此启发指出,新时代条件下应不断挖掘和研究钱学森思想的价值。这得到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于景元的认同,并且特别强调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

主题出版的一次实践

《他日归来》系“科学家家国情怀丛书”之一,丛书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策划。在发布会上,主要策划者韩建民和吴明华从主题出版视角,介绍了《他日归来》出版过程,并且都一致认为本书写作达到了丛书策划的初心:写出了有血有肉和可爱可亲的中国科学家形象,突破了中国科学家传记的传统写法。他们还特别指出副书名最初为“钱学森的早年岁月”,但总感觉没有抓到位,后经过策划者、出版社和作者再三琢磨,决定使用“求知岁月”;经此一改,既显得灵动,又一语双关,所谓“求知”既指狭义上的科学知识,又有广义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研究馆员指出,这本著作是作者历经十年研究积累的学术成果,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对钱学森从1911年出生到1955年归国的求知生涯进行了学理上探讨,同时又是一本很好地展示钱学森爱国精神的精神读本。

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在发布会上,总结了《他日归来》体现出“三好”:策划了一本好书,写出了一本好书,出版了一本好书。但他更希望大家能够读好这本好书,尤其是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体会到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他还“解密”说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研究风力问题时,使用的都是中国西北地区数据,这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开展科学研究的初心正如这本书的主旨:“他日归来”。

这本钱学森收藏的《回国手册》,是1954年4月留英中国学生总会编印的。它详细地介绍了“离英前的手续和准备”、“中途(离英后——入国境前)”和“进入祖国后”的详细情况,是当时留英中国学生回国的指南手册。无法得知钱学森是如何得到这本小册子的,或许他曾试图计划借道英国回国

在发布会上,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从钱学森研究现状说起,指出目前出版钱学森的著作或研究成果有很多,写得也都很不错,但整体上仍然感觉没有踩到点上。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呢?钱永刚说这个点,就是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一定要有成熟的政治素养;一句话,就是要讲政治。随后,他说读完《他日归来》之后感觉到作者抓住了这个点;并且作者突破传统的“就事论事”叙述方式,立足于钱氏家族文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等宏观视角,同时又用讲故事的方法写出了钱学森的成长过程,回答了“钱学森之问”。钱永刚表示要感谢作者的辛勤写作,但是更要感谢策划者和出版者的这次主题出版策划,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秋天的作文300字 为什么要学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结尾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参加俱乐部的英语作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文 小学生作文批语 秋天的家园作文 一次小实验作文300字 玩摩天轮作文 作文竞赛简报 作文运动会题目 挑山工精神作文 我喜欢的一天英语作文 网球比赛作文 师生之间作文600字 好暖作文 以夏天为主题的作文 生日聚会英文作文 那个人改变了我作文 暑假活动英语作文 梅花作文450字 我以书本为知己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英语作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精彩半命题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荡秋千作文 付出与分享作文 与什么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