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可辛导演自述:《夺冠》是怎样炼成的

2021-01-06 04:35:01
相关推荐

9月25日,原名《中国女排》的《夺冠》终于上映,比原计划的春节档晚了大半年。电影上映第三天,想采访陈可辛的媒体们被拉在一个微信群里,大家急吼吼抛出几十个问题,陈可辛一一解答。

有不少问题,把《夺冠》和陈可辛的另一部电影《独自上场》(原名《李娜》)放在一起提及。《独自上场》比《夺冠》开机更早,但至今还在定剪阶段,陈可辛说“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影响一位导演”,这其中也包括这次拍摄排球电影的实践。这位过去被认为最擅长拍爱情片的香港导演,似乎一下在内地电影中开辟出体育竞技电影的新类型。

不可否认,看《夺冠》时飙升的肾上腺素和抑制不住的感动,是被一场场比赛调动起来的,怎么用电影的语言拍体育比赛,既还原历史又加入创作者的表达,这对陈可辛和所有的电影主创都是个考验。

左起:陈可辛、白浪、郎平。还有关于明星和素人的问题,也是令人感兴趣的。巩俐“一米九”的气场和光环,郎平女儿白浪辞职演戏背后的破釜沉舟,老女排素人演员带来的真实感和精气神,以及现役国家队员的集体“触电”为电影注入的力量感……陈可辛拍了30多年电影,到这一次,他说自己真的有了太多前所未有的认知和体验。这部电影拿了周末的票房冠军,但褒贬不一。大部分观众被女排姑娘们的励志奋斗和坚忍付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也有不少球迷和挑剔的影迷,为影片的割裂感和漫长时间跨度中的人物事件选择,感到遗憾。

上映4天,票房破了2亿,之后还有猛烈的国庆档强兵,要成就一部票房上的主旋律爆款,似乎不容易了。《夺冠》从《中国女排》改名之后的上映之路并不算顺畅。但没有人会否认,《夺冠》开辟了中国电影银幕上一方新的疆界,时代变迁在鲜活的人物身上留下痕迹,体育精神承载着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不同含义,也不乏反思。中国体育健儿缔造的辉煌历史还很多,也许观众也还有更多的眼泪心甘情愿等着被赚取。但陈可辛和他的“女排”故事,只有这一次。

关于这部电影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拍电影难免会留下的些许遗憾,陈可辛这么说。

《夺冠》票房破2亿海报【陈可辛自述】电影里的比赛:从一台机器到十二台机器

拍摄排球比赛,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参考了过往的录像资料,想要复刻出比赛的原貌。但球是圆的,一旦开始打,再有经验的排球运动员,也没办法保证打出一模一样的球。

电影里拍得最费劲的三场比赛,分别是江苏男排对中国老女排、大阪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 “中美大战”那场其实主要拍的不是球赛,而是两个教练的较劲。

江苏男排是用传统的电影分镜方法去拍,就是一个个镜头分好,当时我们只用了一台摄影机,一个个镜头去跟,拍了6天。

第二场比赛篇幅长很多,观众也熟悉,我们干脆就不分镜头了,调了六台传统的电影机器拍。我们尽量让发球和得分镜头完全跟着当年的录像拍,但中间无法控制。毕竟球员无法重复每一球,每一个动作,只能给她们真打。那场球赛是六天六部机器,然后把它们剪在一起。

但这个效率还是不够,我们的摄影师都是电影摄影师,抓球抓得不够准,真的打起来很多球抓不到。所以最后拍2016年中巴大战时,还是用中日大战的拍摄方式,但我们又调了6台机器,和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的摄影师,加起来12台机器一起拍摄。那一场两边都是真正的国手,但我们只有两天半时间去拍那场中巴大战。特别之处是,两边队员全都是真正打过那场比赛的,她们都知道那场比赛场上的一切是怎么发生过的,但要还原每一球也不容易。于是朱婷、惠若琪、丁霞等球员们也很辛苦,她们打球是没试过一天打十几个小时的,但那两天,每天我们拍了18个小时。

拍摄很累,更累的是剪辑。我们拍回来的素材是海量的,剪辑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把那场球赛慢慢剪出来,后来我们又加了一些前一晚她们聊天的文戏进去,来推动观众的情绪。

身高不够气场凑 巩俐“压得住”我跟巩俐的合作想了很多年,这次很幸运合作到了,她确实是饰演郎平的不二人选。我一直跟她说,你只要来了,站在那儿,那种倔强的眼神和强势的气场,就是郎平。而且她在电影圈,跟郎平在体育圈有相似的地位。她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跟国际接轨的中国女性,所以我觉得基本上除了她,真的想不到其他人可以演这个角色。

有些人会提到巩俐的身高问题,其实排球运动员那么高,都是一米九几甚至两米的巨人,要找任何一个演员来搭都不容易。起初我的确有担心,她们在拍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包括有时候得把巩俐垫高一点,一两个镜头用特效把巩俐“拉长”一点,但巩俐的气势能把她们压住。而且巩俐本身身段就像一个个子很高的人,所以看电影时不会觉得她个子特别小。

巩俐饰演郎平郎平的女儿辞职来演出,她说“妈妈不会在训练馆里哭”我从没碰过一部电影选角那么头疼,好在我们很幸运。比如郎平这个角色的两个阶段,这两个演员都至关重要。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基本上每个中国老百姓都知道郎平是什么样,要给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感,巩俐合适,那年轻的郎平谁是观众会买单的呢?

一开始我看到白浪跟妈妈郎平拍的照片,就跟郎指导说,能不能找你女儿来演你年轻的时候?她说,“不可能啊,她一个美国长大的小孩儿,虽然普通话讲得不错,但气质和80年代北京长大的小孩儿完全不一样。”

后来联系白浪之后,其实我们也没底,就算形象像,但她完全没演过戏,而那个角色对演技需求是挺大的,有很多需要内心戏的场面。我们特别请了一个中戏的表演老师飞到旧金山,带白浪做两周的训练。为了参演这部电影,白浪后来甚至辞掉了工作。我跟白浪通电话说,“我们真心希望你来演,但电影终归是电影,可能你来北京后我们还是觉得不行。所以这是一个赌博。”

一周后,老师发回来一个视频,是她跟彭昱畅在训练馆晚上聊天的那场戏。白浪演得很好,她真哭了,也把我们感动了。就在那一刻,确定巩俐能演,白浪也能演,这是我在开机前最踏实的一刻。

浪浪以前是斯坦福大学排球队的主攻。听说她大学毕业之后想过打职业,但她妈妈不建议她这样。郎指导很多时候都不在她身边,来拍这个戏,其实她是想跟妈妈有更强的联系。她一直希望自己像妈妈,想去了解妈妈年轻的时候是怎么样。

我印象很深的一场戏,是大年初一晚上,她们被教练罚单兵防守。先是队长被罚,然后白浪饰演的郎平对教练说,“我来”,接着反复接球、摔倒。很多女孩儿都哭了,但白浪跟我说,“我不能哭,因为妈妈不会在训练馆里哭,妈妈就算要哭也会跑到外面才哭。”那句话让我很感动,我觉得,浪浪来拍这个戏的时候,是带着信念来拍的。

当演员带着真实感和信念感来演戏的时候,那会是无价的。我相信,不管她以后是不是做演员,去年夏天的这段经历,肯定会改变她一生的。

白浪饰演青年郎平素人运动员带来的真实感,是拍电影前所未有的感受整个戏呢,只有巩俐、黄渤、彭玉畅、吴刚是演员,我觉得,在这个氛围里面,我们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我们在老女排的选角过程里,也用过传统电影圈的模式,到现有高个子的年轻演员或模特里选,但没有人能在短短半年到一年训练里,让观众感到她们就是运动员。所以,我们就从几千个省队、大学队的现役球员里挑选,几个选角团队全国各地跑,终于选到12个人做老女排的演员,而且每一个人的形象都相近。我记得当时很多朋友来现场探班,都在玩一个游戏,就是寻找她们谁是谁,我觉得这是很多观众都会有的共情。

这些“老女排队员”,上过一两个月表演训练课,之后她们还要训练排球,为了能像一队人一样合拍,虽然都是专业打排球的运动员,但还换了位置,需要重新学习。

我从她们身上也看到很多。记得跟其中一个演员聊天,她有一米七八,从小打排球,打到16岁测骨龄,发现她不会更高了,要进国家队的梦想很难实现,就成了她巨大的一个遗憾。那时候我意识到,原来进国家队,对她们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她们来拍这个戏,让我看到她们每个人使的那个劲儿,就等于是她们想进国家队的那个劲儿。这些90后,甚至95后的小女生,每个人来到这儿都完全是像上世纪80年代的人。我们看资料、看录像,老女排的那种平静,跟现在的人是不一样的,但当你有梦想时,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这些年轻演员、运动员的表演,完全感动了我,那种感动,是一个拍了几十年的导演少有的。也许因为演员演得再好,终究是演戏。包括现役女排运动员的那些戏,我们是很惊讶的,比如我看到张常宁,每次听着“郎导”说话,眼泪就会流出来,这场戏都不是在她身上,她只是十几个球员里面,这些细节,令影片呈现得更真实,她们就真的把生活带进了电影里面。让我特别感动的就是这点,她们每个人都带着信念和使命来演这个戏。

我其实是一辈子没用过素人的,这种真实感,给了我作为电影人从未经历过的拍摄感受,可能会帮助我以后拍戏选角时更大胆,用更多素人。

《夺冠》剧照用“中国女排”承载改革开放几十年变化的全面表达“中国女排”的题目很大,但也使我能够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中国,通过女排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出来。以前我反复试过不少,但这次是我对这几十年最全面的一次表达。

从1979年写到2016年,三十几年的跨度,从女排的故事,看整个中国的背景。整个戏的核心就是女排精神,80年代的女排到现在女排的传承,80年代为什么会赢,现在怎么再去赢,90后的60后甚至50后的分别在哪儿,中国的改变在哪儿,这是这个电影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里面包含了不同年代的价值观,观众可以跟小孩,跟父母,跟爷爷奶奶一起重温这几十年的变化。

80年代是很多人最有感触的时代。也是我个人最想拍的一段,其实拍这个戏,一个很主要的个人诉求是,我想重现一个我没经历过、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跟我都说过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80年代”。中国经过了那么多苦难之后,改革开放拥抱世界,也被世界拥抱,女排向外走,向国际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候,希望世界看到自己,通过什么呢?其实,女排就是世界看到中国的一个事件。它确实不是一个体育运动那么简单,是一种中国的精神。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摄影用了赵晓时老师,因为我必须有一个亲身经历过80年代的人在我身边,做那个见证80年代的眼睛。

不停有事在发生,就会不停地有人把它拍成电影

老实说,从《中国合伙人》开始,到我拍了《亲爱的》,还有《独自上场》,这些都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我觉得,对我一个以前没拍过真人真事改编的导演来讲,这七八年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藏,因为中国真的有太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是你编都编不出来的,就是一定要做资料,你才找到一些那么好看的细节。

所以,这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趋势,它就是根本。我觉得,真人真事对于创作者来讲,是最好的寻找题材的地方。不一定是伟大的人物,只要不停有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就不停地有人把这些故事拍成电影。

这种真实感,其实真的很具体的影响到我拍摄,比如影片后面拍国家队的时候,有一段是郎平跟朱婷在聊天,朱婷在讲她的家里的事情,我突然间有点觉得好像在看纪录片,就是在体育台访问节目,那是一个很奇妙的感觉。当时确实是有想,会不会给观众觉得像纪录片,不像个剧情片?但我恰恰就觉得,下半部的电影跟前半部就是不一样,从色调到摄影也都做了不同处理,我觉得可能是这个电影的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来讲这是一件很高兴能够做到的事,起码在我个人的电影里面,它给了我这种特别的感觉。当然可能有些观众会觉得,这个跟他的观影习惯不一样。其实观众应该有选择去多看一些跟他观影习惯不一样的东西,我也希望这个实验,对我,对观众,都是新的体验。

《夺冠》拍摄花絮电影要有戏剧性,肯定要有个主力人物在带动

尽管现在还有人觉得电影像《郎平传》,其实很多体育片本来就是传记片,传记片、体育片,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没有矛盾的,但我们已经尽力使得它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郎平传》。郎平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写进去,包括她的婚姻、她跟女儿的关系等。

电影要有戏剧性,肯定要有个主力人物在带动。这个题材跨越40年,有太多故事,怎么取舍这是电影的最大难题之一。在取舍过程中,大家会很容易、很当然想到一个人物,就是郎平。她的经历跟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做球员、出国,做美国教练再回来等,都是充满戏剧性的。但我们不想把电影变成一部《郎平传》,所以就加了另一位教练,编剧一直从两个视角去切入这部戏,通过他们的关系带出中国女排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初有三个多小时,剪了很久才终于剪到现在的2小时15分钟。我自己都有点惊讶,能在这个长度里把故事讲完。

是怎样的导演,就会拍出怎样的戏

《夺冠》有主旋律电影的共性,但是同时我也不希望它就是一部很简单的主旋律电影。以往我的电影,拍个体的情感和命运比较多,但我拍这个戏的时候,有没有一定的自己去做一些取舍呢?我觉得这两者的碰撞,正是我拍这个戏的原因,因为这种国家的情感,或者国民的共情,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大家说的所谓主旋律电影。但我也希望,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里面,找到一些个人的表达,就是我常说,每个所谓的个人主义——其实每个人把自己做好,其实大家也会好,每个个体都好,那么群体怎么会不好呢?

一个这样的题材,交给陈可辛拍,我肯定会拍得跟别的导演不一样。至于也有观众评价说,要我“报销纸巾”,或者每次我看到人家说“看你的电影又看哭了”,我其实也不知道这算褒还是贬。情感确实是我很多时候很自然、很本能的一个选择,几乎就不用选择,因为我自己也很喜欢看电影的时候,被其中的情感打动,所以拍电影的时候,会很自然就往那个方向去,喜欢哭的人就会觉得好,喜欢思考的人,或者有些时候就会觉得,我太煽情了。其实每个导演的戏,就是代表他的人,反正我自己是怎么样导演,就会拍出什么样的戏,已经拍那么多年了,也不需要去跟观众或者影评辩论,我就认了吧。

不管是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你觉得情感太浓,或者你觉得有些后面断裂,还是会又疑问,这是电影还是记录片种种……都是代表了我的选择,是我的选择,我就要承受我的选择之后的后果。尽力拍了,我也挺满意,已经很幸运,也做了很多对的决定,不留遗憾了。但是市场怎么样去回馈,也要接受。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见闻作文四百字 游雁荡山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两百字 初中生活作文800 做人要守信作文 直面困难作文 北京天坛作文 我与名著有个约会作文 关于火灾的作文 关于校园足球的作文 作文英文翻译 秋天的怀想作文 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目标的作文 有趣的事作文100字 不安于现状作文 写比赛的作文400字 原来我很幸福作文 期中考试后的作文 碗中日月作文 作文人工智能 有关教师节的作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600字优秀作文 蚂蚁搬东西作文 用假如写一篇作文 小学四年作文 初三疫情作文 高中和大学的不同英语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350字 窗外作文结尾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