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明时节插柳的真正原因 古人离别为何总折柳相送?

2021-01-06 16:35:02
相关推荐

清明插柳、戴柳,古已有之。插柳习俗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隋唐时期,每至寒食节,必须家家禁火,到了晚上,皇帝才会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当时皇帝所赐新火,是以柳条传递的,于是,凡获此恩典者,便引以为荣,将传火柳枝悬于门首,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并以此炫耀于人。见此情景,民间就会争相仿效,人们纷纷在自家门首插上柳枝。久而久之,插柳之风,便相沿成俗,久传不衰。中唐之后,插柳之风已相当普遍,而到了宋代,则更为盛行。北宋诗人杨徽之在《寒食寄郑起侍郎》一诗中,就有过生动的描写:“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这是描写山区乡野的插柳习俗。京城的情况则别是一番景象,不仅门首插柳,就连轿顶也要以杨柳杂花进行装点。长长的柳枝从轿子四围垂下来,十分好看。

古人清明节时门插柳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农人以插柳日为晴雨占卜水旱,晴则主旱,雨则主水,这样,插柳就有一种,“天气预报”的作用。农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便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地说明。插柳习俗到了近代,仍然十分流行。宁波一带,至今还有这样的说法:“清明不插柳,下世无娘舅。”江苏、浙江等地如此,山东、陕西、天津等地亦复如此。

清明戴柳,也是十分流行的习俗。此种习俗的由来说法很多,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因为介之推被烧死后埋在柳树旁,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率领臣子来祭拜介之推的时候,只见那棵被烧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活,晋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以后群臣纷纷仿效,相沿成俗;另一种说法是,唐高宗在渭水举行祭祀仪式时,曾把柳枝编成圆环送给群臣,说是可以辟邪,于是得以沿袭下来;还有的说法认为,是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生前留恋于秦楼楚馆,与不少歌妓结下不解之缘,深受歌妓爱戴,柳永死后,每年清明节都有不少歌妓来到坟前祭扫,祭拜完后,在路边折柳插督发,以为悼念。更有一种说法与黄巢起义有关,是说当年黄巢起义时管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集合队伍,向官军发动进攻,于是,当时便有了这样的民谚:“清明不栽柳,死在黄巢手。”

折柳赠别是古代又别具深意的习俗,据说是始自汉代。蒲桥位古长安城城东之涌水上,其时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柳,最色十分迷人。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之表示挽留之意。又因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就蕴涵者“春常在”的美好祝愿。《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即是用临别赠柳,来表示人们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心意。唐宋时期,折柳赠别习俗愈加流行,臂如李白一首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人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又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王之涣的《送别》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明代郭登有“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的诗句,则别有一种意蕴。

清明时节,无论是插柳、戴柳,还是折柳赠别,都是别具深意的节日习俗。古人何以对柳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人认为,柳可辟邪、防疫,亦可驱虫,至于其他意义,则是后世人们所赋予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质作文 书信作文格式 我是什么 作文 初一作文500 作文我的烦恼 误会 作文 钓鱼的作文 家风的作文 春季作文 小兔子的作文 思念的作文 优秀作文800 疯狂作文 四年级语文作文 消防员作文 行走作文 优秀作文500 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打屁股 自由的作文 热闹作文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