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女排》不够好 但我还是要挺它

2021-01-06 17:40:01
相关推荐

文 / 碑妹

排版 / Whishaw

我知道你等久,也等不及了。

终于。

穿过那些撤档、延期、场外风波的杂音,它同样听到你的急不可耐,所以提前来了。

既然这样,我们今晚也不做什么啰嗦铺垫,直接开讲吧。

我反正不相信会有谁不期待它。

不为其他,海报上的陈可辛,巩俐,中国女排,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一记深水炸弹。

这一记记炸弹,在同一部电影中一起出现,说是一串连环炸的炮仗,不夸张。

但从溅起的水浪看,这串炮仗,似乎炸得不算太响。

缺点显而易见:口号和煽情被拉得太满,结构上欠缺宏观把控而导致松散,叙事上过于平淡,角色不够饱满,深海下的暗礁也没有触到…

尤其是除郎平之外的很多其他人物,《夺冠》有许多次把她们立起来的机会。

比如是否可以具体地为80年代其他女排队员注入更多的血肉?

比如08年奥运会那条比赛线是不是能再拉长一点拓宽对陈忠和角色的描写?

但它都没把握住,或者说,都放弃了。

同时,你可以看到其中的语焉不详,看到其中的残破断裂,看到其中的刻意回避。

最可惜的就是,因场外因素和技术原因删减,前半段口型很多对不上,前辈女排们丢失了姓名。

这原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剧情断了根基,电影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自然也断了。

然而,这部电影,又绝非一句简单的「主旋律」或者一句主流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可以概括的。

必须承认,在电影中沉浸并从热血中收获感动很容易,冷静下来从电影中抽身指出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我们今天更想聊的,是《夺冠》血液里流淌着的,应该被留下且被铭记的稀缺东西。

你应该也能发现,电影在时代的还原上,通过一些真切的细节,让整个时代的脉络,异常清晰。

从发型,到服装;从道具,到场景;从表演,到现场...它实现了完美复刻。

演员更是直接动真格的,饰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儿白浪。

女排选手,朱婷、徐云丽、张常宁、林莉、刘晓彤、颜妮、惠若琪、丁霞、袁心玥、龚翔宇…全部本人出镜。

当郎平推开那个有些破败的漳州女排训练馆,女排辉煌的80年代,重回巅峰的10年代,两个时代的碰撞感在银幕上迸溅。

当然,很多人觉得,整部电影个人戏份太多,硬生生把中国女排拍成了「郎平传」。

但我却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废笔,实为妙章。

电影明面上一直都不断对郎平做描写,暗线上,它其实在以郎平为引绳,串起中国女排近三十年的兴替脉络和变革沉浮。

不信?

拿电影中出现的四场比赛作印证,陈可辛抓取的这四场比赛,不全是决赛,更不全是胜局。

最重要的是,这四场比赛,绝非无意义的排列,而是别有深意的几次郎平个人与女排集体的呼应。

一场一场说。

第一场,「起」。

80年代,热身赛,中国女排对战江苏男排。

这场正儿八经的比赛让之前一直处于替补位的郎平脱颖而出。

同时,从最开始男排运动员们的不在意,到后来开始动真格地打,这场联谊赛也正意味着中国女排的集体展露头角。

第二场,「承」。

1981年,女排世界杯决赛,中国对战日本。

注意场上郎平的那一句「有什么球尽管传给我,我负责砸过去」,这一句话,砸出「铁榔头」的称号,也砸出郎平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同时,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由此开始,女排精神开始一路燃烧,烧得所有人振奋感慨,烧得中国女排从此冠绝世界。

第三场,「转」。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对战美国。

一边是中国女排,一边是时任美国队教练的郎平。

这场比赛的结果是,郎平带领着美国队战胜中国,但你可以看到,在美国获胜的那一刻,郎平沉默了,她在几秒的恍惚之后,面无表情地离开。

集体主义和个人意志纠缠,此时,落入低谷的只有中国女排吗?

郎平又何尝不是?

第四场,「合」。

2016年,里约奥运会1/4决赛,中国对战巴西。

此时,郎平已是国家队主教练,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再一次成功战胜巴西,再回冠军之位。

这既是郎平的巅峰重回,也是中国女排再一次的巅峰时刻。

所以你看,这四场比赛,不仅在结构上完成了电影的起承转合,也是郎平个人的起承转合,更串起中国女排整体的起承转合。

再往深了看,这不也正是国人对待女排态度的起承转合吗?

最开始,所有人都对女排赋予期待,那个时候,我们落后太久了,人们需要女排,需要胜利,更需要一个冠军。

80时代,改革开放不久,物质依旧匮乏,但男女老少全部都挤坐在广场上,围坐在一台小电视机前,大家仰着脖子,相互传递着比赛信息,自发地为女排精神上街摇旗呐喊,共享那个举国沸腾的夺冠时刻。

慢慢地,女排青黄不接,陷入低谷,大家也对女排精神逐渐淡忘。

电影安排郎平家人的话直接说出现状:

「中国人不需要女排了,拿了世界冠军又怎么样呢?」

同样的,还有陈忠和那一句:「集体走上大街庆祝那一套,已经过时了。」

最后呢?

女排精神再次向大家展示了拼博、坚持、不屈、逆转的品质,人们也再次和30年前一样,被女排精神深深打动。

在这起承转合里,陈可辛又巧妙做了减法。

我尤其喜欢电影结尾那个反高潮的处理。

重回巅峰时,电影黑屏,一切戛然而止,它好像在说,这场胜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关于女排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人物心理上,陈可辛也做了减法,直到对战巴西处于劣势时,才用闪回剪辑的方式,让大家看到女排队员的思考与成长。

同样做减法的,是电影中,新时期女排的训练方法。

80年代,物质匮乏,条件落后,唯一能超过别人的方法,就是靠举国体制,靠不断拼命,靠抬高15厘米拦网这种打破极限的非人训练,才能赢。

在漳州训练馆里,那一面被排球砸出几百千万上亿个凹痕的墙面,就是这年复一年博命的见证。

而来到10年代,郎平会在一天训练结束之后说「去谈恋爱吧,好好享受竞技体育本身。」

你其实很难得在一部国内的竞技电影中听到这样的论点:

「比赛不以输赢为目的。」

「我的队员们不止是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优秀的人。」

每个人都从这个集体中抽离出来,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就这样产生了碰撞。

这是我最想挺这部片子的地方,在一部主旋律电影中,陈可辛没有造神,而是将「神」拉回到「人」的位置。

她们有过巅峰,走过低谷,想过放弃,有些不知道为什么打排球,有些根本不爱排球,也有些,为排球拼了一辈子的命。

电影就这样平视她们,然后将她们的故事拍出来。

由此,崇高主旋律的宏大母体,终于落地生根,接上地气,找到了与观众相连的脐带。

三十年的跨度,女排精神有不变,也有变。

不变的,是其中的不屈、拼博、顽强、笃定、炽热…

变的,是那时候,我们要赢,「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中国人,行的。」

而如今,我们已不需要用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尽力,无论输赢,中国人,就是行的。

到这里,按照常规的公众号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这篇文其实还没有写完。

但所有想表达的,我们都已经表达完了。

回过头看,今天我们开始也没写什么铺垫词,结尾也索性不写什么结束语了。

既然如此,就让这篇文在这戛然而止吧。

像这部电影一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碑电影

「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生活中的美景作文 励志类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风的作文500字 难忘的一周作文600字 体育锻炼的好处英语作文 慢下来作文 课余生活作文三年级 高考语文作文山西 维多利亚港夜景作文 初中作文精彩开头 细品书香作文 家风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心愿300字 如何面对挫折的作文 猜猜我是谁300字作文 给我一个什么就够了作文 去海边玩作文400字 青蛙捉害虫的作文 父爱450字作文 我的小狗200字作文 写童话的作文400字 素质的作文 二年级写动物的作文 童年的记忆作文500字 作文游乐园 中国的脊梁作文800字 我的小汽车作文 离不开你作文600字 描写英语老师的英语作文 孔子文化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