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 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这个“洋节”?

2021-01-06 21:10:02
相关推荐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

然而,它起源于印度,是个佛教节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绝欲苦行,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素食悟道,饿得骨瘦如柴,昏倒在地。

恰好一个牧羊女路过,以乳糜(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

释伽牟尼食罢,继续盘腿坐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因而,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成为佛教的盛大节日。

中国自古节日众多,为什么还对一个“洋节”给予隆重的待遇呢?

这里面有几方面的成因。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

佛教传播路线图

其一,宗教因素。

大约在东汉初期,佛教自天竺(今印度)传入中国。

直到五胡十六国、北朝之后,佛教逐步在中华大地普及。

在“佛成道日”即十二月八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诵经纪念。

同时,效仿“牧女献乳糜”的说法,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分享。

有的寺院在此日之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粥散,分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增福增寿。因而也称“佛粥”、“福寿粥”、“福德粥”。

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平日把剩饭晒干积成余粮,到十二月初八时煮成粥,分赠信徒。

其二,中国传统民俗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腊祭”的传统。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在商代,人们用猎获的禽兽每年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庆贺农业丰收,感恩天地神灵和先祖。

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是原始先民的祭祀仪式。

农历十二月,上承岁终,下启岁始,称为“腊月”。

称“腊”的含义是:

一曰“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的寓意。此时祭祀,以感恩天地神灵和先祖的佑护,祈福未来。

二曰“腊者,同猎”,指通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祭祀。腊月是农作冬闲时节,古人们便出去游猎。这样既可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也可用猎物祭祀。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指驱鬼治疾。这项活动源于古代的傩(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就是驱鬼治疾。这种风俗,至今在湖南省新化等地仍有留存。

于是,举行冬祭之日称为“腊日”,后来称为“腊祭”,被当作“年节”对待,是农耕时代的重要节庆。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商时称为“清祀”,周代称为“大蜡”,汉代称为“腊”。

先秦时期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三国曹魏时为丑日。

祭祀的对象即“腊祭”之神有八个:

“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相关记载。

人们用杂粮做成粥食用。有的人会把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上,祭祀五谷之神。

有的会涂抹在家院里的花卉、果树枝干上,以图来年多结果实。

古时人们认为人患病、身体不好,主因是疫鬼作祟。这些疫鬼很怕赤(红)豆,因而民间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南北朝以后,由于佛道思想的介入,中国古代传统的“腊祭日”与佛教的“佛成道节”这两个腊月的节日逐渐融合,最后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从而,腊月初八演化成佛教节日,并继续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相沿成节。这也就是沿袭至今的“腊八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腊祭日”与佛教的“佛成道节”这两个节庆的“粥”,融合在一起,称为“腊八粥”。

其三,政治因素。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有诸多思想学术、意识形态流派。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成为官方主流思想体系。

佛教传入之后,对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影响。

于是,儒家、本土宗教道家,与外来的释迦牟尼佛教逐渐合流,也即“儒释道三教合流”。

唐宋时,“腊八节”时的佛教色彩加浓,朝野上下都要做“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元代时,甚至出现了将儒家鼻祖孔子、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道家鼻祖老子,并祀于一堂的“三教堂”、“三教阁”。

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儒教立国,并倡导“三教合一”。

每遇大朝会时,祀典、礼仪往往不在国子监儒家孔庙举行,而是在佛寺或道观。先是在庆寿寺、灵济宫,后来定于朝天宫。

中央朝廷如此,地方官员也遵循。

明代的士大夫,很多是佛、道教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

士人与僧、道教人士相交成为风尚。

正如明代瞿汝稷所言:“夫近时之士大夫,皆诵法孔子者也。所望创僧庐,市僧田,以招致拨草瞻风诸龙像者,惟诵法孔子诸贤是顿,则儒之有庇释也,不信然哉!”

明代的蒋德王景也说,晚明的士大夫,“无不礼《楞严》,讽《法华》,皈依净土”。

皇帝也用“腊八粥”赏赐百官。元代的《燕都游览志》、明代的《酌中志》中就有相关记载。

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自古统治阶级就有向百姓施粥赈灾的为政措施。因而,用“腊八粥”赐众,也就带有“恤民”的政治性质,成为一种统治手段。

其四,节庆饮食文化因素

远古时代的诸多节庆,表现为敬神祭祖的种种仪式,其本质目的是关注自身族群及个体的命运存活。

而且,牛羊动物之类的“牢牲”和麦稷、水果蔬菜等劳动果实,是献祭品,也成为沟通人与神的媒介。

人类献食,以求得神的祝福,进而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一种宗教性质的食物崇拜。

显然,祭祀行为以及节庆,自古就与人类的饮食活动密切相联,相辅相成。

于是,在祭祀行为以及节庆之中,饮食就成为重要的组成内容。

由于传统节庆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每个节庆主题各不相同,因而节庆的饮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说,传统节庆饮食是日常饮食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古人在节庆主题的提示导引之下对日常饮食的创造和点化。

别具一格的节庆饮食,还起到了增添节庆魅力、传承文化理念的作用。

节庆,往往是古代气候时令的节点,也成为人们得以休整身心的机会。

分享,是人类社会表达善意和友好的行为,“共食”更是如此。在节日这个特定时点、氛围的宴饮行为,就成为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好机会。

于是,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中,饮食活动必不可少;在节庆期间的“共食”行为,从敬神祭祖、庆贺农业丰收、祛疫迎祥的原始目的不断演变,增添了表达情感、人际交往等丰富的功能和涵义。

例如,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等习俗,就具有这些涵义和作用。

在腊八节吃“腊八粥”也概莫能外。

《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明清时,“腊八节”敬神供佛,已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成为主旋律。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

在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

吃剩的腊八粥,若留存吃几天还剩下,是好兆头,寓意“年年有余”。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则更是积德积福的行为。

“腊八节”的习俗演变

象诸多传统节庆日一样,“腊八节”的习俗也不断发生演变。

随着“腊八节”的习俗广传民间,宗教意味逐渐隐退,“腊八粥”成为一种节庆饮食。

而且发生了诸多流变,食材逐渐丰富,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

“腊八到,粥飘香。”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争奇竞巧。

例如,有些地方的人们,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有些地方,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有二十多种。

有些地方,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进入腊月之后,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于是就有了“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等民谚。

人们也开始忙于准备春节,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从外国传入的“佛成道日”,与中国传统的“腊祭”活动邂逅,加上官方的推动,在节庆饮食文化的媒介催化之下,成了中国人的又一个传统节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腊八节”的产生、流传到中国,乃至发生的演变历程,再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多元化,也从而成就了“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特点。

同时,也说明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人类的共识。

湖南农家味道腊八豆豉下饭菜瓶装 香辣开胃豆豉酱 下饭菜拌面酱900g 腊八豆900克¥43.2京东购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花的作文 小学生军训作文 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成功后的喜悦作文 春节作文三百字 平凡的荣耀作文 成功的感觉真好作文 作文素材新闻 关于洪水的英语作文 女生自我介绍作文 童年趣事300字优秀作文 myhobby英语作文5句话 真人cs游戏作文 写八哥的作文 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作文300字 事物的两面性作文素材 要珍惜青春作文600字 军训一件事作文 我的家庭作文 我变成小鸟作文300字 作文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遇见你我很幸福作文 什么作文题目最好写 作文家庭趣事500字 关于梨的作文三年级 地震作文300字 过年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去北京英语作文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 温馨的设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