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1-01-26 08:55:01
相关推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 ,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习解决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6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上册作文二单元 明孝陵游记作文 帮妈妈做家务的作文 关于旅游英语作文 关于野炊的作文 深秋的公园作文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享受快乐作文 给自己一个赞作文 我家的小猫咪作文 写民间故事的作文 写事的作文900字 心酸的滋味作文 放风筝作文250字 鸟鸣涧作文400字 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 战胜自卑的作文 冬奥作文 迎接第一次月考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50词 下雪了作文300字 拐杖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句话作文200字 我梦想的大学英语作文 欢乐谷的作文 描写秋天桂花的作文 四川风俗作文600字 坚持的意义作文 关于观察日记的作文 压力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