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2021-01-28 01:55:01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⑴“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⑵“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⑶“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⑷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⑸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⑴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⑶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上环节画出句子后,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当渔人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文章的结尾写道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的结尾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4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