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情绪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内隐认知分析论文

2021-03-13 17:20:02
相关推荐

情绪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内隐认知分析论文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活动。其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传统,非常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根据新近研究发现,情绪状态这一主观因素对个体的道德认知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早在 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就提出情绪是驱动人类道德判断的直接因素,而康德则认为理性是道德判断中的唯一动能。Pizarro 提出了情绪性道德判断理论模型,认为情绪尤其是移情在个体形成道德认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Fataneh 等的研究表明,快乐心境下的道德推理比较简单、零散,而悲伤心境下的道德推理比较复杂、系统。Greene 等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道德情境的不同,引起个体不同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皮层神经活动的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王云强等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表明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悲伤状态,这与 Fataneh 的研究结论恰好相反。Nichols 和 Mallon 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包含了规则表征、情绪反应和利益评估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目前国内关于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关于情绪状态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内隐认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且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自评问卷的方法,最常用的是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DIT)和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JT),这难免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难以准确地解释大学生道德判断的特点,因此本研究拟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探究情绪状态对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 160 名在校大学生,年龄 20~24 岁,无色盲或色弱。在实验之前,将被试随机分成区组,分别完成快乐、悲伤诱发条件下的任务。本实验为 2(诱发条件:快乐与悲伤)×4(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被试间设计。

1.2 研究工具:(1)情绪诱发条件:本研究采用录像或电影片段作为情绪诱发材料,根据先前研究表明,电影或录像片段能够有效引发被试的情绪状态。本研究设计了 2 种情绪条件:①快乐条件:让被试观看喜剧电影片段;②悲伤条件:让被试观看悲剧电影片段或录像。(2)内隐联想测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个体的内隐道德判断行为。实验采用表情符号(笑脸、哭脸)作为评价,让被试对所呈现目标概念词做出赞同或是不赞同评价。对于目标概念词部分,实验选取了 20 个成语,根据汉语常用词词频表,道德的、不道德的词语在词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7,P>0.05)。其中,属于道德类的目标概念词包括:坚强勇敢、谦恭有礼、忠诚无私、廉洁清正、仁慈善良、吃苦耐劳、舍己为人、同甘共苦、简朴节约和雪中送炭;属于不道德类的目标概念词语包括:贪财求利、落井下石、两面三刀、重富轻贫、弄虚作假、专横跋扈、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畏首畏尾和骄奢淫逸。

1.3 研究程序:首先把被试随机分成 2 组,其中一组观看喜剧片段,另一组观看悲剧片段,观看完毕后,被试需按照“0”到“100”分评定判断自己观看后的情绪状态。情绪诱发完成以后,请被试立即完成相应的内隐联想测验。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研究采用 SPSS 18.0 软件,采用 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情绪状态诱发的效度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情绪条件对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快乐(F(1,159)=97.174,P<0.01),悲伤(F(1,159)=134.598,P<0.01)。这表明情绪条件对被试情绪状态的诱发是较为成功的。

2.2 反应时配对样本 t 检验:对被试在相容 (695.028 3±195.888 9)和不相容(1 267.154 9±325.414 7)任务中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在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t=-13.854,P<0.01)。相对于不道德词语而言,被试把道德词语与赞同(笑脸)相联的速度更快,即对道德词语呈现出内隐认知偏好,且这种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IAT 效应值是指被试在 2 个测量任务中平均反应时的差值,为考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内隐道德判断行为是否存在差异,以 IAT 效应值为因变量,进行 2(性别:男、女)×4(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内隐道德判断行为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以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内隐道德判断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事后比较分析表明,大一的 IAT 效应值显著高于大四,而且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IAT 效应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专业为自变量,IAT 效应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 IAT 效应在专业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05)。

2.3 2 种情绪条件独立样本 t 检验:为了进一步考察情绪状态对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行为的影响,将 2 组 IAT 效应值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发现,快乐情绪诱发条件下的效应值大于悲伤情绪诱发条件下的效应值,P<0.01。这说明作为诱发条件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内隐道德认知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 论

3.1 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的年级特点:本研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考察情绪对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倒退”的趋势,这与王云强等的外显研究结果一致,与国外的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根据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这种倒退仅仅是一种暂缓,是把心理能量服务于更为重要的自我的结果;其次,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生活较为单一,接触不同道德观点的机会较少,很少面临认知冲突和进行自我反省所致。另外,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缺一不可。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具有协调性,年纪越小越协调,相对于大四学生,大一的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更加协调。

3.2 情绪状态对内隐道德判断行为的影响:情绪对大学生内隐道德认知反应的影响显著,快乐状态下的内隐道德认知反应显著快于悲伤状态下的反应。这与 Fataneh 等的研究结果相反。Fataneh 等认为,快乐情绪减弱了道德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因而快乐状态下的道德推理水平低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推理水平,悲伤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采用较为复杂的观念进行推理,使得道德推理过程的认知加工更加系统和深入。本研究与 Vanden Bos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该研究认为,与负性情感状态相比,快乐的正性情绪状态能促进认知加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对思维和决策具有积极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快乐的正性情绪状态能够使思维更加活跃,促进了认知加工,有利于改善思维和决策的质量,提高了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同时,笔者认为,当个体处于快乐情绪状态下,会更倾向于做出道德行为,会表现出更多的内隐利他倾向,从而能够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但是,考虑到情绪作为一种主观因素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判断过程所涉及的认知加工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的分析情绪状态、情绪类型对内隐道德判断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