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代学风对画家思想的影响论文

2021-03-14 18:25:02
相关推荐

清代学风对画家思想的影响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兴盛于六朝,且理论价值极其深远。之后人们普遍关注绘画技法,导致画论开始偏重技术的讨论和研究,从而相对削弱了绘画理论阐释的发展和深入。画论的这种现象持续到清代,对于技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形成了体系。清代绘画,虽没有画院设置,但是画人供奉内廷随运而生。清代山水南宗独盛,人物肖像参入西洋之法,唯花鸟或承袭前代之风,或自出新意。从余绍宋《书画书录解体》《清史稿·艺文志》等所收清代绘画理论着作来看,清代画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提高,并且出现了很多绘画批评理论的着作。从整个清代绘画理论来看,其受清代学风影响很深,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这就把传统的绘画研究带入了一种严谨而有规范的学术框架之内,从而在清代的画学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学术的气息。一般来说,清代学风对画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清代学者多治史学,编撰画史亦受此风气影响,所编画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清代为界的断代史;一是以地域为特点的区域史。如撰历代画史有彭云灿《历代画史汇传》、姜绍书《无声诗史》;断代画史有秦祖永《桐阴论画》、冯金伯《国朝画识》、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专门史有汤漱玉《玉台画史》;区域史有鱼翼《海虞画苑》、陶元藻《越画见闻》等。清人对画史的修撰体现了学术惯性,也表现出清人总结、规范古代绘画新格局、新秩序的责任意识。“叙而不论”的编撰方式恰好说明“以叙为论”思想根源,其出发点仍然是对明代以来绘画史理论的阐释与补充。

其次,清代学者治学,善用归纳比较研究,多讨论体例。清人总结古代绘画理论体系,多用此法。最为成熟的典范当属康熙时编撰的《佩文斋书画谱》。此书把古代绘画理论归纳为四个部分:画体、画法、画学、画品。这种体系的归纳,完全体现出清人学风影响下致广大的学术能力。同时,明代流行的书画鉴藏品评风尚也在清代成为学人研究的内容,如陆时化在《吴越所见书画录》中着有《书画说铃》数则详细论述古代书画作品的流传、鉴别、作伪等内容,从雅玩中流露出学术的品味。清人论画重视体系划分不仅是对繁杂的技术进行整理,同时也是清人“以艺通道”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次,清人治学对纲目划分精细,崇尚以“用”为本。清人对古代绘画亦有系统划分。如唐岱《绘事发微》列“正派”“传授”“品质”“画名”“得势”“自然”“气韵”“临旧”“读书”“游览”等多项内容;张庚《浦山论画》中分“论笔”“论墨”“论品格”“论气韵”“论性情”“论工夫”“论入门”“论取资”;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总结山水画理论,分“宗派”“穷源”“神韵”“存质”“避俗”“立格”“会意”等。这样一种精微细致的分类方法,不仅总结了清代以前中国古代画学所涵盖的全部内容,也完整地区分了“技”与“道”的差异。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曰:“夫为学之道自外而入者见闻之学非已有也,自内而出者心性之学乃实得也。善学者重其内以轻其外,务心性而次见闻。庶学得其本而知其要矣……画虽小技当究用笔、用墨、炼形、炼意、得气、得神,方是心学。”

由此可知,清人详细总结前人绘画中的技法内容,最终是要做到技进于道、德成为上。

最后,清代学风有门派、地域之分,书学重视门第传统,画学也同样坚守正统。如唐岱《绘事发微》中首举“正派”,次为“传授”;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首举“宗派”;王概《学画浅说》有“分宗”一节。这种划分明显受到清代学术风气影响,旨在为古代绘画厘清宗派,肃清源流,挖掘绘画的学术思想基础。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奠定王羲之“书统”形象,意在等同于孔子的“道统”地位,那么清人在画论中所举“正派”“宗派”也就含有建立“画统”形象的倾向。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首举董其昌、王时敏、王监、王翚、王原祁等五人,意在强调古代绘画“正宗”地位。需要强调的是,董其昌与“四王”在清代不仅仅代表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技术和审美代表了一种“传统秩序”,是“雅文化”的.代表。这些都非常符合清代政治的需要。所以,清代绘画理论中有关宗派的划分正是要对“传统谱系”的确认与维护,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统思想的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风,清代绘画批评理论中鲜明地提出了书卷气、去“俗”、画品即人品等非常有特点的三项标准。清代士人提倡绘画应具有“书卷气”,如笪重光《画筏》云“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王原祁《麓台题画稿》“画法与诗文想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查礼《画梅题记》“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清代是学者型社会,士人治学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画虽为文人之余事,同样可以通于道。士人提倡“书卷气”,旨在强调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作为媒介的绘画,必然要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修养。

这种精神风貌区别于世俗、市井之气,提出绘画要避“俗”.叶以照《论画脞语》曰:“画中之病多矣,惟俗为难治之病。”王概在《学画浅说》中进一步指出“俗”便有“市俗气”所谓“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对于绘画的“俗”,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又归纳出五种,“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笔俗、气俗、图俗……惟能避俗者而后可以就雅也”,沈氏从格调层次、画外之意、技艺非凡、精神风度、形象构成五个方面区分“俗”的类型,全面细致,深得清人治学精微之法。清人学风远接顾炎武,文宗意在“去俗”,画论中提倡书卷气,意在去“俗”,可见画论深受学风影响。

清人强调画有“书卷气”,去“俗”,都是在标明“雅”的标准。清代画论借助“雅”的不染一尘,如鉴古锦的外在表述,进一步延伸出“画品”与“人品”的一致性。

查礼讲“知士必先端品而后可以言艺也”;王概说“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今人舋舋起仰止之思”;张庚《浦山论画》论“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沈宗骞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叶以照《论画脞语》“字如其人,画亦如其人”.论画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归结于人,人品高,画品自然就高,以画论道,以画求道。

清人论画提倡“书卷气”,要求去“俗”,归结为“画品即人品”,理论内涵一步步深入。在清代士大夫的心中,探讨绘画,无论是形而上或者是形而下的阐释,都是为求得一种超凡脱俗,存古存今的人格境界。同时,清人论画也讲意在笔先、正派正传如道统、偶逢“合作”等内容。清代绘画批评理论之所以有这样成熟的标准,一方面来源于书法理论早于绘画理论成熟,另一方面清代学风也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所提倡的三种批评标准来看,受书学观念影响较为明显。首先,书法提倡“书卷气”、去“俗”,早在北宋苏轼、黄庭坚时就已经出现。而《宣和书谱》评沈约书法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自无俗气”,则可以到一种因果关系;其次,书如其人,肇端于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书者,如也”,两宋时期最为普遍,归结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等批评标准,从“人本思想”对古代文艺精神做出整体关照;再次,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画要能得“士气”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精通书法。清代士人论画,移植了很多书学内容,如笪重光讲“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沈宗骞讲“画之与书原无二道……孙过庭谓学书有三时,余以学画亦然”;蒋骥《读画纪闻》记“书画一体,为其有比例也,此语为士大夫言之。……书法论有云意在笔先,作画亦然”;叶以照讲“欲学画,当先学书”等。清代士人普遍善书,加上帝王的推崇,前后出现尚董、尚赵的风气。董、赵二人既为画坛领袖,又秉承王羲之“书统”正源,所以清代士人兼顾书法的同时自然也在关注绘画。

实际上,清人治画学,全在一种广博、朴实的思潮之下形成。虽然划分近于繁琐,但细致详实的内容有助于绘画的普及。而建立的三项批评标准全然在一种艺术精神品质下加以提倡,这也避免了因技“熟”而技“俗”的情况发生。所以,清代学风影响下的画学非常具有学术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