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九年级课文《马说》教学设计范文

2021-03-29 16:00:02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课文《马说》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难点:

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

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昨晚亚运会110米栏是哪个国家夺得金牌吗?(中国运动员)谁?(刘翔)对,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摘金。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我们记得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刘翔所取得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孙海平)

身高1.89米的刘翔,因为“腰长腿短”被认定无法在跳高项目上有所作为,但孙海平却看中了他的节奏感。刘翔的踝关节支撑力强,节奏感极好,过栏时间短,跑动时的前冲力与跨越时的上升力被他融合得自然流畅。1999年,孙海平将其收入门下。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它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马说》。

二、解题: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爱莲说》、《捕蛇者说》等。知道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五、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注意个别字读音,通假字等

六、具体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提问

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千里的食量如何?(一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③那么“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

教师:作者在这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小结如下: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祗辱于……;骈死于……)。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七、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八、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九、老师寄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朝着希望的前方高歌猛进。

附: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青春作文记叙文 插花作文 欢庆元旦作文400字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500 走进教室作文 秋天的作文提纲 丰富多彩的暑假作文 观察物体的作文 科普类的作文 山西风景作文 中秋节的夜晚作文 遗憾的作文600字 小学生剪纸作文 我喜欢的地方作文 我的家乡宝鸡作文 望子成龙作文 帮助他人的作文600字 老师真好的作文 我懂得了珍惜什么作文 秋游作文结尾怎么写 介绍一种水果作文400字 疫情后作文 小学作文写作 诚信很重要作文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作文 高中励志作文800字 关于古镇的作文 找回什么作文 介绍信英语作文 什么最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