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教育论文

2021-04-07 02:45:03
相关推荐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教育论文

摘要: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其内涵丰富,包含理念、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和方法、管理等五个要素,五个要素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目前,随着全球进一步国际化,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程 国际化 要素 趋势

人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文化与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之林。因此,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鉴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途径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1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英译为 “International Programs”。其内涵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人才。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课程必须在本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使自己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二是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认识、理解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强调高校课程应该反映未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其宗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所指出的:以团结一致、互相承认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获益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合作原则和跨国界合作交流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应成为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原则和观点—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

2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要素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体现在高校课程各要素的国际化。其要素主要有五个:理念、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和方法、管理。

2.1 理念

由于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课程设计观念,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来,必须将本国的高校课程置于全球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在具体实践中,各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自己的课程体系,使本国课程与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共同生长。此外,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应该充分考虑文化的多元化,要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应该充分考虑到国际化的"高校课程体系是在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应在本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中先进课程研究成果并与之融合。

2.2 目标

未来社会,高校毕业生能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能否适应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是一国高等教育成败的标准。因此,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种高级人才应该具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中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国际竞争能力。高校课程国际化目标的实现,除了一国高校的课程质量必须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承认和共同尊重外,各国高校课程之间应该存在着共同的条例规定和评价标准。

2.3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高校所设置的课程达到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日,各种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课程结构上更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适时地将其补充到本国的课程内容当中,注意科学与人文并重,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不同学科、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为学生在国际化社会中个体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程设计的最终宗旨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北京大学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方针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范本,这种教学方针可以给全体学生一种共同的智育陶冶和心智训练,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2.4 教学技术和方法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课程实施国际化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鲜明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后者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通过班级授课批量生产学生,学生缺乏主体性、个性。将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体现了个性化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最直接的影响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建立信息化的国际高等教育平台,利用电子媒介极强的渗透性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改变了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考试模式具有导向性与评价性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显得不合适宜,这种考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重记忆、轻思维,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只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容器”、一个工具化了的人,缺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基于这一考虑,我们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但更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上,就是考试形式的灵活多样,思考式或论文式、应用式的考试都应该融入到我们的考试体系中来,总之是要重视实践性、经验性的考核。 2.5 管理

管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然制约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发展。只有建立与国际高校共通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课程评估标准,高校课程才能真正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明确学什么、达到怎么样的标准,对管理者来说,在建立课程管理的规范、制度等时要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制定国际通用的课程管理制度。此外,必须足够重视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评价的管理,课程管理制度必须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在这几个要素中,理念是核心和灵魂,对课程国际化起着定向的作用,目标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主导着课程国际化总的发展方向,教学手段和技术是基础,管理制度提供了管理保障。

3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由来已久。在17世纪欧洲近代国家产生以后,欧洲各国大学间的课程相互影响,欧洲大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向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为早期课程国际化的典型形式。特别是美国,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借鉴英、德等国大学的成功模式来设置课程,这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先天地具备一种国际化的特征。1876年创立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而曼和全体教师都曾留学德国,学校的建立也几乎完全仿效德国洪堡型大学的体制。在吉而曼的领导下,霍布金斯大学出现了与传统的英式学院截然不同的气氛与新的科学研究精神,并建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体制。霍布金斯大学的成功,促进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传统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正是对德国经验的成功借鉴,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不仅在规模等方面超过了欧洲国家,在应用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50年代以后,德国反过来效仿美国的模式。可见,发达国家在教育体制上成功的相互借鉴,在课程内容上也相互移植,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促进与进步。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校校长或负责高等教育的官员普遍认识到学生获得国际知识和理解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在构建本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增加了关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世界文明等国际化课程的要求;加强了区域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开展多元文化研究,以及开设如何运用高技术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等等。目前美国77%的四年制大学和46%的二年制院校已在普通教育课程中至少开设了一门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1995年,由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计划进行的一项大学情况调查显示,澳大利亚高校1000多门课程中的25%包含有国际内容。日本的高等教育目标包含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的新型人才,即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等重要内容。2001年在东京召开的有关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努力建立全球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各国相互承认的国际标准资格证书、文凭和学位等制度。

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被纳入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规划。此外,英语已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以往只实用于美国大学研究生入学条件的TOFEL和GRE成绩等,在美国以外的许多大学都可以作为大学英语入学成绩。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制定全球统一的入学标准,实施统一课程模式、颁发统一认可的资格证书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MBA/MPA等课程加速扩展,许多课程已超越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全球标准统一的课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逐渐全球标准化和统一化。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Z].

[2] 李克安,张存群.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和进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2期.

[3] 谷贤林.德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J],1999.3.

[4] 张人红.“全球化课程”2000澳大利亚全国课程会议热点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0.

[5] 王英杰.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紧迫问题的比较研究.

[6] 马越彻著,胡建华翻译.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恩资助伴我成长作文 生宝宝作文 我的童年300字作文 2019年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开学第一课作文初中 作文开头结尾优美 日语作文比赛 生活中的惊喜作文 过年了的作文 我是一只小蜜蜂的作文 观察银杏树的作文 困难并不可怕作文600字 难忘露营作文600字 保护森林的作文 生活需要 作文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 爱的作文600字 遇见作文开头唯美句子 我们的家乡作文 野餐作文400字 我长大了作文结尾 拥有健康就是幸福作文 三年级作文拔牙 成为你自己作文 观察云的作文300字 扳手腕作文300字 世界上写的最好的作文 学会坚持作文800字 自己作文300字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