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论文

2021-06-07 14:25:03
相关推荐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个案,对其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2009至2013年应届生的就业状况,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存在校内签约率低、就业率较低、竞争力低等就业困境,并就此作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就业困境

在理工类院校里,汉语言文学作为弱势学科,易被边缘化,其毕业生亦容易被忽视。本文拟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届-2013届)毕业去向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为例,来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考察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为改善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窘境作一个绵薄努力。我们首先通过档案查询方式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学专业2009至2013年应届生进行了统计与核实;其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电话访问;再次,发放了问卷500份,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约422份,有效率为92.5%。综合以上工作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一些就业困局及其产生的缘由。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困境一般呈现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文科毕业生的校内签约率低

作为理工科院校,虽然校内招聘会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和就业层次高的特点,但是这些优势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言的。虽然校内招聘会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通常难以在校园招聘会上得到好的就业机会;毕竟,来此的招聘单位多以学校的强势、优势专业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文科生群体的求职需要。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失去了很多在校内招聘会就业的机会。

2.读研逐渐成为一个明智之选

在理工科院校读书的文科生,承受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与同校的理工科校友相比,还是跟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生较量,都常处于弱势。就业压力过大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文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之路,毕竟这是一条最直接有效的回避之法。通过考研,学习能力强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去到综合类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通过继续学习改变本科毕业难找工作的状况。但是考研率的增大,并不意味着读研率的提高。考研未果,再开始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导致就业前景出现不稳定因素。

3.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波动较大,且未来不明朗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09年的毕业生为基准,出国人数占8.81%,待就业人数占1.26%,就业人数占78%,升学人数占10.6%。其中毕业生选择就业比例较大,其次为读研学生。其他年份直接就业比例分别为10年76.87%,11年76.58%,12年80.78%,13年70.93%。平均就业率为76.618%,09年至11年相对平稳,保持在76%的就业率,而在12年上升4.2%后,迅速下降9.85%。鉴于就业率从趋于平稳至大幅度波动,语言文学专业应届生未来预期就业率难以预测。

4.文科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且专业不对口现象逐渐增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年毕业学生具体去向有:2.52%从事中初教育、10.06%升学、11.32%进入三资企业、3.774%进入其他事业单位、48.4%进入其他企业、0.63%从事科研助理、1.887%进入机关、3.774%进入国有企业、1.258%接受高等教育、4.40%进入地方基层项目、1.258%待就业、0.81%选择出国。由此看出,09年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较为对口。从5年的数据分析来看,09年至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平稳,变化不显著,但是从1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毕业生毕业去向出现多元化、复杂化以及非专业对口化现象;13年就业率更是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入私营企业学生受影响较大,但是进入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学生仍然平稳。

5.相比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

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出现竞争力低、工资低等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中,学生第一份工作地点几乎都在二三线城市,也有28%在一线城市,只有村官类型的在乡镇工作,基本无人在乡村工作。由此看来,在北京、上海类大城市找到工作对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而言并不容易。毕业生中,也不乏自己创业的学生。另外,薪资在2500-3500元占多数,另有一部分在3500-5500元区间,少数是2500元以下和5500元以上。在第一份工作中,薪资在5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或在一线城市,或是自己创业,拿低工资2500以下的基本处于实习阶段。说明理工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在就业之初就拿到较高水平的工资。

6.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

文学专业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性,理工类院校则呈稳定趋势在问卷中,对毕业一年的学生,只有36%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一份工作,仍有64%学生坚持自己的工作。从毕业生对当下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来看,76%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0%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各占12%,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现工作的状态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情况,但也不失望。以上结果表明,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要求不高,缺乏信心。因此,当毕业生遇到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后,便会选择保持现状,不再跳槽,从而使就业状况呈稳定趋势。

二.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

1.理工类高校发展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亟待发展

过去国内的大学由于研究方向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理工类高校以理科与工科专业为主要发展目标,并且在相应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我国培养气象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逐渐增加,2000年前后出现全国理工类高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潮流。理工类高校因此纷纷努力开设文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是90年代中后期,而本科是从2000年开始的。虽然如此,但由于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高校内部是新专业,无法在内部竞争中取得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同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优沃的学习环境,例如师资力量不强、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与数据库资源使用不便等。因此出现了相对普通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更加困难的局面。

2.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上述所说为一个学校内本就处于绝对弱势的专业,相比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科类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与竞争力就也是处于竞争劣势。由于理工类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而且相比于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可选择范围过于笼统,并没有细分模块教育,造成学生受到的教育范围大而不精的局面。

3.学生对未来发展不明确,心理素质薄弱

一般而言,同等层次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于同类综合性大学要低些,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考验,影响成绩的因素颇多,并不能作为绝对的素质考量尺度。但是由于国内社会舆论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定位,会慢慢从怀疑自身能力到放弃自我。因此,原本只是一时失利的学生会在自我放逐中,降低自身的要求,对未来发展不明确。继而到毕业时,由于软硬条件不佳,在与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竞争时,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出现在面试时表现不佳等情况。

4.社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中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对其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由国内高考的划分人才层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社会,尤其是企业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会质疑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有时候更会将这些毕业生划分在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之下,录取通过率因此出现低迷。

5.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就业困境

在调查问卷中得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仍然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地产泡沫依然存在,利率依然低迷,投资热度不高,尤其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艰难,而民间金融借贷与网络p2p金融跑路事件频频,经济依然较为萎靡。由于央行调整利率,加大开放程度,国内汇率波动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大比重的毕业去向,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尽管其文科专业学科建设近10年发展非常迅速,如语言文化学院近五年的国家项目有20项,获奖、高级别的论著发表等也都非常多,但因为文科学科发展的“慢热性”特点,仍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势。所以,理工类高校在持续加大对文科类专业扶植力度同时,还应尊重其长线性特点允许其有较大的成长时间,而不可以“今天投资———明天回报”的功利观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和提高,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亦有提升空间。在高校院系的建设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应注重学科均衡发展;通过有效可行之策,提高学生素质,差异化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再提高。

参考文献

[1]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N].文学报,2010-03-18.

[2]陈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需要破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03-25.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4]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3):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心中的太阳作文 校园的早晨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关于实践的作文 开学啦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 小学5年级作文 小标题式作文 暖流作文 四级作文多少分 关于游记的作文 优秀作文选 关于新闻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作文 松树的作文 短篇英语作文 剪纸的作文 秋雨作文 雷锋的作文 图表作文 关于疫情的作文 中秋作文 写我的作文 年作文 迈开腿让我看你里蛋蛋作文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作文600字 放风筝作文300字优秀三年级 关于毛泽东的作文 说明文作文介绍一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