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们为什么逃离工科职场故事

2021-06-11 10:40:01
相关推荐

他们为什么逃离工科职场故事

湖北某高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张文,毕业以后,父母帮她安排了一份与她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天津一家制药厂。但干了不到10天,她就放弃了,“每天和那些无生命的瓶瓶罐罐打交道,生活相当无趣。而浓重刺鼻的药剂味儿更是每每勾起我大学做实验时留下的痛苦回忆。”

后来她进了一家贸易公司。对于逃离,张文直言,“一点也不后悔”,虽然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但这家贸易公司终于让她脱下了“灰大褂”,过上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本科学材料的刘磊至今记得新生报到时,第一件事就是去领一双牛皮大头鞋,有师兄解释,这是为了怕实习时一般鞋子在车间走动踩上钉子,刘磊当时就觉得内心一阵阵发冷。

不久后的工厂参观一日游:杂乱的车间,轰鸣的机器,灰暗油腻的工作服……更是让刘磊坚定了“逃离”的决心。刘磊开始一边应付本专业,一边咬牙选修了经济学的课程,过年回家听学经济的同学描绘的蓝图,更是认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社会精英”的感觉。

大四那年,虽然刘磊所在的学校这个专业全国首屈一指,找份工作完全“不在话下”,但他最终选择了跨专业考研,在学校周边找间小屋,孤独地付出了两年艰辛,终于熬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专业研究生。

胡力目前在上海的某家IT公司做销售经理,而学冶金专业出身的他此前已经在该领域内从事了3年的技术工作。

2008年4月,胡力考虑改行,对付出多年艰辛的专业的留恋,让他足足思量了一个月,“每天晚上都是彻夜难眠”。

虽然之前“技术人员”的背景对他现在的销售职位有所帮助,但转行的另外一层原因,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压力”。

“我们当时的专业是好就业,但是大家收入都是1200元(每月),人家法律专业工作是不好找,可一旦进个律师所怎么也能赚个三五十万(每年),”提起自己当年的选择,他愤愤地抱怨,“为什么就业热还会报名冷呢,绝不是没报的学生傻!”

由麦可思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工科专业就业优势明显:如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飞行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无论是“211工程”院校还是非“2l1工程”院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高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高的薪金回报。恰恰相反,调查同时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在北京某国有大型银行做财务工作的张小姐介绍,我国金融业与制造业的收入差距比国外大得多,且不说拿几十万、几百万元高薪的高管,一个金融专业专科毕业生进银行做柜台先生、柜台小姐,起薪就能在每月2500元以上,几年后年薪可升至5万元乃至更高,而多数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则有些汗颜,一般起薪也就每月1500元左右,即使在工厂干到退休也很难挣到5万元的年薪。

不仅仅是收入。一年多的比较和观察中,细心的胡力发现,工商管理,经济(包括财会、金融、经济学)等专业业务发展迅速,其升职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升迁之路漫长得多,一般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就长达一年,熬到高级工程师需要20年左右,而往往等实习过后,同期毕业学经济的一些同学已经混到主管了。

“100个工程师里,只能出几个高级工程师,而几个高级工程师里,只能出一个管理者。哪一天才是出头之日呢?”在胡力的反思中,透着人生哲学的思辨,“当周围一些人花费同样的时间后取得了你十几年或一辈子才能取得的成绩和财富时,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清华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孙禺认为,“付出与回报的比较值正左右着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在王孙禺教授看来,20世纪中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开始旺盛,工科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在社会心态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成为一种流行的主色调,几代优秀的工科生选择了在戈壁沙漠战天斗地,是有了“两弹一星”的荣光。

王孙禺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文科发展迅速,学科不健全,考生选择上开始出现多元化,“这一人生路径选择上的多样性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同时,工科的艰苦性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由于撬动社会心态的一大重要杠杆——工资收入。在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经、管、法等学科领域率先拉开差距,工程师们则主要留在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这里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改变不大的薪酬体制,优秀者与平庸者的"收入基本没有差别,他们的积极性无疑会因为与外界的强烈反差而受伤害,因此,传统工科专业被考生们或“敬而远之”或纷纷“逃离”也就不足为奇。

“逃离工科”的问题不仅在于“工科”这个学科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环境的改变,他们逃离的是一种逐渐消减的环境生态,投奔到一个优势资源已经向经济、金融、地产等热门行业倾斜的系统中。但是,随着2009年之后,中国经济转向新的模式: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宏大的工程规模正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的目光已经聚焦中国。“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大国,未来的中国急需大量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美国工程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组织——美国工程教育协会这样评价说。中国的工程科技及其人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高潮中,中国的工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将得益于此,所以长远来看,逃离工科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最想去的地方英语作文 优秀800字作文大全 有关经历的作文 成长的滋味作文800字 我最喜欢的水果作文300字 国庆作文提纲 励志感恩作文 多变的云作文300字 被岁月偷走的作文 夫子庙作文 遗憾作文 美好的一天英语作文 中秋写景作文 围绕爱心写一篇作文 描写小狗吃东西的作文 桂花作文高中 四年级我的学校作文 言与行的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作文 中秋见闻作文 特别的爱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 青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多少分满分 作文评课稿 我爱春季作文600字初二 二年级作文我的妹妹 300字风景作文 写追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