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设计

2021-07-10 10:55:02
相关推荐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教学”提出的依据及其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融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时,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低年段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大胆创新,给教者和学者留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教和学的空间,如:“导语”“思考练习”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呈现,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拼”等标识,增加人“本”之间的亲和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加强自信培植;又如“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展示台”等栏目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为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实验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断改进,如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下册均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册由八个单元组组成,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原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整体。这种编排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总指导思想。这种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单元整组教学”就是实验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单元整组教学”所依循的基本原则

“单元整组教学”是依据教材优势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有利开发课程资源、有利提高学习效率、且能被低年段孩子所接受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需遵循“五为”、“四可变”、“四不能变”的基本原则。

五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培养为基点,以扎实基础为主要任务,以启迪心智为原动力,以能力形成为目标。

四可变:学习课次可变,学习方式可变,学习时间地点可变,评价方式可变。

四不能变: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客观现实不能变,学科的本体(学习并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能变,课程的目标(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不能变。

三、“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式及其说明

1.“基本流程式”图解

2.“基本流程”说明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

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活学习活动中心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部分体验”指分课或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如:或利于训练朗读的,或利于练习口语交际的,或利于启迪心智的,或利于丰实想象的,等等)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单课或分块学习时,注意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外积累为课内学习服务。

“整体感悟”,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课文内容的理解,美、情、理方面的教育与感染,等等)?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识字写字的本领,背诵、积累的本领,听、说、做的本领,等等)?在此基础上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四、“单元整组教学”特点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成功应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那些年,“课本”既是学生的“知识袋”,更是教师的“考本”。师生都被囿于课本之中:教师授课眼睛只得盯着“知识点”,脑中想如何将“知识点”变成练习题,所以,得不惜将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肢解成一个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精心”编制的题海中机械“操练”。因此,传统的教学多年一贯制:依课次逐一进行,课课使力“公平”,生怕哪里“操练”不到位而影响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在疲于“奔命”之后,仍效果不佳:学过的字词不会认、写,课文不会读、作文不会写者有之;除了能做几道题,兴趣寡淡者有之;除了等待教师给予、懒于动脑动手者有之;以为“答案”只有唯一、思维空间狭小、无触类旁通之能者更有之……

与依课次逐一平力教学活动相比,“单元整组教学”有如下优势(亦可称“特点”)

1. 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元整组教学”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这个单元内容怎么都讲这个呀?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吧?),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2. 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单靠课堂“言说”。“单元整组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如图片、文字、他人语言、环境等)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3. 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低年段学习目标中多处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它是积极主动学习、形成求知能力的原动力。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进入小学后,要有目的地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学习形式发生了变化。如果教师过多地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易使其身心疲惫。“单元整组教学”可有效调剂孩子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如“部分体验”课,可尊重孩子意愿,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学起,若在选择上有分歧,可乘机开展学习竞赛;“整体感悟”课,为他们搭起“成果展示台”,进行擂台赛,让孩子们不断播种“兴趣”,不断收获“喜悦”,不断滋长“自信”。

4. 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快的时代特点,为迎接高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准备。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会学习刻不容缓。作为具有“工具”作用的语文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它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0%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0%左右。课时减少,可阅读量增大――一至六年级现均为30篇以上,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增长,低年段还不包括识字课。所以,除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外,还要研究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现能力的迁移。然而,这种“能力”不是说来就来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单元整组教学”可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均能获得不同的质和量。因为以往“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训练学生会答题为目标的,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厌烦病”(能力强的不愿反复听,能力弱的仿佛听“天书”)“依赖病”(“没学的我不会”)。

5. 有利于识字巩固率和识字能力的不断提升。

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使学过的字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复现,能达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不断接触没学过的字词,为学生提供由初识到熟识的机会。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求教。为“单课体验”课中补充知识和“整体感悟”课中的“成果”展示竞赛活动做准备――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有意无意的学习活动,既可避免机械的反复“劳作”,又在长知识的同时长能力。

6.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单元整组教学”能集中把握“专题”――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阶段,再到“整体感悟”阶段,课内持续反复渗透,课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从“感知”到“体验”,从“体验”到“感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为他们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了更多有利的条件。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有弊。在实验中它留给了我们诸多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如――

1. 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随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空、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心中一盘棋,对孩子的意见要能虚心采纳(尊重孩子、保护其自尊心),而且要灵巧地选用(适量、适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实文化底蕴,扎实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形式。

2. 它更需要重视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低年级儿童因年龄、生活范围、认知能力都很有限,需借助外力从课内走向课外――家庭、家长是首选的课外学习资源。每个孩子都生长在不同的家庭,语文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若能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获益匪浅。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这块资源地,通过各种形式沟通信息,共同帮助孩子走上自主获取知识的坦途,即使家庭条件(成员的文化素养、品质修养、职业 性格、生活习惯,等等)参差不齐。

3. 它更需要潜心“因才施教”的研究。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整体感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知识,注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天资有差距、家庭条件在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挑战。如果把握不好,良莠距离会越来越大。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爱心一致,要求不一,方法有别。

4. 它更要求处理好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无论是字、词、句基础的掌握,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有一定跨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即: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词句理解过于淡化;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易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本末倒置……时间一长,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或养成惰性,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只追求思维猎奇,对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本功则不屑一顾。这需要教师始终不忘“语文教育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注意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起始年段,力避“揠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的发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国歌的作文 初三语文作文800字 花作文500字 青岛景色作文 使我快乐的一件事作文 成功的作文400字 一次难忘的家长会作文 关于母爱的作文300 有关选择的作文素材 二年级短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多少分 鼓浪屿的作文300字 春天写景作文 初一期中考试语文作文 关于旅游的作文800字 诚信伴我成长作文400字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作文 台儿庄古城作文300字 描写布达拉宫的作文 小事不小作文开头 保护环境的作文四百字 全国卷二语文作文 干农活作文400字 再给我一次机会作文 回味的作文 我的家风作文500字 我的学校作文700字 五年级作文漫画老师 绿水青山图作文 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