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语文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2021-08-16 12:00:07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附板书: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张志和

情景交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同桌作文 作文《变》 作文三年级下册 作文动物园 花园作文 新疆作文 写朋友作文 我的什么什么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 武汉作文 手作文 介绍美食作文 的精彩作文 来了作文 作文 味道 初三的作文 作文 味道 作文中考 700字的作文 照片的作文 美食介绍作文 作文 答案 作文句子 作文暖 作文适合 发现的作文 作文 中秋节 作文味道 知识 作文 环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