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

2021-10-10 11:45:02
相关推荐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1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XX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XX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XX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XX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XX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XX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2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在读完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之后,我同作者写完书的感受似乎有几分相似,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沉重。这是一本记录那段晦暗历史的战争回顾,它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意义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渐减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这本书真正的给我揭开了XX战争的这一段历史,用严谨的史学作风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

在学生时代,老师讲到过这段历史,当时年少轻狂年纪的我恨那些反对禁烟、反对抵抗的人,恨他们的丧权辱国,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那个朝代、甚至是整个古代封建帝国的问题。那是整个封建帝国“一言堂”的悲剧。那个时代在皇帝的思维里,中国傲视“四夷”,甚至对英国的印象只是船坚炮利,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崛起引起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人一直处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旧梦中难以醒来。之所以有XX战争,之所以中国会被侵略,其实真的不应该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时代造就的悲剧,那是多年延续皇帝“一言堂”的悲剧。古代社会一直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学、想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这个朝代最终会走向极端的衰败。 历史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一言堂”的悲剧,而在当下,在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紧“一把手”在人、财、物权力管理制度的篱笆,杜绝“一支笔”、“一言堂”。

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一言堂”,约束自身行为,善用手中的权力,不断自律、自省、自励,真正做到慎独、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决策,群策群力。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我们应该主动拒绝“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个人的独断专行,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谨言,一心为政。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应当慎言、慎行、理性地考虑得失,要做到诚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领导干部必须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要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才能突显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大力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人民给的权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以民为本,全心为民。人民群众永远是为政的基础和根本,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需要明确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工作中才能时时刻刻有为人民谋利之心、为人民造福之意。

历史的教训至今还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铁炮炮身上,波涛拍打着炮台,其石壁上也会清晰地刻着这段惨痛的历史。历史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去书写。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不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

“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个甲午年,我国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真正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真正的做到杜绝“一言堂”,还百姓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3

这是一部对近代史学习有着深刻意义的书,而它让我更加接近历史,走进那富有厚重文化气息的时代,《天朝的崩溃》是对XX战争十余年历史研究所得的考量。它详细论述了与战争相关的重要史实,文章想要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切入点去解释历史的史实,让今人把现今看作是荒谬的观点得以能解释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而被人接受。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加以论述分析,观察在清王朝在历史的文化背景,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发生的历史偶然与必然。《天朝的崩溃》对我的历史观和和对XX战争的理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视面对错误的历史,从而让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这些远远比历史的长河中取得胜利而更加有意义,胜利可能会使人兴奋,失败更应该使人沉思。

在书中有明确的中英两国军事力量的比较结果。其中明确指明了清军军事力量低下时,而不忘指出了清军相对于英军的兵力之上具有的绝对优势。根据统计,当时清军在全国有200万军队,而英国远征军仅仅只有7000余人人,而到后期也只得到的增援也只是有两万人。这是只是一个提醒人们当时由于长期缺少锻炼,而造成战斗力低下所引起的以多打少的局面,这提醒我们不光要注意量,更多要注意精,走精兵路线。

书中介绍了清军主要分为三种职责:1。警察、2。内卫部队3。国防军,而由于国家长期处于一个和平时期,且清军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应付于国内白莲教等的叛乱活动而大量经费都用在那里,故清军实际上主要执行警察和内卫部队只能,而国防军投入的经费很少,训练装备与机动武装力量相对较弱,使国家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持久战,使其起步军事较之他国很弱。

同时如书中分析的一样,清朝军队分驻全国各地,虽数量众多,但极为分散不易团结,可使用的机动部队也不过十余万人之多,加上从各省份抽调,故兵力的机动性大减,且往往分布在各省,有时数量上也不如英国远征军,同时军队还可能是临时凑到数的非正规军,大大减低了胜率。

由于清军水师远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更无法与之谈抗衡,故实际上清军采用路上接敌的方式,以炮台固守的方式去增大胜率的机会。由此几千里海岸线均是防御线,不利于集中兵力,只能在重要的出海口,如虎门、厦门、定海、舟山、宁波等地重点设防。即使如此,兵力上也无明显优势,况且战斗力显著低下的清军,很难守住港口。

同时加上书中所说由于科学工业及生产技术的差异,对外闭关锁国多年,清军的武器质量远不如英军,缺乏量产化的工厂而较为先进的武备并没有大规模装备军队,同时大量搁置,没有更新,由此武器不如英军。

在兵力编制上,为了应付兵力不足的情况,各部队常常雇佣和征集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由此部队战斗力无法得到保证,纪律涣散,管理不够完善,且战时逃逸者时时有之,在这种环境下不说解决外部危机,内部隐患也无法解决,造成战前气势就不如的近况。强大的军队是专制王朝的大忌,以八旗监视绿营,是天朝的一贯政策。因此,绿营军驻扎的分散,不仅出于军事考虑,更是政治需要。

天朝的崩溃,让人无不熟知,其经历充分显现出近代古国与西方科技大国早起存在的差距,这样的局势结果只会是丧权辱国,贻害后世。如今所说的勿忘国耻,所谓后世之师,只是一百七十年以来的文化沉积物产生的,我们的教育也把这当做重点,也把这段历史所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不断的向我们的后代传输述说,如同烙印般深深印在我们的身上。XX战争揭开了国人近两百年苦难、动乱的序幕,如同一部教科书的开头提醒我们,引导我们解读历史长河上的存在的漫漫长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它作为一种符号所承载的不幸与失落。但令一方面,国人也从此长卷中取得了进步与自由的道路,这是它的意义与功绩。

对于我们来讲,接受有关XX战争的历史看法,主要是来自老师的教育和主观上的认知和影视作品。中国人不喜欢去质疑,尤其是我们前人所经历的苦难的境遇和挫折,但当有些东西无须质疑时,我们更应该勇敢的面对承担肩上的责任,比如我们前人曾经历的苦难,但是历史不只有苦难的遭遇,还有历史的英雄、小丑等假想的角色,以及控制现在,改变未来的功用,改变属于我们自己命运,剑是双刃的,一面是伤害,一面是守护,合理客观的对待历史问题,有助于我们今人在今朝在昔人基础上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对近代史学习有着深刻意义的书,而它让我更加接近历史,走进那富有厚重文化气息的时代,《天朝的崩溃》是对XX战争十余年历史研究所得的考量。它详细论述了与战争相关的重要史实,文章想要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切入点去解释历史的史实,让今人把现今看作是荒谬的观点得以能解释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而被人接受。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加以论述分析,观察在清王朝在历史的文化背景,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发生的历史偶然与必然。《天朝的崩溃》对我的历史观和和对XX战争的理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视面对错误的历史,从而让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这些远远比历史的长河中取得胜利而更加有意义,胜利可能会使人兴奋,失败更应该使人沉思。

在书中有明确的中英两国军事力量的比较结果。其中明确指明了清军军事力量低下时,而不忘指出了清军相对于英军的兵力之上具有的绝对优势。根据统计,当时清军在全国有200万军队,而英国远征军仅仅只有7000余人人,而到后期也只得到的增援也只是有两万人。这是只是一个提醒人们当时由于长期缺少锻炼,而造成战斗力低下所引起的以多打少的局面,这提醒我们不光要注意量,更多要注意精,走精兵路线。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4

有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好奇心使然,我便稍微翻阅了一下,然后就被它所吸引,下边我就把《天朝的崩溃》读后的看法做一个总结。

作者在序言中探讨了琦善的卖国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非为“奸臣”、“卖国贼”正名,但琦善作为道光朝的一名大吏,在我所读书中,未见有人表扬过他,《天朝的崩溃》上来就为他作平反,起初不能不让我觉得似有哗众取宠之心,但展卷读完,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能够留芳千古是每个人的理想。所以琦善等一批“投降派”依照当时的标准竟然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主观上他们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为臣子的本份所在。作者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XX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当时中国的正确之途,究竟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还是只需要重用林则徐等力主抵抗的官僚?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XX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当时清政府中有没有人可以领导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胜利?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简要的比较一下:

一、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而英军在XX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且这些人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

二、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三、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成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

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知其“船坚炮利”,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一直认为英军不擅陆战,只要一离开军舰就好对付。在战争中,朝廷的政策一直在“剿、抚”之间游移,剿自不必说,所谓“抚”也并不是投降的意思,而是“安抚”,也是显示天朝威德的一种形式,是夷人接受了天朝的恩赐而罢兵。

以作者的看法,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以为然,且不说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是在中国之后,已有前车之鉴,以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当时官场腐败的习气,深刻的思考战败的原因,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困难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在家做家务的作文 安全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期中目标作文 记事作文400字五年级 安全出行作文300字 写目标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题目 作文案例 人物作文素材 丘索维金娜的作文素材 托福作文批改 分享作文怎么写 小猫和小狗的作文 有关环境保护的英语作文 拖堂作文 心有阳光作文800字 我的本领作文400字 詹姆斯英语作文 晒出我的作文 校园里的春天作文500字 夏天的作文250字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套用模板 开放的中国作文 作文300字高中 老师作文四百字 母爱的作文300 怎样交朋友的英语作文 关于称赞的作文 我的梦作文600 幸福在身边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