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2021-11-14 15:10:01
相关推荐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断舍离》读后感1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曾经风靡一时。

日本是个以会收纳为荣的国家,每个成年人都要必须学会多种收纳方式,特别是女性。这一点,从很多书籍和影视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妈妈们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节分门别类收拾整理,就连垃圾也要按类别分好整理。

断舍离非常适合不太会收拾的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确是这样,泛滥的物品,收拾起来耗损了我们大部分精力,让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很累。学会了断舍离,就是学会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从最小的一个空间开始,如一个抽屉。然后从自己经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东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几年偶尔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难得用上一次的东西,就可以舍弃了。

学会断舍离,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也会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提到的故事:香织本来对生活感到茫然,连看电视也是不停地换台,后来毅然将四十英寸的电视舍弃掉,整个人从此豁然开朗。

在本书中我学到了精髓。物品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品服务,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断: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范围。

离: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悅。

书上说:物质过度的泛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从而感受不到快乐。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1、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2、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4、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物品,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阳光。

《断舍离》读后感2

山下英子的这本《断舍离》表面上看是教我们如何整理杂物,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本质上来看,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应该懂得适当舍弃,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我认为我的收纳整理能力还是较强的,但仍然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有些东西急需的时候找不到,就好像它腾空消失了一样,但不需要的时候它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这就说明我的收纳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一言以蔽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人们都已步入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那么,面临纷繁杂乱的物质,我们是否应该适当做些生活减法呢?

人们都说思想决定行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本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的确是这样,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网络上常推出的类似于“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挑战吧,正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某些行为,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换言之,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本书强调,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其次,“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最后,“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我现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东西都包扎起来啦!

《断舍离》读后感3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断舍离》读后感4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出美感”。

这几句话出现在这本书的末端。

咳咳,我觉得呢,《断舍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觉比较的啰嗦,干货总结可以更加简洁明了一些,不过这也许就是日本人的特点吧,日本人比较多话,废话很多,话痨国家的特色。(看日剧多了以后是这样觉得的)我认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译成为中文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说实话翻译了,语句上来说总会有一点奇怪的。

从整理自己的空间来整理自己的人生,这应该是一种哲学,我们的空间之所以乱,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还不是因为我们对着自己想要什么还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这样,买东西的时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够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销售员一推销就很容易被影响,之后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现代人感觉比较难找到自我,手机、电子设备都比较难离手,我们有时候上网看到别人觉得不错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实际上自己如果也拥有了,也许也不是那么的快乐,这本书也讲究活在当下,不必为了某个将来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因为我们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和未来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样。

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瑜伽修炼人的感觉,因为我认识的瑜伽老师,或是身边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对物质追求也不是那么的多,自己很舒服,让别人也很舒服。

这本书更多的是推崇一种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必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让自己那么辛苦,压力那么大,就比如说作者在书中讲到的“我曾经尝试在讲座上提问题:有了或许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也不会伤脑筋的是什么?当时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的答案是男人。”

其实我也有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国的人民素质的问题,日本人可能更讲礼貌一些吧,什么都会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见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里的同性恋(我觉得还很正常但是长辈们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会投射太怪异的眼光,而在中国可能还会被围观什么的,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可能会比起在日本来说,自由度会需要随着人们的素质提高而提高,毕竟还有很多事情受到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响的。

最后总结就是,这本书并不是完全讲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诉人们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自己当下的想做的事情,从物件反映出来的生活上的问题,需要市场去解决和思考。

《断舍离》读后感5

古语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智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知识焦虑,本质上是因为关注的信息太多太杂,虽然每天花很多时间浏览网页,有种什么都知道的错觉,却很难专注于某件事、某项技能;冲动消费买的在线课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却从来没有真正用过;女生们永远在说衣服不够穿,其实衣柜已经被塞得满满的。

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分散我们的精力。

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后,我觉得这些看似很麻烦的事,其实通过断舍离的概念就能解决。

首先我们来讲讲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其实是三个概念,“断”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余的物品,从而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达到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一种极简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东西,没用的就扔掉。

极简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乔布斯的房间就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盏灯和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他把“极简”带入了苹果的设计中,1997年回到苹果时,他砍掉了70%的项目,90%的产品,做iPhone4时,他的要求是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众所周知,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

相比于一般的整理术,断舍离关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关系来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在整理房间时,面对那些没用的东西总有这样的心理:丢了太可惜了,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心理是以物品为中心,而断舍离主张,判断一个东西该不该扔或者该不该买时,应该以人为中心:我现在真的需要它么?

其实我们身边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断舍离的思维去看待它们,会发现大多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买回来一次没穿过的衣服,报了名却从来没学过的线上课程,它们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却没有发挥任何价值,和垃圾没有差别。

《断舍离》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时清理内心,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碗鸡汤,没什么实际的作用。

但当我们开始动手清理生活中的“垃圾”,真正接受了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它其实可以无处不在。举几个例子,手机碎片化了我们的时间,但让我们浪费时间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各种各样的软件,这些软件都是必须的么?当然不是,主要功能是打发时间的软件都可以卸载。断掉不必要的消耗,就可以节省出大把时间,去做些有意思的事。

家里总是堆了一些买来没用过的东西,可能是些打折商品、衣服或者用不完的口红,这时候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买之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么?大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断掉不必要的消费,就可以节省一比钱,使经济更加宽裕。

断舍离也能上升到思维层面。人的思想并不都是积极的,大脑很容易产生“我很差劲,我的付出毫无意义,我的前途一片渺茫”之类的想法,甚至有人认为“我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消极情绪也需要当断则断。

当我们真能做到“断”和“舍”,就能活的自在。短短两个字,真正做到却是难上加难,所以断舍离是门学问。

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事情着手,比如收拾房间,从怎么看怎么像垃圾的东西开始,清理掉不需要的东西。甚至还可以从一台冰箱,一个钱包开始整理。

山下英子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意思是,看不见收纳空间最多只放七成,书架等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如果想增加新物品,就必须遵守替换原则,意思是总量不变,用新物品取代旧物品。

因为有数量限制,所以留下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每次添加新物品时,也会慎重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长久下来无论的生活质量还是审美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想活的自在随心,就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而且人的精力有限,应该把它用在重要的人、事、物上。重点是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性强,我们现在就可以从钱包开始断舍离。

《断舍离》读后感6

清明假期过得有些凌乱,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囧),也没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说起断舍离,第一次是从《乡村爱情10》里面看到刘大脑袋拿着这本书在床上阅读,当时他正在酝酿要不要生个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时候提到,以他的亲身经历如果在经历了N份工作以后,最终想清楚回到东北发展。

开年就读了这本书,迟迟没有写感受。因为这本书讲的道理非常简单,难的是去实践,方可知行合一。笔者经过实践,觉得自己有收获,所以想分享出来一些书中的和自己的观点,也许对您有些帮助。

所谓“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其实,讲的是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东西,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将杂物扔掉,以至达到极简的生活,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升华。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两个要点,第一以我为中心,第二以当下为时间点,除此以为都是多余的东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破烂分三类:

1、不用的东西——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

2、还在用的东西——一滩混乱的淤泥

3、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简单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过期的的都扔掉,质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换,睹物思人的东西可以暂时锁起来,不要被它的气场影响,以后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满回忆的物品,扔掉的时候请对它说声“谢谢”。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并因此充分了说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再次强调,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

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扫除:分为收拾,整理,扫、擦、刷的打扫。在断舍离的世界里,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当你把无用的影响你的气场的东西都扔掉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更新和升华,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不要深陷在过去的情感里。断舍离一切负面磁场,给自己减负,才能放开脚步轻松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标和挑战,与迎接新的情感。

《断舍离》读后感7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若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青藏高原的作文 家庭温暖作文 生活就是一首歌作文 仓鼠作文三百字 小学生写人作文评语 四年级美丽的秋天作文400字 蜡烛作文400字 三年级摘抄作文 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作文有趣的汉字 描写弹古筝的作文 遇见什么半命题作文 考试失利重新振作作文 牡丹花作文300字三年级 动物小白兔作文 争做安全小卫士作文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作文600 作文00字 thenandnow作文 第一次打预防针作文 玩淘气堡作文 介绍黄河的作文 西沙群岛的作文 观察大蒜作文 我最喜爱的游戏作文 请假条作文格式 新年趣事作文600字 我的奶奶作文结尾 写校园的作文200字 150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