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2022-11-07 21:21:06
相关推荐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篇1

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者始终在力图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并结合心理学规律将种种视觉艺术的原理阐释的简单明了,但我努力跟随的思绪还是极易在稍不留神之间陷入懵懂。所以在企图洞悉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关系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到对于作者严丝合缝的理论分析的由衷敬佩,还有对自己的境界实在差得太远的感慨。

以平衡、形状、光线、色彩等视觉元素为切入点,作者鲁道夫借由大量的图例将潜在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如视觉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等等,以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而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的关系,更是作者通过种种视觉实例首先向我们解答的问题,“视觉心理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他根据正方形中的单一圆形、多个墨点等简单图例向我们阐释,视觉心理不仅仅是视觉上对其形状、光线、色彩等的感觉,而是由我们对于特定视觉图例的感觉与知觉共同构成,它包含了大脑对外界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一个视觉式样所包含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那些落到视网膜上的那些成分。”“这种感应现象绝不是理智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基于预先积累的知识推断出来的,而是直接感知到的整体事物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者鲁道夫如是说。

除此之外,他还以大量的艺术史事例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艺术史上的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所谓伦勃朗式用光法,我们仅仅看到了半张脸,但是我们却判断这是一个完整的脸。埃及人画画的时候,永远都是侧面的人像和正面的身体,是他们不懂得所谓的透视法么?而迟雷科作品《一条忧郁和神秘的大街》对透视原则看似合理实则矛盾的利用营造出诡异的氛围,使整个画面浮动着隐隐的失衡感与危险感。在了解视知觉原理之后,许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趣味,许多难以表述的朦胧感受也在了解规律之后变得清晰而可以解释。不管是在视觉艺术的创作还是欣赏中,都大有裨益。

虽然目前我对此书的理解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但再过一段时间等自己对书中理论有所消化和实践之后,还是值得一再细读的.。尤其对于从事艺术类工作的我们来说,这本书对于视觉设计等方面非常有借鉴意义,比一些只分析现象而不给出解决方式的纯理论书实用得多,这些理论与规律也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篇2

经过专业老师的多次推荐,最终读完了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感触和领悟非常大,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那些潜在的规则一最简洁的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有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和表象。每一章每一节所阐述的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这些元素所呈现的状态,对自己所做的一些设计都有很大启发。之前做设计都是完全凭感觉性的东西,缺乏理论的支撑,导致脑袋里既有一些浅薄的理论,又有中度的感性,思维很不清晰,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艺术,什么样的才是好的设计。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真的理性好多。看一些设计作品,能够稍微联想到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道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指导自己辨别好的艺术和不好的艺术。

作者阐述的艺术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所呈现的视觉和知觉上的异同,都是我们学设计所应该必须掌握的。其中第一章有关于平衡的一些列知识。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无意义的,而是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统一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一结构之中,而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平衡,重力和方向等等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怎样的构图,怎样的形状和色彩,才能符合人们的视知觉,才能在正常的视知觉中相识错误的信息等等,都给我们了一个很清晰有逻辑的阐释,以至于在日后从事的设计工作中少走弯路,提升设计价值都有很大影响。

除了这些,最大的感悟就是,应该多读一些理论之类的书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并发展着理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还有就是,在读书时读好书,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东西,没有效率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而一本好书则会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从而提升自我。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篇3

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

比如汉代的绘画与雕刻无不呈现一种飞舞灵动之势,图案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之龙构成,动物也常常是除遒劲雄壮之外,还要加上一双能飞的翅膀,。唐代吴道子的壁画也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美誉。在相对“静止”建筑领域,飞檐也似乎要参与到这种飞舞灵动的合奏中——。

双林寺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从构图上看,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一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从马里尼的《人与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不动之动”的苦苦追寻,作品在高宽深三个纬度上全面外拓,马头向前,人仰向后,人的双臂伸向左右,马腿向下……人们欣赏它时,会感到雕塑内部的“张力”正试图冲破表皮,向空间无限放射似的,这种空间最大化的追求是雕塑不可或缺的形式特质。我国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也是如此,大多运用凌厉,的斜向形体,佐以粗砺的切割肌理,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张力(场)美感。

综上所述,雕塑造型中运用倾斜、变形、膨胀、不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上的变化,就可以产生出“张力”,从而也就产生出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这本书利用了心理学来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有美的感受并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其间大量的分析和例证为我们这些入门级的学习者们理解艺术的原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那些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里最本质的共性,也明白仅仅浮于表面创作是远不够的,深入去理解设计的原理才能在艺术这条大路上走得更远。

面对这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的学习,深深感受到若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不能够真正理会课程内容与老师要求的。没有一个设计师是在没有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成就的。而这本书《艺术与视知觉》基本上是所有老师都强烈推荐的所以一定值得一读。现在的阅历与知识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虽然读起这本书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不管怎样还是理解了一些。这是一本值得一生诵读的书籍不同年龄段读起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欢乐闹元宵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的妈妈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心中有盏红绿灯作文 世界上最短的作文 打屁股作文小贝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文 父亲节怎么写作文 温暖作文450字左右 越来越好作文600字 发现作文500字左右 毕业对老师说的话作文 端午节踏青作文 四年级上册写人的作文 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作文 最美的时光作文800字 思念作文300字 舍不得离开你作文 游隐贤山庄作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乐园 快乐六一作文四年级 快乐六一作文五年级 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 人物描写作文100 告别过去作文600字 火把节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50字 铭记那份美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