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孤雁》赏析

2022-11-09 19:04:02
相关推荐

《孤雁》赏析

《孤雁》赏析1

《孤雁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翻译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注释解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望尽天际。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鸣噪:野鸦啼叫。自:自己。一作“亦”。

创作背景

《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 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诗文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孤雁》赏析2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

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

(1)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4、(1)《孤雁儿》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自己的凄冷孤苦之情,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孤雁儿》①以哀景衬哀情,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②伴我情怀如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③衬托,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④用典,两处用典,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表达了深重的哀思。(或答借景抒情等均可给分)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 。然而着一寒字 ,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 。小风 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 ,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

《孤雁》赏析3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二句: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哀唤声声,似乎同伴的叫鸣在耳边响。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自:一作“亦”。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 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 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

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杜甫的咏物诗《孤雁》写于杜甫居住在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绝妙。

《孤雁》赏析4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一行行大雁飞回塞外不见了,你这失群的一只要飞到哪里?暮雨中呼唤伙伴,见到寒冷的塘水想下去休息却又迟疑。偷偷掠过低浮的渚云,与关塞的冷月相伴。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归塞:回到塞上。

尔:这里指孤雁。

渚:水中小洲。

诗人咏雁自喻,以孤雁的孤独来衬托自已。一个“孤”字就是全篇“诗眼”,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全诗描写传神,刻画形象,意境凄婉,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孤雁》赏析5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唐.崔涂《孤雁》

一行行大雁向塞北飞去,为什么只留下你自己? 暮雨苍茫之中,孤雁呼叫失群的伙伴欲向寒塘投宿,而几度迟徊。通过对孤雁的描写,寄托了客子的孤独心情。

潇潇暮雨中,失群的孤雁呼寻伙伴而没有回应; 见到寒塘中自身的影子,误以为是征途中的旅伴,正要盘旋 而下,竟发现是幻影,故而又迟疑不前了。诗句以孤雁自 喻,寄寓着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感,“迟”字下得尤妙。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①二句意谓几行雁群已全部回到塞上,你想独自飞往何处?尔:你,指孤雁。之:往。②二句意谓在暮雨中惊呼同伴感到自己已失群,见到寒塘想下去栖息却又迟疑不敢下。③二句写孤雁行程,意谓暗暗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只有冷月相随着飞度关山。渚(zhu):水中小洲。④二句意谓虽然未必遭到短箭的伤害,但孤单飞行总是可疑惧的。矰(zeng):射鸟的短箭。缴(zhuo):系在箭上的生丝绳。

这首诗吟咏孤雁,寄托了诗人自己飘泊异乡、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诗歌的首联叙写孤雁的北飞以及诗人的关注之情。“独”字写出这只孤雁的形单影只,而“何之”则流露出这只孤雁前程的茫远。“归塞”一词表明此时正是春天时刻。首联即扣题,突出的是一个孤字。

颔颈两联着重刻画了孤雁在失群后的凄凉,孤雁的离群本已凄切哀人,那一路上寻呼伙伴的哀哀鸣叫声,更让人不忍卒听,此刻恰又是薄暮时分,偏偏又遇上风雨的侵凌,这真是命途多舛,祸不单行。诗人通过“暮雨”、“寒塘”的描写,给这只孤雁营造了一个凄苦的背景,而那凄厉的啼叫声,更给这个画面增添了一层悲伤的气氛。而“欲下迟”则是这一联中的点睛之笔,是缘情体物的佳句。在第三联,诗人进而想象这只孤雁接下去飞行的艰难凄苦。洲渚上空云暗天低,孤雁只身飞行,伴随它的只有边关一弯时隐时现的冷月,“渚云低”与“关月冷”的描写,使得雁之形单影只的羁愁旅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的最后两句,抒写诗人的心境,望着这只可怜的孤雁,诗人心中只有默默的祈盼,这一程飞去,也许未必会遇上猎人的飞箭,但是独飞的孤雁自己心中总难免疑虑惊悸丛生。全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孤雁的“孤”和种种特征,还通过移情、拟人、暗示等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孤寂忧愁的羁旅情怀。

题名 《孤雁》,一个“孤”字,全诗神韵、意境凝聚天成。

首联绘出孤雁之 “离群” 背景。可以想象,诗人伫立驿楼,纵目远望,但见几行归雁,奋翅北飞,渐渐地,雁行消失,只留下孤雁一只,低空盘旋。诗人不禁发问,你将飞到哪儿去呢?借孤雁以泄离愁。

颔联两句堪称全诗特写镜头,集中刻画那只失群之孤雁。暮雨潇潇,一只失群孤雁盘旋空中,呼寻伙伴,声音极为凄凉。鸟瞰雨幕笼罩下的池塘,因影单心怯,故欲下而终不敢下。孤踪自怯、迟疑畏惧之神态,跃然纸上。而这又正是诗人客愁他乡、孤寂无依的自画像,如庄子之以身化蝶,入情入理。

颈联两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孤影无伴,凄凉寂寞。乌云翻墨,直压小洲,气氛恐怖,孤雁独飞其中,该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遥想前程,惟一弯冷月相随。句中 “低”、“冷” 二字尤应细品,月冷云低衬托雁之形单影孤,突出其行程艰难,亦流露出诗人前程渺茫之伤感。

尾联抒发诗人对孤雁也是对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飞虽不一定丧生,但失群毕竟可以疑惧。语气上看无疑是宽慰之词,但担心之情更为强烈。末句“孤飞自可疑”点题,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箭矢。诗人飘泊宦游他乡,孤凄忧虑之情毕现。

全诗紧扣一 “孤” 字次第展开,字字珠玑,而无一处闲笔。读完全诗,仍觉余味无穷。虽基调失之哀怨低沉,但仍不失为一首抒写晚唐哀音的时代佳作。

元·方回:“老杜云:‘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此云:‘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亦有味,而不及老杜之万钧力也。为江湖孤客者,当以此尾句观之。”(《瀛奎律髓》卷二十七)

崔涂,生卒年不详。字礼山,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光启四年(888)登进士第。一生羁旅各地,游历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其诗多离愁羁怨之作,擅长律体,善于借景抒情,意味俱远。

《孤雁》赏析6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之:往。

2、失:失群。

3、渚:水中的小洲。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

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

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

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

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自秦攻伐韩魏楚以来,好似一头出笼猛虎般势不可挡,但是秦国的铁骑才刚踏入中原没多久,就遭遇了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这场战役就是阏与之战。气势如虹的秦国是如何败在赵国手上的呢?这场阏与之战是怎么打的呢?

公元前269年,秦昭王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胡阳率军攻打赵国要地阏与。赵王召诸将问询阏与是否能救,廉颇、乐乘等认为路远道险,难以救援,但是赵奢却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

于是赵王命赵奢前往救援。赵奢是赵国名将,指挥作战的能力非常强。赵奢率军出邯郸城30里边驻地扎营,按兵不动了。秦军本来派出一部驻扎在武安以钳制赵奢的援军,看见赵军不动了,就开始了阵前的各种鼓动、挑衅。

赵奢见秦军士气旺盛,并没有冒进也没有害怕,处事十分冷静。为了隐蔽作战意图,赵军坚壁不进,任凭秦军怎么扬武耀威也不为所动。而私下里,赵奢则命人增设营垒,做出积极防御,似乎很害怕的假象。

秦军自然不会被赵军做出来的样子所迷惑,所以派了间谍去探听虚实,却被赵奢发现了。于是赵奢将计就计,任由其活动,以麻痹秦军。秦将胡阳得到间谍来报,很高兴,认为阏与已是囊肿之物,便放松了对赵奢的戒备。

就这样赵奢停留了28天,乘秦军被麻痹,偃旗息鼓之际,率军突袭至阏与筑垒列阵。秦军本来就久攻阏与,难以拿下,这个时候又听说赵军的援军到了,仓促应战。赵奢采取占据高地,严阵以待的策略,秦军久攻无果,赵奢就开始反击,居高临下,猛击秦军。同时阏与的守军也配合攻击秦军,最后秦军不敌,死伤过半,大败而归,阏与的围困之局就此得解。

秦军对阵韩魏楚虽然势如破竹,但也是因为韩魏楚实力不济的原因,但是赵国不一样,赵国有名将廉颇、赵奢等,在对外战事上还有一争之地,所以秦国才败在了赵国手上,但是后来随着廉颇、赵奢等一代名将的离开,赵国的实力也开始转衰了。

《孤雁》赏析7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①张炎(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②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1.孔行素《至正直记》载: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其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一句该怎么理解?(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该句是说雁群飞行能排成一字或人,而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

2.词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与家国之痛。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注释

⑴楚:泛指南方。

⑵恍(huǎng)然:失意貌。

②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⑶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⑷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⑸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⑹因循:迟延。

⑺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⑻荏苒(rěn rǎn):展转不断。

⑼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⑽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⑾蓦地:忽然。

⑿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末词人张炎在南宋灭亡后创作的的咏物词。此词描写了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的愁怨,委婉地流露出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全词将咏物、抒怀、叙事紧密结合,构思巧妙,体物细腻,委婉缠绵,情意隽永。

这首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下阕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 ,伴孤雁一起飞来。用孤雁写自身。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 ,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孤字 ,点出只雁离群万里。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 ,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写不成书,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群雁飞行,常成一字排开,但这只孤雁却只能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 ,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有谁怜念这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这里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这里讲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的思旅的心绪。

想念远方伴侣 ,是不是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人称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孤雁》赏析8

宋*李清照《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吹箫的人儿已经离去,华美的楼房空空荡荡,那令人断肠的悲痛,同谁一起来承受呢?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这是一首悼亡词,与一般悼亡词(悼念妻子)所不同的是,本词借咏梅表达对亡夫的悼念。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只可惜靖康之变后不久,赵明诚不幸病故,李清照独自飘落江南,生活十分凄苦。词的上片写就是这种生活下的无聊意绪。“伴我情怀如水”句,把自己悲凉的心境比喻成具体可感的冰凉之水,可见心境之凄凉。“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几句,以笛曲《梅花落》照应咏梅的主题。闻笛怀人,因梅思春,词从这几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更多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三句,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自己感情的变化。“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两句,点明悼亡的主旨,是对以上无聊而又悲苦心情的作答。“吹箫人”,即秦穆公时善吹箫的萧史,秦穆公之女弄玉很喜欢他,与之结为夫妇。婚后,萧史日日教弄玉吹箫,几年后,二人随凤凰飞升而去。词人借用这个典故,既有对当日美好生活的追忆,又暗喻斯人已逝,生活悲惨不已。这两句是说,爱人已逝,人去楼空,无人与我相依相随,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这时她想到折一枝梅花寄给丈夫,“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哪里可以看到爱人的身影,她无人可寄赠。“人间天上”;写尽了寻觅之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表达了无人可寄赠的悲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2020作文 优美的作文片段 二年级游记作文 做人的作文 作文纸word模板 秋天的风景作文600字 断舍离 作文 描写枸杞的作文 荷花作文二年级 安徽省高考作文 写去春游的作文 吃海鲜作文 关于理想作文的题目 遇见你600字作文 第一次做饭作文450字 三年级桂花作文 第一次学画画作文 泸沽湖作文500字 写易烊千玺的励志作文 橙子怎么写作文 以健康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热爱作文素材 沟通为题的作文 去动物园的作文200字 完美的什么作文 物质与精神作文素材 习作六作文 描写爱晚亭的作文 白杨树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