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坛经》有感

2022-11-12 15:52:05
相关推荐

读《坛经》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坛经》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坛经》有感1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拜佛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读《坛经》有感2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即惠能,他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故云。坛,是指众人为迎请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而封土筑的坛。《六祖坛经》是惠能弟子法海记录惠能的说法编辑而成。

惠能,是中国禅宗南宗创始人。幼年丧父,家境清寒,没有上学因而不识字。但其性情纯淑,惠性间出。一天,在打柴时听到佛门弟子诵念《金刚经》,突然有所感悟,遂发奋学佛。不久,他去参拜禅宗五祖弘忍,因为一句“佛性无南北”受到弘忍赏识。后弘忍选嗣法弟子 命寺僧各作一偈。神秀(禅宗北宗创始人)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惠能亦请江州别驾代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赏识,得秘传法衣,成为禅宗第六代传人。后来,为躲避神秀的追杀而逃亡岭南隐遁十五年。后因在广州法性寺“幡动风动”的争论而名扬天下。惠能在南方传法的过程中,对达摩以来的禅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因此他被称为禅宗理论的确立者和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并创立了适合中国佛教的简易法门,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以简易的宗教践行,改造注重繁琐经义的佛学旧传统。《六祖坛经》成为除释迦牟尼语录以外唯一被称为“经”的禅师著作,确立了禅宗立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经中,他提出了“见性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思想,意即每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只要明见自己的本性,即能成佛。这与《涅槃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一脉相承。另外,在明心见性方面,《六祖坛经》阐发了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意即在学佛过程中,不必渐次修行,只要参悟到佛学的真谛,就可以瞬间达到觉悟的境界。在修行实践方面,经中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指出,要成就佛果,就要破除虚妄和执着,无心于外物,一心修行才能明见本性,得到解脱,由凡转圣。

读《坛经》有感3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灯读坛经。

《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传法真谛,是所有经书中唯一一个由中国僧人所写的著作而被誉为“经”的,所谓的经是高僧围绕释迦摩尼佛而写的著作,其他的高僧自己写的著作只能称之为“论”。六祖坛经主题思想: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把佛性归结为心性、人佛合一、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把坐禅改为行禅、求佛改为行佛。开创南宗,所谓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它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佛教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佛从寺庙中请到每个信佛之人的心间。

惠能大师一生所经历经磨有点像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成佛。惠能幼年丧父,以砍柴为生,24岁时候因偶然机会听到《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时开悟,不远千里到湖北黄梅五祖大师门下一心求佛。初到五祖门下,也许其本来就有慧根,其第一句话就展示其决心与信心: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试探惠能的根基,就问恵能:"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自此以后,五祖就收恵能为弟子,为了怕他因才能卓著而被其他弟子加害,就先让他去干烧饭、砍柴的活。当时五祖的首座弟子神秀,在众弟子中享有威望,大家都以为他会继承衣钵成为六祖,但他所做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此偈语的立意于“有”,在五祖大师看来神秀大师并没有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而只是看见城墙而不得其内,但恵能大师从“无”的立意出发,其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大师弘忍非常肯定此偈语,认为真正能领悟的佛法就是惠能,故将其衣钵传给恵能。在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惠能所做偈语深得五祖的欣赏之后,五祖莫不做声用鞋子悄然擦去。“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个故事有点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拜菩提祖师的故事一模一样,不知是不是纯属巧合。当五祖要送六祖过河过去的时候,本来五祖要帮六祖度河,但六祖却要自己渡河,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冲突,就要争斗。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应该没有争斗才对,看了十二经以后,才知道佛家争斗比官场、商场争斗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达摩祖师也一生遭受多次的暗杀,具体到惠能,从其拜师五祖之初,一直得到五祖的衣钵,乃至成为一代宗师,其间不知遭受多少次的暗杀和侮辱,在得到五祖衣钵之后,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直躲在猎人中间进行逃亡。也许有句话:要得到多到的荣耀,就要承受多大的磨难;也许也是印证佛法所讲:佛法不是赐来的,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六祖惠能大师,据坛经所讲自己不识字,也许是通过自谦来印证“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在六祖之前,所谓的禅宗主要是坐禅,修佛主要是在寺庙,六祖之后,原来禅宗不只是坐禅,修佛不只是在寺庙,成佛也可以是凡夫。所谓“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原来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无边无际,但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才能顿见真如本性,如何见得本性,就是“无念”,就是三根六净。像我这样酒肉穿肠过、念念红尘之人,也许注定只能成为凡夫俗子。

我越来越喜欢读佛经,是因为我越来越想念我的爸爸,自爸爸去世以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爸爸对我一言一语,回想爸爸对我的好,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我很希望通过拜读十二经、地藏经等佛经,寻求解脱,我越来越相信除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一定还有另一个世界,希望爸爸能够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佛经浩瀚如海,我所读的十二经只是皮毛,而我所领悟了佛法要义也只是十二经的皮毛,诚如看见孔子的门墙而不得其内而已,也许我连门墙都没有看见。到目前为止,我读佛经最大的收益,在于害怕生死,但也不怕生死,我之所以害怕生死,是因为世间还有我的母亲需要赡养、儿子需要抚养,我不怕生死,是因为如果我死了,在那个世界里又能和爸爸相遇。同时,也解决了我的思想困惑,为什么东方是释迦摩尼佛统管神界?为什么西方是耶稣统管神界?为什么中东是穆罕统管神界?可都是神界,哪个最大?为什么我们要去西天才能取到真经?为什么死后最大的向往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原来“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行文至此,就要搁笔。据说,六祖的肉身像现在还完全保存在广东,真希望有一天能前临拜佛,我虽是凡夫俗子,但求佛之心与日俱增。借用六祖的佛语:“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凡夫与和尚不同,但求佛之心有何差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闺蜜的作文 以六一为话题的作文 美食作文三年级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450字 改变从现在开始作文 小金鱼作文500字 未来的学校作文300字 我喜欢的小猫作文300字 河豚作文 关于合唱比赛的作文 英语作文初中50词 特别的作文600字 医学生作文 英雄的作文800字高中 写爱好的英语作文 作业多的烦恼 作文 负荆请罪作文200字 以汉字为话题的作文 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中考作文好开头好结尾 写老师讲课的作文 什么是我的责任作文 关于水帘洞的作文 关于踏青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青春阅读作文800字 科学小实验作文200 触动心灵的故事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一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