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2-11-25 05:03:04
相关推荐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传习录》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1

最近心血来潮,拜读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虽然对其中有些古文不甚理解,但能大体会意,读完之后深刻为古人的智慧、勇毅等品质所折服,这些传统经典值得现代人学习,也应该被不断传承下去。

阳明先生继承了宋代的心学“理论,并以自己的体悟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血体系“,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思想核心,影响古今内外无数人,甚至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成为经济腾飞时期韩国的精神范本……曾国藩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而我认为,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传习录》对于国家政治建设现代化、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以及优化社会建设布局都有着重要意义。

《传习录》中有一句话叫做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正于天下“,王阳明在这里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名分正当,言辞才合于道理。名分合宜,国家就平治。

名分不正,国家就混乱。我认为这里的名分“二字,在今天可以改为法治“,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合情合理、有据可依、覆盖全面,这样才能让社会运行更加顺畅,国家更有权威,百业兴盛,政通人和。而我想我们修改宪法的目的,也正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契合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传习录》中的致良知“对于保障政治清明、生态良好也有很大作用:如果每位官员都本着良知而言行,按照良知要求自身、开展政务,那么必然能做到拒腐防变,更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就如古语所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只要每个公务人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治理何愁得不到进步。

《传习录》还告诉了我们一些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些智慧。每个时代的背景都不一样,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相同。社会的治理核心方向是解决当前最重要的矛盾,例如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产生的矛盾,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在解决矛盾过程中,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断地摸索中获得经验,进而深化为理论,指引我们前进。

《传习录》在文化塑造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上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国家、民族的一个文化因子,如果每个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勇气,那么民族就有希望。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国家倡导正能量,社会和谐是大家都愿意看……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2

在《后会有期》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说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道理出了问题吗?显然不是。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再多的道理也需要去“实践”,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近日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于其中王阳明所阐述思想,有所感悟,其中心思想就是:心之本体者,性也,性即理也。所以,心即理。这是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最关键的问题。

一、理得即心安?

《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但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非常大,不太好概括。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

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忽的想到多年来部队内部关系中发生的问题,心不安,不就是因为不得理吗?带兵人,要想心气顺,简单的说,就是要合理合法而已。

二、“实践”才是王道

践行之路,从无坦途。但是如果说只要在心里觉得合理了,就会得到心安了,人生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那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与王阳明的本意相悖了,王阳明说一定不要欺天罔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王阳明的弟子也发出这样的疑问,说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为了解决这个疑问,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个命题以救其弊。

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体,不可截然分开,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有是知即有是行,知是行之体,行是知之用。王阳明认为光有知是不够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内心觉得合理,逻辑上说得通,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实际中又变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内心觉得合理的东西用外界事物来验证,用行动和实践来证明你的理论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实际合理。所以,光有逻辑合理是不够的,还要实际合理,或者事实合理,经过事实验证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

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所以,王阳明回答他弟子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经常给人一个误解,就是教人要去静坐冥想,参禅打坐,包括他的弟子在内都这样认为。他们会想,假如一个人成天什么也不做,整天在那里静坐悬想,是不是就能体悟真理,超凡入圣了?当然不是这样,王阳明说的很明确,要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就是说要在事上磨练。在心静的时候方便反思,通过省察克治的功夫来悟道,但这是不够的,更要在事上磨练,要使没事和有事的时候心境是一样的,要在具体事情上来体会平时所思所想是否合理,不能知道做不到,知道就去做,做了才真知道,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王阳明年轻时很迷恋仙释二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但他后来很反对仙释之说。因为他觉得佛道都是只在静上下功夫,却没有去事上磨练,最后都是虚空顽静,不切实际,与圣人之道不合,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正好的一生,总是需要我们去行动。去做无数件别人不屑尝试的小事,拒绝那些试图迷惑你不需匍匐的虚假繁荣。

三、信念成就梦想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些人,无论遇到挫折还是迷茫,都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看到他们,我们犹如看到了星星和月亮,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永远不缺乏信念,必将实现梦想。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否还在沉醉于困惑,借口迷茫而拒绝展开青春的翅膀?要知道,生命的天空不可能向母亲一样永远慈爱和安详,尤其在部队中,不可能天天洒满明媚的阳光,偶尔也会弥漫迷茫的风霜。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醉于迷茫,别人都在顽强的活着,我们有何理由忘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印度的圣雄甘地,南非的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全身不比矿泉水瓶子大多少的澳大利亚人约翰库提斯,我们崇拜他们,就是面对挫折,他们能够做到心安理得的迷茫,正是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耕耘完成了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工作,让他们成为了人们心目当中的偶像。

所以,通过研讨《传习录》,最重要的是要面对迷茫,不要慌,它不会因为你的慌忙,就放弃对你纯洁思想的侵蚀。更不要以伤感的眼光来看待迷茫,因为迷茫是一杯茶,聪明的做法就是勇敢的面对,并且乐观的去品尝。总之,迷茫过后,要么读书,要么奋起?总之要保持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凡事不必苛求,但求心安理得就好,因为真正的辉煌并不是没有平平淡淡的时候;真正的英雄也并不是没有曾经的悲伤;面对迷茫,不仅要心安理得、更要知理心动。那是生命庄严的考验;更是胜利无尚的荣光。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凭着它,我们不一定取得胜利,但毕竟是在一步步走向辉煌!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3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传习录》

这是《传习录》中徐爱记录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体会。在同门聊天中我经常说“后悔加入师门晚了。”没像徐爱说的以前学的那些东西把自己耽误了,是因为以前自己也没学太多东西。加入师门之前,就觉得儒学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加入师门,心中更多的是想跟师父学《周易》,学《周易》的思想也不纯,是想用它来预测未来。随着与师父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师父发愿去传播儒家修身方式这套东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和社会上很多的儒学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结合着师父的教诲,和我的人生相对比印证,才发现我的人生之所以没有达到成功,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前总是喜欢怨天尤人,经常对别人说没赶上好时代,可实际上我赶上了中国最好的创业时代——互联网爆发的时代。

儒家思想传递了几千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依旧有指导意义。在与人日常聊天的时候,更多的是说“反求诸己”、“格物”、“观情欲念”……这些都是儒家修身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下手处。入师门三年多,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修心初级三部曲、格物三重境界、念头的分类、如何去除三大病根、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敬慎不败、至诚如神……有很多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概念,现在已经变成了我日常生活当中不用思索就可以说出来的,甚至是成为了我的行为习惯。

有同门问我怎么可以更快更好的改变自己,我对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要坚信师父”。如果你心存疑虑,或者是朝三暮四,你不会有太大改变的。这套东西不是背就能会的。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爱说的影响他的那些学说,《传习录》的后边会逐条的说明,慢慢学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爱心墙作文 三年级作文火龙果 我学会了坚强作文600字 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友情的作文 写椰子树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 小金鱼童话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500字 积极乐观的作文题目 足球比赛作文400字 诚信作文的题目 作文岁月的礼物600字 宽容之心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六年级作文教案 拼搏精神的作文 家乡环境作文 作文中秋趣事 关于秋天的作文150 广州陈家祠作文 友谊的天空作文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400字 我是谁我要成为谁作文 关于真诚的作文800字 工匠精神作文300字 心灵的选择作文 生活中的仿生学作文 家乡的大海作文400字 介绍一种东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