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秋拜月习俗作文

2023-05-06 03:16:03
相关推荐

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汇编

拜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所以拜月的仪式与祭月相似,流程大体为上香、祭酒、诵读祝文、焚祝文及月光纸、拜月。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篇一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 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篇二

唐代初步形成了中秋节,但是这时候人们过中秋节主要是饮酒赏月,没见到关于中秋节拜月的记载。宋代中秋节有了拜月的民间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节习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对月祝祷、许愿。据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 ”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圆)如皓月"。

当时有人作诗说:“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意思是说大家不要惊讶别人考取功名太早,那是因为嫦娥喜欢少年。书里还记载了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无盐的女子,是天下最丑的女人,因为幼年拜月,后来因德行好被选人皇宫,但皇帝没有宠幸她,就是因为她貌丑,没有跟她同房。又一次,皇上在赏月时看到她,见她姿色异常美丽,就很喜欢她、宠爱她,并立她为皇后。宋代诗人刘辰翁《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词有“笑他拜月不曾圆”一句,是写中秋节下雨,雨后天上阴云不散,看不到月亮,儿女要拜月而不能。按以上记载,宋时祭月与后世颇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明清以后男不拜月,而以成年妇女为主;二是这时拜月仪式比较简略,没有准备食物做供品。而且拜月是在赏月活动中发生的事.不是像后世那样专门搞的拜月仪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仪式。

宋代拜月没有见到婚后妇女祈子的记载,但是宋时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里有这样的话:“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此夕为验。”说那些养兔采珠的人,在这晚上占卜,很灵验:兔子在月光下玩耍而受孕,将来·定生很多小兔子;海滨老蚌在月影下张合吐纳,就能产很多明珠。这里也是说月神主生殖的意思,不过没说主管人的生育,而是管兔子和蚌的生育,这可能是因为月中有玉兔的传说和圆月如明珠的缘故。

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篇三

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

拜月,古人称之为“拜月祭”。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

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在有的地方,还有众人出外游赏的习俗。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实,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近于无稽之谈,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于“乞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她们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联系在了一起。道光安徽《繁昌县志》叙说当地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这些,都体现着人们拜月求子的美好愿望。

时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们的清赏佳节,只是其文化内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月圆,人亦要圆,只要明月不息,拜月习俗也就绵延不绝。


【关于中秋拜月习俗作文汇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穷人作文 曼听公园作文 2012年高考作文 小学作文银杏树 外公生日作文 我和压岁钱的故事作文 60分的作文评分标准 我家的鸽子作文400字 难忘的广播比赛作文 做菜的过程作文 雪景作文300 关于袋鼠的作文 关于四大发明的英语作文 七年级语文月考作文 关于笑的作文600字 四年级作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关于写黄山的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鹤壁作文 妈妈真棒作文 一件感动的事情作文 玩积木作文300字 夏日景色作文400字 这个办法真好作文 成都中考作文 贪吃的弟弟作文 感谢有您作文 我喜欢的什么作文300字 乡村黄昏作文600字 理想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