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

2023-08-28 04:23:08
相关推荐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

在我们的生命中,正是因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才使得我们了解了“美妙”、“奇迹”、“珍惜”的含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欢迎阅读。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由近到远再到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年纪小的孩子喜欢成群结队地去树林“探险”,去河边游泳,去爬树,捉知了捉蜻蜓捉蛐蛐,喜欢去海边,喜欢去钓鱼`钓龙虾。喜欢一切属于大自然的东西,大自然赋予他们清新自然,纯洁无暇,这使他们的心灵也变的如水般清澈,如玻璃般透明,又如火般热情。大人叫他们野孩子,就想大自然那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因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又因为他们尚未被世俗的观念套上缰绳,所以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被家人骂。虽然大自然对他们的溺爱常常害他们被父母训,(这里的溺爱指的是任孩子怎么玩都不阻止导致孩子常常一身污泥,或衣服破开个口子,又或是受伤)但孩子们还是把胆子染当作好朋友,还是一样热爱大自然。

可惜好景不常,这样的亲密无间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有隔阂了。他们忙着学习,忙着交朋友他们用橡皮泥代替了泥土,他们用画画来代替胆子染中的花草树木,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与大自然渐渐疏远了。因为橡皮泥代替不了泥土特有的清新,画画也代替不了花草树木的芬芳和生动。是的,他们与大自然的交点渐渐减少了。再长大些,他们认为玩橡皮泥很幼稚,画花草树木很没水平。游泳要在游泳馆,因为河水很脏。于是,取而代之的就是电子游戏,逛街购物,和各类新奇的玩具。这些都加速了他们与大自然形成两条平行线。他们的心灵深处已将大自然用一层层纱布遮挡。

到他们成人之后,就与大自然行同陌路了,他们早已忘记那山那水那风还有那土的气息了,他们只知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他们只知道为自己的事业又或者是家庭而忙碌着。此时他们的心灵再次发生变化。对金钱`地位的欲望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灵容不下大自然,甚至不惜伤害以大自然为代价而达到自己的欲望。

这种自然与心灵的隔阂直到人们步入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才拴有个了结。

听腻了工厂和路边汽车的嘶鸣声,老年人脆弱的感官都开始想念大自然了,但因为他们老了,不能再象小时侯那样捉知了,捉蛐蛐。于是,他们只好退步---开始用耳朵聆听,他们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河水潺潺的响声,风儿呼呼的闹声知了吱吱吱的喊声。

清风一点点抚平了那颗躁动了几十年的心灵,它终于再次平静下来了。心灵与自然再次重合。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2

面对当今世俗的金钱利诱,官场的勾心斗角,难得有机会与自然有肌肤之亲。鸟声,蝉声,虫声,雪声,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我们都已经被世俗的污浊所蒙蔽。倘若我们能够放下悬浮着的心,用宁静享受自然,便会得到超然物外之趣。寄心于自然,得心之安宁。

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放弃了官场的“为五斗米折腰”,过起了隐居生活。陶渊明虽然没有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他在田园中得到了心灵的滋润。“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达了他对政治黑暗和官场的鄙弃,正是这种鄙弃,才让他拥有一颗宁静、安贫乐道的心来享受自然,才得到了常人没有的超然物外之趣。

杜甫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最终换来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确实想在政治上干出一番事迹,但他缺少一颗宁静、无所侍的心,来停下脚步去欣赏大自然,世间万物的超然物外之趣,倘若他的心灵能够得到自然的净化,不再急于奔走官场,而是停下脚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放松,享受自然,或许他会更轻易地实现他的宏愿。

当今,自然离我们似乎有些遥远,摩天大楼、灯红酒绿是现代的代名词。柏油马路取代了自然的黄色肌肤,但仍坚韧的种子冲破坚硬的水泥,爬到地面,享受阳光的沐浴,春雨的滋润,以求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小谟,在获得该奖后,他并没有沉静在喜悦之中,他悠闲自得,下棋,吹二胡,融入自然,寄心灵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在癌症期间,也始终保持面有春风,心有春风的快乐心情。

我们在繁忙中总想要是有时间一定会到竹林野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捧一抔黄土,扬撒天空,享受自然。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借口推脱掉,让我们错失了与自然的接触,错过了山间溪流声,夏夜蝉声,月下箫声。放松自己的心灵,寄心于自然。是时候让我们的心灵净化一下了。

寄心于自然,让心灵净化,重踏这一片净土。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3

心灵是一种动态释放性投射,人的心灵内在于人自身,即人是人的心灵的载体。心灵是心态和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和心灵的健康是决定人生的成败。人的复杂而又变动不居的心灵状态,是心灵的表现与发现。核心在于情感与心理的复杂性、层次感与动态性,高层次只是定性分析,高处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它简单,让我们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了天堂和地狱;它直观,让纯洁的灵魂仰之弥高,让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心灵是丰厚的文化积淀,是睿智的思维,是坚强的心灵防线,用执着去雕饰,用坚强去诠释,心灵成长的轨迹,造就着人的友爱和善的品质,历练着人的宽广博爱的胸襟,让人的心灵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活动乃人的自性、天性,是人的心灵内在需要,由此把外在性的实践活动和内在性的自性贯通起来,人通过心灵的直觉而见性明德,与意合同一体。因此,直觉心道的认知过程,即是人的心灵修养过程。因此,人的心灵提升灵魂的高度,远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而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以灵魂的高度来衡量。人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有灵魂的高处,就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生命即活动与创造,人类心灵活动与创造又以心理能量作为驱动力,而人的心理正是乐于创造而不厌倦的自由的心灵冲动,作为人类动作的内在热力,即是生活的原动力,且难以普遍理性规范人的本能自发性与个体独特性而深入生命的隐秘、微妙、不可思议之处,以从本能向超本能律动;身是心的功能,心是身的主宰意动,身心相互作用,相互表现,而从其本原层面上,精气神实质为一,因此身心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身心又是分离和对立的,是小体与大体、私欲与德性、人性与天理之间的分别和对立,如何克服这种在日常中、在现象层上的身心对立和冲突是身心修养的核心问题。

由于人的心灵世界广博无垠,深邃莫测,千奇百怪,变幻无穷;人的心灵对心志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而人的气机又是人心与人体的贯通与联系环节,更是人的存在的原子基础,志气的相依与通达使人的身心实现和谐与整合,因为快乐是来自人心灵生存的情态,心境好,人生才流畅。笔者认为人心尤其是人的心灵之本体的良知,不仅是个人的主宰,也是宇宙贯通联结的基础,从而上升到它的心物一体、万物一体的思想。“物”相对于心灵的主观特性,它是一种客观实在,人身本身就是“一物”;人心因其灵明而使“世界”呈现,因精气神的本原上的统一以灵明的主宰而构成一个结构性的整体。

人性的“生存自明性”赋予了人“自我合目的性”的逻辑起点,而支撑这个逻辑起点的自然科学理论支点,则是生命的“根本复杂性”所拥有的“物质自组织”的普遍属性。简单来说是以生命去点燃、润泽、引渡生命,在生命自身的生成中追求澄明之境。人先要从实践中认识自然心道,建立理论,把理论化为理想的具体内容,透过感情投入于理想,人才能激发成长的动力。人格成长便在落实理想中面对困难时磨炼出来,人在面对困难中磨炼意志、增强信念,持之以恒,有了一种满足之喜,乐于实行,自觉而自愿,谓之习性与生成。

自由意志是人天生具有的,是不受因果律动的支配,是心之自作主宰,是良知以意志而出。良知聚而为精,散而为气,化而为神,其本为一,它就是人性,人性具有抽象和实在层面的双重普遍性,因为气机的存在才使得人体与外物形成联系和贯穿,才形成心、身、物的总体一体性。由于人的身心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而良知既是人的本体。

因此,人的心灵是人的认识行动的发动者,它是人身的主宰。良知作为纯粹的道德意志既是是非价值的裁断者,又是道德行动的主体,以良知能知能行,使人的“良知致”就导致人的行为变成一种道德意志的冲动和快感,因为身心统一和谐、志气的通畅构成一种内在的道德能量的爆发,形成行动的直接性,因此“一念发动即知即行”,同时也可以说成是“心者行之始,身者知之成”。在这种人的内在的身心修养和良知行动中,人的道德意识即良知为“知”,这种知当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外部观察或学习所能获得的知识,这种修养本身是一个体知的过程,是一个内心自我感知自我转变的过程,同时在行动中是人的自由意志实现的过程。

快乐的心灵是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的领悟,对于人的心灵探索、命运展示、苦难剖析、观察把握社会、历史、人性并进入人的心灵一个视角和切入问题;由于身体匮乏、情感紊乱而心灵扭曲,感慨之情象泉一般喷涌,体现最深刻的心灵的病痛之折磨;既然人生中我们无法回避痛苦,那么只有正确地、理智地直面于它,因而人不是回避和掩饰痛苦,更不是强作欢颜,应该是直视痛苦,转化痛苦,将痛苦转化为幸福快乐。揭示为祛除人们心中的迷惘,在梳理人的心灵标本心路后,才为迷失的心灵找回安宁与平衡。笔者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人先天地具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自由意志”道德本体的确立,都是道德的内在根源,挺立了人的道德精神。通过个人自由精神之发挥,培养自由独立的民族精神,养成民族道德主体之挺立,在物质化的今天,有尊严、有灵魂的精神生活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精神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从人类心灵角度来看,人的心灵本体来源于自然,它产生于受自然影响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生态无意识心理。由于现代性的“主体性”膨胀所致,对“主体性”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欲望主体的幽暗。标示人的主体性确立的重要维度的“欲望”,成为了引发生态危机的核心因素之一。生态小说表现了在人性深处里的无边欲望之壑与生态危机发生的直接关系,批判了人作为欲望主体,戕害自然、破坏生态的黑暗一面。理性主体的虚妄;人类正是凭依着理性的力量,促动人类自以为是成为世界的“唯一主体”地宰制一切,破坏、掠夺着自然。批判人类“自掘坟墓”之举,拷问失衡的心灵。

心灵源于自然,自然净化、升华心灵,体味的是旷达的胸怀,心路历程用“自然与心灵”水****融,相得益彰,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自然以及自然精神对人类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精神来自于最原始的自然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人类精神与生态精神才不可分离的。对繁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的明确认识,摆脱现代性困境,觉醒人们关心自然,从征服自然,回归自然,欣赏自然到参悟自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图景去函慑服人的心灵。折射的是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人的觉醒,反思人类对自然本真谦逊与敬畏、净化人们的心灵,清除一切邪知妄欲,建立人与自然和谐有序。

【心灵与自然话题作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把断尺作文 写事作文初一 那一次我真委屈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困难和挫折作文 含羞草作文400字 漫步校园作文 英语作文字帖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作文软件下载 剥洋葱作文 广州秋天作文 和好朋友一起玩的作文 语文作文摘抄 善与恶作文议论文 小童话作文 秋季运动会的作文500字 与人有关的作文 螳螂的自述作文 你是我感激的人作文 写学自行车的作文 创新的作文素材 描写春天的优美作文 关于英语学习的英语作文 收获450字作文 成人自考作文 感谢谁的作文400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文 仙人球三年级优秀作文 打扫学校卫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