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与洛阳的成语故事

2023-09-15 05:33:02
相关推荐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你知道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白鱼入舟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准备夺取天下。与八百位诸侯会师于孟津。武王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武王渡河,船行到河中间时,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恰好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鱼捡起来,捧着鱼祭奠上天,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

一条鱼儿怎么会让武王这么激动?原来,这个小小的事件,对周武王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于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就把鱼当作军队的象征;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这一切联系起来,那就是商的军队要归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属于周了。“白鱼入舟”此后就被用来比喻起兵必胜的征兆。

2、枹鼓不鸣

成语释义: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枹鼓不鸣字面意思为没有人拿槌来击鼓,用以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成语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东汉初年,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皇亲国戚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朝廷连换几任洛阳令,局面仍控制不住,汉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已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

董宣很快就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一家奴杀人之后藏在公主家,逍遥法外。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带着这个家奴去邙山游玩的机会,将这个凶犯就地正法。湖阳公主恼羞成怒,光武帝初听也十分生气,下令召董宣进宫,欲以乱棍将其打死。董宣据法不屈,用头撞柱,以求自杀。光武帝明白董宣理直,但为照顾姐姐的面子,就叫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两手死死撑着地面,始终不肯低头。见董宣如此耿直,光武帝佩服地称其为“强项令”,让人将其带出,并劝姐姐回家,平息了这场纠纷。

从此,董宣“强项令”的威名传遍全国,洛阳的社会秩序也得到好转,没有人再击鼓鸣冤了,民谣歌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3、拨云见日

在曹魏和西晋时期的都城洛阳,乐广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学识过人,尤擅谈论,分析一件事物,总能寥寥数语就切中要害,条理清晰。王衍是当时的名士,自视甚高,但与乐广结识交谈后,佩服地说:“我跟别人交谈,总是言简意赅,可最近一接触乐广,便立刻感觉到自己的话很繁琐。”

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后,也大为惊奇:“以前的那些贤才都去世了,我常常担心他们的高论宏言也要绝世了,没想到,现在又在乐广这里听到了。”他还命令自己的儿子们要经常造访乐广,向其学习。他对诸子说:“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比喻冲破黑暗,见到了光明。

现也常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4、冰清玉润

“冰清玉润”背后的故事发生在约1700年前的洛阳。

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卫玠,是玄理学家。他出身名门,5岁的时候,因为长得“风神秀异”,被人视为神童。到了“总角”的年龄,也就是八九岁或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将其放在白色山羊拖拉的车上,穿过洛阳的街道去集市上转,见到的人都惊呼这个皮肤洁白、相貌出众的孩子为“玉人”,一传十,十传百,观者倾都。

洛阳城里还有一位大名士,叫乐广,温和敦良,才学卓异,精于清谈,曾任河南尹等高官,常常与卫玠展开一些玄学思想辩论。由于非常喜欢和看重卫玠,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卫玠。两家联姻,轰动一时,人们叹服道:“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赞叹乐广卫玠翁婿俩操行纯净美好。

现此词常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

5、不拘小节

孔子著名的弟子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踰越界限,但是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儿是可以的。

到了东汉,《后汉书虞延传》说洛阳令虞延“性敦朴,不拘小节”,执法刚正不阿,名气很大。

《梦溪续笔谈》中记载,寇准拜相时的制词中有“能断大事,不拘小节”之语,所以这句成语又演变成了"能办大事,不拘小节"的俗语。

此成语现在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6、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杨时被推荐到其弟程颐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深得程颐的喜爱。一天,杨时同一起求学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让程颐深受感动。

此后,人们便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赞扬那些尊师重道的学子。

7、车水马龙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被立为汉明帝的皇后。明帝死后,刘煌即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光武帝有关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目的就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后用来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8、车载斗量

解释: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出处: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蜀国上下气愤不已,准备对东吴发动进攻。东吴一时束手无策,谋士赵咨提议:与曹魏联手,则可解除东吴之危。

然而,曹丕轻视东吴,见到赵咨后,挑衅地问:“我想征伐东吴,可以吗?”赵咨不卑不亢回道:“大国虽然有征伐的雄兵,可小国也自有防御的良策!”曹丕又进一步笑问东吴怕不怕魏国,赵咨慨然反击:“东吴有百万雄兵,又有长江和汉水作为屏障,有什么可怕的?”

曹丕深为赵咨的胆识所震惊,佩服地问:“像大夫你这样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答道:“聪明而且才能突出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难以数清!”

此番出使,赵咨让魏国朝廷上下肃然起敬。曹丕于是下诏,封孙权为吴王,答应协助东吴对付蜀汉。

9、豺狼当道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一个名叫梁冀的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梁冀倚仗显赫的家世,年纪轻轻就获任河南尹的要职。父亲梁商死去不久,他更是被提拔接替父职,当上了总揽朝政的大将军,权倾朝野。

东汉顺帝决定派遣8名大臣巡视天下,惩罚奸佞。这8名使臣以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

这一天,他出了都城,行至几里外的洛阳都亭,突然下车不走了,并叫人将车拆毁,把车轮埋入地下。随从不解地询问原因,他愤慨地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随即,他调转方向返回都城,书奏朝廷,痛批梁冀15项大罪。一时间,京师震悚。

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后人用此词比喻坏人当权。

10、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源自王珣的一个梦。

王珣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果然没多久,他的主子--晋朝的.孝武帝就驾崩了。在给皇帝办理丧事时,所有的讣告、哀册(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谥议等玩意儿,都是王珣起草的。“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大笔如椽,现用以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也指有名的作家。

11、定鼎中原

九鼎,相传乃夏禹所铸,由3件圆鼎、6件方鼎组成。鼎身上刻有九州山川名胜,象征全国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由于意味特殊,自其问世以来,便成了代表王权的神器,君王争夺的对象。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之后,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像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几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就这样,象征着皇权的九鼎被安放于洛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游览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12、多多益善

越多越好的意思。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刘邦问:“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再被简化为“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的意思。

13、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许多大臣都为汉室江山担忧。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对经书极有研究,决心为国除掉窦太后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14、狗尾续貂

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司马衷,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貂尾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百姓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成语“狗尾续貂”现在常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容乱授官爵,无能之辈也可列入尊位;另一个是比喻文章或是办事情拙劣,实在有愧于接续在高明者之后。

15、国色天香

古人常以“国色”比喻绝世美人,后因牡丹花极艳,因此也称牡丹为“国色”。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即指洛阳牡丹花开时的盛况。

唐太和年间,文宗在内殿赏花,问侍臣程修己道:“现在洛阳赞美牡丹的诗,谁的最好?”程修己答:“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为最好”。唐文宗听后叹赏不已,“国色”之外,又加“天香”。后遂以“国色天香”比喻牡丹。亦用于形容绝色女子。

16、管鲍分金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在洛阳经商。他们采购了大批海盐和齐国特产。然初到洛邑,货物的销路很不好,因为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食用晋国的池盐。管仲让鲍叔牙以齐国使者的名义向周王进贡海盐,周王大喜,便将盐分赐大臣品尝。很快,这种海盐优良的品质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大家争相购买,两人运来的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获利甚丰。

该回家了,两人途经城外的一条深沟时,决定分配赚取的金钱。管仲认为鲍叔牙出的本钱多,应该多分,可鲍叔牙知道管仲家穷,同时认为这次贸易中管仲的功劳大,执意要给管仲多分两成。两人你推我让,最后还是按照鲍叔牙的主意进行了分配。

此成语现用来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17、黑白混淆

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善恶,制造混乱。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解饥。”

中国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名叫杨震。“黑白混淆”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的一篇奏疏。

时汉安帝当政,昏庸无度,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及樊丰、周广等高官,在京都洛阳四处搜刮,圈占地皮,大建豪宅、园林。杨震对此十分痛恨,屡屡向皇帝上疏,揭露这些人的罪恶,直言:“现在,许多无能之辈,甚至是胡作非为的人都能通过xx而得到高官显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浊不分,天下舆论哗然,都说上流地位是用金钱买来的,使朝廷落下无数讥讽谩骂!”

然而汉安帝对此置若罔闻,还罢了他的官。公元124年,杨震在洛阳城西的几阳亭饮毒酒而亡。

18、好逸恶劳

解释: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东汉名医郭玉擅长针灸,但有一个现象让人奇怪,他给穷人治病时,都是手到病除,而给达官贵人治病时,却是时好时坏,疗效不甚理想。

汉和帝问他原因,郭玉如实答来:

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医生怀着惶恐惧悚的心理给他们看病,治疗起来顾虑重重,就会产生四大难处。

其一,他们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医生,一意孤行而不遵医嘱;

其二,饮食起居没有规律,不懂得调理身体;

其三,身体羸弱,经不起长时间的治疗;

其四,四体不勤,好逸恶劳,从来不锻炼身体,气血瘀滞,经脉不通。

如果医生怀着畏慑恐惧的心理,小心谨慎有余,充分施治不足,怎么能治好这些富人的病呢?

19、鹤立鸡群

三国时代,魏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嵇康。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个儿子叫嵇绍,字延祖,长大后,与他父亲一样,才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第一次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王戎听了说:"喔,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更胜过他哩!"

后人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20、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曹魏有个大臣名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被召入京都洛阳担任要职。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深得魏帝信任和百姓敬重。有一年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无法选拔出才干卓异的人,但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一个人有无名气,往往也能反映出他在修养、德行方面的情况,因此对有名气的人也不要嫌弃他们。要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品行良好的人,必须进行考核,以辨真伪虚实。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这一意见,下令推行考课法。随后,卢毓制定考核办法,先看一个人的性行,而后再考查他的才学,为朝廷选拔出了众多人才。

现在此词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21、洛鲤伊鲂

解释: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比喻极难得的美味佳肴。

出处:《洛阳伽蓝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洛河鲤鱼,享有“龙鱼”的美誉,自古就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鲂鱼又名鳊鱼,产于伊河,故有“伊鲂”之说,汉唐时期常以此鱼招待贵宾。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九老会”的诗人们,在饮酒赋诗时,常食鲂鱼。遥想当年白居易和朋友们香山聚会,一边吃鲂大快朵颐,一边赋诗放浪形骸,真是羡煞人也。

可惜,因为环境的问题,现在这两种鱼已经绝迹了,驰名千载的美味尝不到了

22、鸡口牛后

此成语仍与苏秦有关。苏秦主张“合纵”,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主张“连横”,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会为你感到耻辱的。

韩王听后,说:“我死也不会向秦国屈服!”苏秦就这样一个一个说服了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

此成语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23、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2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却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25、王祥卧冰

很早很早以前,在洛阳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小河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叫王祥的男孩。

平时,尽管王祥对继母象对生母那样孝敬,可是他的继母开始时还可以,当她生了个男孩以后,渐渐地就把王祥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继母整天把重活指派给王祥干,王祥尽管非常卖力,但是,十成有一成做不好,她不是打便是骂,并且还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长了,父亲对王祥也讨厌起来。

尽管这样,王祥对父母还是和以前一样孝敬。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得了病,她为了整治王祥,故意对王祥的父亲说,想吃村边河里的鲤鱼。王祥听见后便于第二天顶着寒风来到小河边。十冬腊月天气,小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莫说用脚踩,就是用石头也砸不开。怎么逮鱼呢?王祥穿单薄的衣服,坐在冰上哭起来。

他哭了一阵,突然发现自己屁股下的冰稍微化了一点,王祥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不一会儿便被冻麻木了。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天空中轰隆隆一声巨响,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卧在王祥卧冰的河边。那火龙吐出的火把岸边的土都烧红了,河里的冰也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过来,于是他便提着两条鲤鱼回家了。

继母吃了王祥提来的鲤鱼,却不见病情好转,又连着让王祥卧冰二次,病情更加重了。有一天晚上,王祥的继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小孩从她身上钻出来,对她说:“你儿子为你卧冰求鱼,你却本性不改,百般虐待他,如果继续下去,叫你性命难保,你如果能改恶从善,吃几只黄雀肉,病可自解。”说完那小孩就不见了,继母也被吓醒了。想想她平时对王祥百般虐待的情况,心里又悔恨,又难过。她又看见王祥穿著单薄的衣服,躺在木板上发抖,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忙拉起被子,给王祥盖上。

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打那以后,继母辛勤操持家务,又让王祥去读书。王祥非常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当了大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祥孝敬继母的品德,把他卧冰求鱼的那条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26、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27、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28、后顾之忧

成语释义:来自后方的或是将来的忧患。

成语出处:《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名臣和出色的政治家叫李冲,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他出身名门,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养长大,少年时候,就立下报国大志,饱读经世致用之学,好交游,有气量。

史书记载,李冲起初很受冯太后的青睐,年纪轻轻即被选拔为官。孝文帝初年,他的职位越来越高,直接参与朝政,宫廷中的重要文案都由其掌管。随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建议和协助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 “太和改制”,推行的“三长制”、“新租调制”和“均田制”构成了北魏政治、经济的三大支柱,使北魏国力大增。孝文帝亲政后,对李冲也非常器重。李冲处处“竭忠奉上,知无不尽”,直接参与了孝文帝的重大改革,在整顿吏制、精简官僚机构、选任百官、变易服饰等方面多有建树。特别他辅佐孝文帝拟定的《魏律》,内容完整,体例合理,废除了车裂、腰斩等残酷刑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因为功劳巨大,李冲先后被升为中书令等要职,赐爵顺阳侯、陇西公,极受恩宠,连孝文帝都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中书”。

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孝文帝决定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迁到洛阳,让李冲负责新都的营建。李冲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在较短的时间,就指挥建起了一座恢宏壮丽的新洛阳城。随后,孝文帝更是任他为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职,封咸阳王。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孝文帝率军征伐南齐,肩负重任的李冲随同前往,辛苦备至,途中又受到自己错荐的李彪的恶行刺激,恼怒悔恨之下,突发重病。由于医治无效,仅过了十多天,这位为巩固北魏政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名臣便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孝文帝悲痛万分,哭着对大大臣们说:“李冲仁明忠雅,身负重任,因为有他主持朝政,我外出征战时身后从来没有担忧的事情。如今他不在了,我以后该依靠何人哪!”由此,便产生了“后顾之忧”这个成语。

29、敝帚自珍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成语释义:亦作弊帚千金,即把自家破旧的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珍宝。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30、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就是说,东汉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有一次,他从南方打了胜仗回来,朋友们纷纷前去迎接、祝贺。以有计谋著称的孟冀也向他表示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现在匈奴、乌桓正在侵扰北边,我正想主动请命前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战死沙场,以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怎么能躺床上安然死在妻子儿女的身边中呢?”

31、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经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膺。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当时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32、羊车选妃

晋武帝司马炎多内宠,平定孙吴之后,又将孙皓的数千宫女掳入宫中,自此宫中美女差不多达到万人。这些宫女个个如花似玉,看得晋武帝眼花缭乱,以致不知道究竟在谁的住处过夜为好。于是他也想风流一番,乘上羊车,任凭东西,恣其行止,羊车停在哪个宫女的住处,他便在哪儿留宿。胡贵嫔便让人摘来鲜嫩的竹叶插在门上,又在门前的路上洒上盐水,用以吸引拉车的群羊。无独有偶,《南史》卷11《后妃传·文元袁皇后传》也记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潘淑妃因为长得很美被选入宫中,开始并未受到皇帝宠信,当时皇帝喜欢乘车赴后宫留宿,她便浓妆艳抹,并密令侍女用咸水洒地,每次皇帝经过门前,驾车的群羊就舐地不去,于是皇帝便说:“羊尚且为你徘徊不进,何况人呢?”

33、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个成语,原文是:“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东晋时代,有个高僧名叫支道林,善谈玄理。《庄子﹒逍遥游》当时很多人在研究,内容深奥难懂,人们对《庄子﹒逍遥游》的内容理解不一,有一天,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中和冯太常(冯怀)谈天,当谈到《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支道林解释《逍遥游》特创新意,立论与西晋时代注释《庄子﹒逍遥游》的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向五家都不同。

后来,人们把上面所引录的那句原文简化成“标新立异”这个成语。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毕业后的计划英语作文 甘肃语文高考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6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三年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文 团圆饭作文200字 读书笔记作文400字 我的自画像作文600字 英语中考作文范文1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作文 妈妈谢谢你作文400字 读书的意义作文600字 克服困难的作文800字 温暖的记忆作文500字 关于写景的作文500字 关于自信的作文600字 幸福在那一刻绽放作文 大年初一作文400字 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作文 小学生作文50字大全 珍藏的记忆 作文600字 话中秋作文500字 小学作文250字左右 读书的乐趣作文600字 五年级下册作文有哪些 人生的价值作文800字 大作文本图片 关于感恩的作文400字 未来的什么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