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杜甫的悲悯心肠名人故事

2023-10-31 04:03:13
相关推荐

杜甫的悲悯心肠名人故事

杜甫的悲悯心肠

余养健

杜甫是唐朝的三个大儒之一,其他两个是韩愈和颜真卿。韩愈任过监察御史,颜真卿是个将领。他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却共同实践着儒家的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又是一种什么思想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悲天悯人的思想。孔子说:&ldqu;仁者人也,仁者爱人。&rdqu; 他在任鲁国司寇的时候,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听管理员汇报此事,先问伤人没有,接着就问伤马没有,爱人及物,不假思索,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和敬畏。孟子也说&ldqu;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dqu;,孟子的一生都在实践悲天悯人的思想,他每到一个国家,就劝国君要实行仁道,要减免赋税,要让百姓有安居之所。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就是悲天悯人的思想。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位忠直之臣,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他的最著名的一次活动就是谏迎佛骨。那年的唐宪宗听说凤翔的法门寺中有一节释迦牟尼佛留下的指骨,就派人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沿途修路盖庙,人山人海,乌烟瘴气,劳民伤财,许多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这时,韩愈站了出来,写了一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告诉皇上要以民为重,不要被一节来历不明的指骨搞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为了百姓而不顾扫皇帝的兴,其勇气令人敬佩。

颜真卿虽然是大书法家,是颜体字的创造者,但拥有重兵,&ldqu;安史之乱&rdqu;时他在山东领兵抵抗,后来又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的叛乱割据,竟被军阀李希烈杀害,他是忠臣烈士,他用另一种方式实践着儒家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悲天悯人。

只有杜甫,无职无权,他当过的最像样的官,就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官职名称很长,但其实就是一名管理军械仓库的仓管员,整天手上拎着一串钥匙,叮叮当当的,地位卑微得很。后来虽然当过唐肃宗的谏官,但没几天就因为替宰相房琯讲了几句话就差点把命给弄丢了。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他只能把悲悯的目光投向遍野疮痍的大地,投向饱受饥寒的人民,然后把他的仁爱之心、悲悯之情凝聚在诗行中,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他登岳阳楼,便写&ldqu;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rdqu;(《登岳阳楼》)别人登上岳阳楼都欢天喜地,为洞庭美景所陶醉,就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也是有悲有喜。而杜甫却不是这样,他登上岳阳楼就大哭一场。为什么哭呢?因为洞庭湖水是如此浩瀚无边,天地宇宙必定更是广袤无垠,而我杜甫却四处漂泊,无处安身,再加上孤身老病,亲朋无音,怎不悲从中来?尤其是想起国破山河碎,边关战事急,诗人更是忧心忡忡,不觉悲从中来。千年之后,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岳阳楼上号陶大哭。

他登上白帝城,便写&ldqu;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rdqu;(《白帝》)李白也写白帝,但他看到的是彩云,因此写道:&ldqu;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rdqu;刘禹锡也写白帝城,他看到的不仅是彩云,还有锦浪,因此写道:&ldqu;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rdqu;唯有杜甫,登上白帝城,看到的不是彩云,也不是锦浪,而是遍地疮痍,满目凋敝,是十室九空的荒村,是饿殍遍野的荒原。于是,又悲从中来,痛哭一场。

他写&ldqu;三吏&rdqu;,便叹老妇从军,哀&ldqu;中男&rdqu;守城,嘱边将谨慎。走到哪里,便把忧心带到哪里;看到什么,便把泪眼注视着什么。

他写&ldqu;三别&rdqu;,便怨&ldqu;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rdqu;,悲&ldqu;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rdqu;,问&ldqu;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rdqu;。新婚的夫妇令他伤感,垂暮的老人使他揪心,无家可归的人让他忧虑。

春天他写《春望》,&ldqu;国碎山河在,城春草木深&rdqu;,让生机勃勃的草木也披上一层悲凉的色彩。

秋天他写《秋兴》,&ldqu;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rdqu;,使鲜红艳丽的枫林也蒙上一种萧杀的气氛。

看到雪,他写&ldqu;愁吟独老翁&rdqu;。天地之间,雪舞风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ldqu;独钓寒江雪&rdqu;,何杜甫如此自伤,孤老野叟却要悲吟雪中?

看到花,他写&ldqu;感时花溅泪&rdqu;。花本无情,何来泪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尚且&ldqu;只恐夜深花睡去&rdqu;,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华发竟还老泪纵横?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脸?唐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朝代,怎么让一位姓杜的人整天忧心忡忡、愁肠百转?

当然杜甫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写过一首诗,叫《百忧集行》,期间有这样的句子:&ldqu;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rdqu; 你看,杜甫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小孩那样天真活泼,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在院子里奔来跳去。庭前梨树、枣树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厌其烦地爬上爬下,有时就直接坐在树枝上,蹦着双脚,啃着果实。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形象,活泼得让人无法不怜爱。如果此时你正好站在树下,对着树上大喊一声:&ldqu;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树上偷吃果子了?&rdqu;,那杜甫肯定会对你扮个鬼脸,然后扔给你一个李子或枣子,让你也尝尝鲜。如果这时有一个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树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对你说:&ldqu;这是杜甫。&rdqu;你肯定不相信,你会说:&ldqu;不对,那不是杜甫,那是孙悟空。&rdqu;

可是杜甫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泼的,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脸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门,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他的祖父杜审言先后任过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还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学渊源,而且聪明早慧。七岁就会作诗,十四、五岁时便&ldqu;出游翰墨场&rdqu;(《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因为从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学,书画音乐、骑马试剑便无不通晓。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因此胸怀大志。武崇远祖杜预,文慕祖父审言,年才十九,便有&ldqu;四方之志&rdqu;,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物,觉着自己学问更高,眼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轻狂?

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遍历祖国名山大川。虽然这期间他落过第,结过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历生活,何况在他33岁时,忽然在洛阳遇见李白,后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李白,这位青莲居士,这位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除了与李白在一起樽酒论文,同榻论诗而外,还同到梁(开封)、宋(河南商丘)去寻采瑶草,还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清虚洞,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可是他们想参拜的有道之士华盖君并未成仙,却像凡人一样死了。李白于是对杜甫说:&ldqu;完了完了,连华盖君都成不了仙,我们肯定也成不了,还是回去吧。&rdqu;于是他们才不得不走回头路。他们虽然求仙未成,但他们的.才华意气依旧飞扬,依旧上下古今不可一世。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际遇,为什么就不能天真活泼呢?可以说杜甫35岁以前,都还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

可35岁以后为什么忽然就变得忧郁起来呢?情况大概是这样的:35左右,杜甫到长安求取官职,因为35岁的人毕竟不是小孩了,不能整天到处逛荡。那时杜甫还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所谓&ldqu;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rdqu;就是他当年的内心写照,凭借自己的才干,他试图&ldqu;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rdqu;以实现自己的宏愿。可是,事与愿违,当时朝廷权柄由奸相李林甫等人把持,有识之志根本难以入仕。而大概是在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因此突然变得很艰难起来。而在这之前不久,他最敬爱的姑母也去逝了(杜甫幼年失母,主要是姑母带大的),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而此时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他又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玄宗极赏识他的文才,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不久长安即被攻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几近处死。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公元759年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在他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暂且安身。那处草堂,虽然今日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占地24公顷,富丽堂皇,宏伟壮阔。但当年那处草堂,却实实在在只是一座草屋,还时常被大风卷走屋上的茅草。读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应该不会忘记杜甫&ldqu;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rdqu;的处境。但就是这样一座草屋,杜甫也不能长住下去,因为不久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只好举家离开成都。后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杜甫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四处飘泊,寄身于一艘破船上,来往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770年冬,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至此,我们大致弄清了杜甫的生平,也大致可以推测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由&ldqu;安史之乱&rdqu;始。

但是,在唐朝,亲历&ldqu;安史之乱&rdqu;的不只杜甫一人。李白也经历过,但他照样&ldqu;花间一壶酒&rdqu;,照样&ldqu;举杯邀明月&rdqu;;还有皇帝老儿,还有众多的王公大臣,还有近两千万的黎民百姓也都经历过。为什么就只有杜甫特别忧虑深重,特别愁怨满腔呢?

这得从杜甫的思想说起。

大家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表面上好像纷争不断,庄子甚至常常编故事来讥讽孔子,但这两派的思想核心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重视,只不过道家比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但是后来儒家思想还是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因为根据当时的地域特征,再为了顺应历史的发展,群体的利益肯定要大于个体的利益。比如抵御外族的侵略,对付黄河的泛滥,发展农业生产等等,靠得都是群体的力量,个人肯定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重视群体利益的儒家思想就占了上风。

杜甫就特别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前面说过,杜甫出生名门,有良好的家教氛围,儒家思想深深地扎进杜甫幼小的心灵,使得杜甫小小年纪便有了悲悯之心。只不过杜甫的青少年时期生活无所忧虑,国家又强盛太平,所以悲悯之情没有突显而已。后来&ldqu;安史之乱&rdqu;爆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杜甫的悲悯之心一下就被激活了。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ldqu;圣于诗者&rdqu;,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ldqu;集大成&rdqu;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ldqu;诗圣&rdqu;,这就突出了其道德含义突出了他的思想内涵,这就等于在告诉人们,杜甫不但会写诗,他还具有圣洁的心,悲悯的情。

【杜甫的悲悯心肠名人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丽的雪景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 开学第一课作文600字 老师谢谢你作文500字 送给母亲节的礼物作文 关于成长的作文700字 教师节感恩老师的作文 积极向上的作文600字 我的空闲时间英语作文 漓江一日游作文 六一节的作文400字 感谢老师的作文300字 亲情类作文300字 有关包粽子的作文 什么从未缺席作文 友情还会继续作文 小学生记事作文大全 做了一回最好的我作文 今天高考的作文题目 有趣的童年作文300字 状物作文600字初中 描写学校景色的作文 游铁山寺作文 快乐的六一的作文400字 成功让我自豪作文 六年级作文字数要求 关于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400字 回忆往事作文400字 各美其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