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温州永嘉黄氏:浙江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故事

2024-02-14 13:22:11
相关推荐

浙江温州永嘉黄氏,是中国浙江温州永嘉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黄氏家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当地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黄氏家族以其勤劳、智慧和团结著称,代代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为当地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黄氏家族也在文化、慈善事业等方面积极推动当地社会进步,成为温州永嘉地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们的家族历史故事和家训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家族简介

永嘉黄氏族系,是以明初少保户部尚书黄淮为代表人物的宗族,该族系包括城区幞河、茶山南柳、永嘉霞渡潭以及乐清沙川等地,与黄淮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世系源流

第1世潜夫公,(794-887)始迁祖,讳中,字大本,在41岁(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为江浙东路教授而

遂居永嘉育材坊为家开始。

第2世

第3世

第4世续公,(922-1012)字绍祖,号朴庵于晚年开始写作谱传,并有说明:“我先世尚书文强公至教授潜夫

公凡十七世上下阅六百余年谱阙莫知所考,我恐后世汗漫支系泯昧不知其本宗,于是谱而载之自曾大父始

迁温于眉始以纪其生卒行实……”。谱传记载生年卒月、配偶、著述、官爵、墓葬等相当详细。

第5世

第6世

第7世

第8世

第9世

10世季章公,(1107-1183)讳衮,字朝絅,登宋绍兴壬子(1132)张九成榜进士。在松阳、玉山任知

县,后通判临安。

11世

12世

13世

14世应发公,(1283-1325)任元处州松阳教谕。妻刘氏文淑(1290-1368)。

15世

16世思恭公,(1339-1431年)讳性,号静庵居士。元末方国珍据温郡,曾携家避难德政乡信岙过“隐居”

生活。洪武改元(1368年)返城居住幞河。永乐十年(1412)二月思恭受诰封为奉政大夫右春坊

大学士后,动身到南京谢恩。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六诰封八十七岁的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

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思恭晚年居住在寿徵庵。思恭享寿九十三岁,于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初五

逝世。敕葬于南柳。

17世淮公,(1367-1449)思恭子。名宗豫,号介庵。登洪武丁丑(1397年)陈安(安旁加耳朵)榜二

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开始为官生涯。后历八任终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宣德二年

(1427)秋引疾退致仕。黄淮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初三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敕葬南柳

村“黄府山”。谥文简,赠太保。他个人著述除《介庵集》、《省愆集》传留至今外,另有《自省录》但

多方寻找尚未发现。

18世棐公,淮长子,天房,留守在温育五子人口渐繁,居“黄府巷”之外,另有析居永嘉四十一都霞渡潭的。

采公,淮次子,地房,于1432年冬随父入京奉旨获准入翰林学书,后升中书舍人历官至太常少卿,仅有子

璨,璨无男,后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

槃公,淮三子,人房,无男乏嗣。

19世晟

璨公,采子,无子,以从兄晟第三子铤为后

珪公,棐第四子

20世裱公

爵公,珪长子(黄淮的曾孙),生正统丁已(1437)九月初一,卒弘治丙辰(1496)九月十四,并且任

福建建宁主簿。浙江乐清沙川(俗称沙岙桥头)黄氏始迁祖。

21世天佑公

22世善清公

23世世豪公

24世传元公

25世维千公

26世选星公

27世公瑜公

28世士元公

29世崇生公

30世国清公

31世昌职公

32世瑞茂公,生四子

33世观鳌公,瑞茂四子

34世群公

考证资料

永嘉黄氏族系源流概论

原文发表在《温州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4期第42页

作者:黄永陵

永嘉黄氏族系,是以明初少保户部尚书黄淮为代表人物的宗族,该族系包括城区幞河、茶山南柳、永嘉霞渡潭以及乐清沙川等地,与黄淮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南柳黄氏宗谱》(简称南谱)中详细记载了始迁祖潜夫,讳中[1]字大本(794-887),在41岁(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为江浙东路教授而遂居永嘉育材坊[2]为家开始,迄今有1168年历史,是温州比较古老的家族。由第四世黄续字绍祖号朴庵(922-1012)于晚年(北宋“景德”、“大中符祥”时)开始写作谱传,并有说明:“我先世尚书文强[3]公至教授潜夫公凡十七世上下阅六百余年谱阙莫知所考,我恐后世汗漫支系泯昧不知其本宗,于是谱而载之自曾大父始迁温于眉始以纪其生卒行实……”。谱传记载生年卒月、配偶、著述、官爵、墓葬等相当详细。

十世黄季章讳衮字朝絅(1107~1183年)登宋绍兴壬子(1132)张九成榜进士。在松阳、玉山任知县,后通判临安。该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媾和,秦桧专揽朝政之时。《南谱》有宋告三道,有赵鼎、秦桧、吴表臣等人官衔、名讳(绍兴八年五月)。因黄衮不附和佞臣,只是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营田事。衮终仕御史检法。《南谱》上记载明初解缙、胡广、杨士奇等士大夫诸多文章。永乐三年(1405)解缙:“……永嘉黄公衮用荐升擢后秦桧独用事而公栖迟于外,公之贤可知也”;杨士奇于永乐十年四月题:“……(衮)终其身不过检法官,检法在御史台与主簿皆从七品耳……其贤可知矣”的评论。

十四世黄应发(1283-1325)任元处州松阳教谕。《南谱》艺文卷(共170页)以近一半篇幅记述了其妻刘氏[4]文淑(1290-1368年)的事迹。撰文者不仅有国史编修官苏伯衡、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等京官士大夫;有温州府、永嘉县的官员;亦有世交、姻眷等。刘氏的作为并且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幞河黄氏仅延一线的两代人;继承宏扬传统观念的故事感人至深,以致四十多位文人墨客撰文褒扬她的事迹,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明、清历代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四库全书》都能读到黄母刘氏的相关文章。这现象在他姓谱牒所罕见。

十六世黄思恭讳性号静庵居士(1339~1431年)。元末方国珍据温郡,曾携家避难德政乡信岙过“隐居”生活。王英撰静庵先生传:“……奉亲遁山谷间躬自耕凿以供……”。洪武改元(1368年)返城居住幞河[5]。永乐十年(1412)二月思恭受诰封为奉政大夫右春坊大学士后,动身到南京谢恩,因而相识了王绂、胡广、杨士奇等与黄淮同事的官僚士大夫。继后有王绂撰“著存堂”[6];杨士奇撰“静庵记”、“寿徵庵记”[7]等文章的传世。尤其是南柳的寿徵庵,始建于永乐九年,杨士奇于宣德二年(1427)七月撰“寿徵庵记”,其中堂名“寿徵之庵”。东侧名淡云巢[8];西侧有揽秀轩。宣德末年王直在“瑞莲诗序”[9];柯暹的“书瑞莲卷”卷首均有详细阐述。我曾结合上述文章访问南柳的黄姓老人,悉“寿徵庵”遗址在现南柳村北与舜岙村南之间,“寿徵庵”遗址南有一方水池。即“庵前有池可种莲”与王直的叙述吻合。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六诰封八十七岁的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事。思恭晚年居住在寿徵庵(黄淮1427年秋致仕回乡也住此养病)这些情况在《南谱》、《霞渡潭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霞谱)中均有记载。思恭享寿九十三岁,于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初五逝世。敕葬于南柳,有二神道碑文,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所撰写,南、霞两谱所记与《四库全书》中的《东里文集》、《文敏集》所载一致。

十七世黄淮名宗豫号介庵(1367~1449)。登洪武丁丑(1397年)陈(安旁加耳朵)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开始为官生涯。后历八任终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其中间1414年9月~1424年8月被系诏狱十年)。宣德二年(1427)秋引疾[10]退致仕,《霞谱》记载“求致仕奏词”与《明实录》第六十三册中所载相合。黄淮回到永嘉后,地方官员曾倡议改幞河(原孝廉坊)称荣禄坊。黄淮婉言谢绝了。事实上赐归堂内多为子、孙辈们居住。黄淮在返乡初四年中,大多时间在南柳寿徵庵养病,即《介庵集》中:“余亦养疾还家屏处先茔之山庵……”。他和父亲朝夕相处甚欢。1431年冬黄性逝世后,宣宗闻讣敕谕按一品礼仪赐葬。1432年冬黄淮赴北京谢恩,并被宣宗赐留过年观(癸丑)上元灯节。1433年三月以致仕官担任会试的主考官(王直为副主考)亦历史上鲜见事。四月二十六日赐游西苑,六月十一日於太液池设饯宴,亲题“赐归”二字(即温州黄府巷“赐归堂”之由来)并制“太液池送黄淮辞政”长诗(计212字)及有“赐大学士黄淮”端砚(现藏湖南湘阴博物馆)等等。宣德九年(1434)春,黄淮再次入觐,到九月重阳节后才返温。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九岁的朱祁镇于正月初十即位。消息传来温州,黄淮第三次入京朝贺,逗留北京月余于农历五月初四(即黄淮生日)启身返温。该些情事均详见《霞谱》王直撰的“神道碑记”;陈敬宗的“文简黄公墓志铭”的记述。黄淮于永乐初奉命参与编撰“古今烈女传”及“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初名);继与杨士奇合编《历代名臣奏议》350卷(到永乐十四年完毕时黄淮已系在狱中);永乐九年奉命重修洪武实录任总裁官;洪熙元年修永乐实录、宣德即位修仁宗实录均被任命为总裁官(书未完成即致仕)这些都有很明确记载。退休在家乡时黄淮为永嘉县学、县治、温郡庙学及平阳、台州、黄岩庙学等作记(见《介庵集》),也为许多人写过墓志铭、谱序等。今已发现《介庵集》、《省愆集》未收的佚文数十篇,将会整理编入黄淮文集中(详细请见2006年4月出版拙编《黄淮文集》469~483页《黄淮年谱》)。而将幞河改为黄府巷是从正统年间才开始的情事,称为“黄府巷”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时间。黄淮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初三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敕葬南柳村“黄府山”。谥文简,赠太保。他个人著述除《介庵集》、《省愆集》传留至今外,另有《自省录》但多方寻找尚未发现。

自从十八世长天房棐留守在温育五子人口渐繁,居“黄府巷”之外,另有析居永嘉四十一都霞渡潭的;留守南柳村的。次地房采于1432年冬随父入京奉旨获准入翰林学书,后升中书舍人历官至太常少卿,仅有子璨,璨无男,后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而现在从不同黄氏族谱中发现与黄采相关的十多种不同后裔名讳、多兄弟记载的现象。其后裔的记载属“不稳定”状态,有争议的因素最大。三人房槃无男乏嗣。

十九世天房日派居住茶山南柳延续至今已越三十七世行在宫字;天房星派原居黄府巷,衍至二十八世时搬住温州麻行僧街、沦河巷两处,现续修在南柳宗谱中。随着黄府巷黄氏的析居他处,原文简祠、奎文亭、赐归堂等的逐渐废圯[11],幞河的“黄府巷”徒留其名让后人“追思”而已。天房霞派黄班字蕴习改讳学闺号乐庵。于成化二十年(1484)定居霞渡潭已有518年历史,《霞谱》、霞川宗祠即源于此。衍至今已越四十一世行奎字。二十世后裔散居各地,并各自立宗祠于居住地,各自续修谱牒。

再漫谈我市周边与幞河黄氏族系有关联的黄姓情况:

1、永嘉上塘浦口黄氏:其宗谱有黄淮于宣德年间一篇序,题目为:“送族弟同明同乐归浦口序”。该序是黄淮任癸丑科会试主考、宣德皇帝于太液池赐宴、赐御制诗返温(1433年6月)后,原中塘黄氏族人与陈姓发生纠纷。同明、同乐两人寻访郡城黄淮,经留宿“黄府巷”一周,黄淮以手抄御制诗及诗赞为一卷相赠所作序文。并且落款自称族兄,自然两家族关系“亲近”,继而中塘黄氏三兄弟迁居浦口居住至今已衍为一大宗族,排行字内纪作十九世永字。但外纪世系图上将十七世淮,记作十九世加“同”字为“同淮”就颇为费解。

2、永嘉横岑里(俗称沙岗镬炉)黄氏:是楠溪江流域黄姓聚居村落之一。外纪来自福建清流县;支图注明与处州青田县西门内黄氏有关;内纪排行已衍至光字辈。该族系保存有咸丰七年(1857)、光绪甲申(1884)、民国乙卯(1915)年谱牒若干册(福建邵武峭山第十二子福公派)。而同一谱箱中藏有蓉溪(俗称溪南溪)黄氏宗谱三册。从蓉溪乾隆三十三年(1758)残本看到宗谱支图第一世鼻祖讳廷坚号山谷,世居江西南昌,其次子有武字展略号正峰来温的永嘉场开黄氏之始;另一册光绪十年(1884)支图上从庭中始迁开始~十九世黄璨的排行字、世系与《霞谱》是相同的。但是与横岑里宗谱中排行等都不一样。而且璨生保绳、保继的记载,与《霞谱》、《南谱》、姜准《歧海琐谈》、黄群(溯初)在《介庵集》后跋中所载更是不同[12]。据悉《蓉谱》原修在《霞谱》中,因蓉溪黄氏人丁不旺以致于清潮光绪间就近并入横岑里黄氏宗谱中续修。这在蓉溪黄氏(1884)序中,周震都、徐孟光两位有特地说明,可以参考。而且将旧谱也交由横岑里宗祠一同保藏。

3、霞渡潭田东派析居郡城七珍堂族系:《霞谱》岭上保一长子(松房)寄元后裔第廿九世玄财(字显恒)析居田东,自成一派之记载。经过近几年深入探讨,实为福建建宁黄氏於清乾隆年间徙迁永嘉田东生息。是于光绪九年癸未,就近合并修入其宗谱,实与霞渡潭宗族是两码事。七珍堂始祖黄绥之(1883~1959)讳嘉祉字盛福又字兆禧于1916年季春迁居永嘉郡城大南门外,以商(店号黄聚昌)起家,育子七(故号七珍堂)女一。该族系永字辈分别析居落户加拿大、美国及台北共计八户,该支系现衍至茂字辈。丁亥仲秋正着手《田东黄氏宗谱》“清源明宗”修纂事。为“永嘉黄氏”后起之秀。

4、永强二都街边黄氏:其谱序中有嘉靖戊戍(1538)张孚敬撰:“宋天圣间黄元濩号卜音为永宁令,遂居温郡(考其先,南京扬州府人)…本(明)朝文简公(指黄淮)官少保,仍其裔侄孙也。”据康熙《永嘉县志》卷六·县职载:黄元濩为永宁令是公元1023~1031年间事。《南、霞谱》都不曾见载,且元濩比幞河始迁祖黄中居温晚了近三百年。然同源出南京则是可能的。

5、原瓯海临江镇仁地村黄氏:今年四月下旬续修新谱告竣。已衍至二十四世,排行品字。据主修黄绍泽说:“历来相传与温州黄府巷有关系”;又说:“与瑞安黄体芳家谱行第字相符,”均未得佐证。而浦口黄氏老人依据谱载七世祖坟在横山(即仁地)说:“仁地黄与浦口黄是同宗”,因仁地旧谱无存缺乏文字依据,故难以确认族系根源支流。

6、乐清沙川(俗称沙岙桥头)黄氏:始迁祖名爵,经对照、查阅《南谱》后证实是黄淮长子棐的第四子珪的长子爵(实黄淮的曾孙),其派系人丁兴旺,从爵为始祖开始已越二十二世,排行为正字。由于是康熙二十八年始修谱,始迁年代记载不清,而且将十九世黄珪脱漏而误为十八世黄采直系。我们从黄珪(生正统丁已(1437)九月初一,卒弘治丙辰(1496)九月十四,并且任福建建宁主簿)来推理,黄爵定居沙川是明成化~弘治年间之事。

7、瓯海娄桥古岸头黄氏:其宗谱以君琼为始祖,宗支有仙庄、浦北派,已衍至四十二世,行书字。世系图第十五世忠奇前有十四世应发,后有十六世性、十七世淮、十八世棐、采,该四世人名与《南、霞谱》相同,但十五世忠奇是《南、霞谱》上所没有的;而其他前、后各世代人名无一相合,因此作认定是黄淮同宗依据不足。但谱序中有黄淮撰:“天下朝觐奏序”(320字)、王直:“送少保黄公归永嘉诗序”(约600字)为他处所未见,个人疑为可能与黄淮庶兄黄济有关。待作进一步考证。

8、垟田黄宅:始祖为广东人,宋时名维显从黄岩迁居而来。1991年重修《垟田永济桥黄氏合并宗谱》已著录衍至三十二世,行传字。有支派在十一都三郎桥(原永济桥)、瑞安外硐、临海芙蓉及温郡城内。经查对,与永嘉黄氏族系明显是不同支派。

9、梧埏蟠凤黄氏:以君哲名永康为始迁祖,先祖籍南京江都府人,永嘉县令遂居温,后传十世自郡城析居蟠凤后岸。咸沾渎为其二房派中一支,1993年世系修录至二十一世,排行毓字。只有序中提到“至明代文简公官至少保”一句与黄淮有关,世系图上未见著录与《南、霞谱》相同的内容。

10、划龙桥黄氏:据族长高顺回忆少年时见到有宗谱十几册,“文革”时全部毁掉,现存最早为1956年木活字本谱,注明为第六世起重修。梧埏塘东岸黄氏为同宗,排行希字。与附近垟田、蟠凤的排行、世系均不同,明显是不同支派。

综上所述,永嘉黄氏族系南柳一派数百年来衍居在黄淮墓葬地,因此属正宗嫡系;霞渡潭族系自始祖中公至十九世班的排行字、文献中有与《南谱》相符,且两者前、后资料的互补性较强,证明与黄淮家族关系确切。沙川接续二十世之后亦能“顺理成章”。因此,《南、霞谱》以及拙编“永嘉黄氏家集(内、外编)稿”是研究永嘉黄氏族系的首选参考资料。从已掌握的附近黄氏谱牒资料来看,均有较大的不同,甚至与黄淮“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的情事亦在所不免。另瓯海北林垟黄山、藤桥厚垟、龙湾状元桥御史桥、亦有与黄淮家族有关的谱牒;瓯海沙滩头黄氏源自福建;温州著名酒户“黄顺泰”在寻找本支源头等等。新近(2007年8月)有天津武清区石各庄镇石北村黄尊柱来电话谈论:他们亦有有关黄淮的记载,丁亥秋分日(23/9)收到《坛村黄氏洪崖寺大事记》《黄氏家谱·卷一》等资料,则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待日后查证明确再续。

[1]《霞谱》作庭中。

[2]育材坊:据两府志所载,当为现府学巷西首,文化宫南面一带。

[3]文强:即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公元100年前后在世。

[4]刘氏:是宋宣和间州学教授刘士英之后裔。

[5]幞河:又名巾湖里,宋时名孝廉坊(《弘治温州府志》卷五)孝廉坊中汇为幞头河。 宋仰忻居,南有水状如幞头

故名。另光绪八年制《温州古城池坊巷图》在来福门内有幞头河(状如头巾的图形)。此原永嘉城内有两处名幞头

河的记载。

[6]著存堂:在原孝廉坊住宅东,十六世黄性为祭祖建。王绂、杨士奇、王直分别有诗文记述;黄淮扩建后(《万历温

州府志》卷四)称“少保黄文简公祠”,“著存堂”是其初名。

[7]寿徵庵:永乐辛卯(1411)七月十五黄性建成寿徵庵于寿藏之侧,即现茶山南柳村北。

[8]淡云巢:寿徵庵中东厢房,黄性起居室;西首有揽秀轩为黄性的书房。

[9]“瑞莲诗序”:为王直所撰,见《四库全书》1241/558

[10]引疾:黄淮患有肺结核病,《明史·黄淮传》末尾:“其见疏于宣宗也亦谓杨荣言:淮病瘵,能染人云。”

[11]嘉清三十九年(1560)邑令李思柱有重修“黄文简公祠”、“奎文亭”的记载(见《万历温州府志》卷四);

黄文简祠在幞头河祀明大学士黄淮,故宅改为祠,有奎文、御扎二亭今废惟奎文亭碑尚存(见《光绪永嘉县志》卷

三);近年温州市文博馆派员调查“黄府巷”故物,仅有石条阶而已。

[12]《霞、南谱》载:璨无子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歧海琐谈》卷二·四(璨)无子,以从兄晟第三子铤为后,

铤男三、长世泽、次世贤、三世美……。黄群在《介庵集》后跋中:文简生采,采生璨;璨生裱,裱生天佑;天佑

生善清,善清生世豪;世豪生传元,传元生维千;维千生选星,选星生公瑜;公瑜生士元,士元生崇;崇生国清,

国清生昌职;昌职生瑞茂,瑞茂生四子,……四子讳观鳌,余之生父也。

明初敕葬黄氏墓道石象生残块

作者:黄永陵

2003年7月2日,我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东面的南柳村,当地黄氏村民从“大河丼”的河坎底脚,掘出两尊石将军头像、身躯;有石马的底脚;缺了肢腿的石狮子;石老虎等神道石雕残块二十余块。这些残石源于明朝宣德七年、正统十四年敕葬的两座黄氏先祖墓道前整石雕像。

考《明实录·宣德》七十四册,八十八卷。1432年三月初十,悉“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致仕黄淮,父思恭卒[1]。思恭尝封以子官,行在礼部以闻,命如例祭葬。”;礼部遣勤秉礼分别于四月初三日、九月初六日两次谕祭黄思恭之灵[2]。由工部按一品礼敕建坟墓。并分别有杨士奇、杨荣所撰《封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公神道碑》碑记。

黄淮,字宗豫,号介庵(1367~1449),永嘉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五月初四日,出生在城区“兴贤坊”(宋时名“育材坊”即现在赴学巷)。洪武改元(1368)年,阖家迁居巾湖里(又名幞河;宋时名孝廉坊;即现在黄府巷)。1397年登丁丑科第二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永乐初入直内阁,1414年九月初一日在南京被解职,押赴北京后,入诏狱历十年之久。

1424年八月十六日出狱,官复原职。1425年正月初五日,朱高炽手谕“敕吏部黄淮升少保户部尚书,学士如故…俱支三俸,给授诰命…”。正月十六日,诰封父亲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武英殿大学士。1427年秋,致仕退居南柳“寿征庵”养疾,与八十九岁的父亲一起生活了四年。父亲于宣德六年辛亥(1431)十一月初五日在“寿征庵”逝世,享年九十三岁。1432年九月初六日入土安葬。

壬子冬(1432)十二月十八日,到北京面谢宣宗赐葬父亲之恩,为第一次入觐。直到1433年六月中旬才动身返温。1434、1435又两度入觐。除了三次入觐时间之外。黄淮在南柳“寿征庵”生活达十九年,于正统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在“寿征庵”逝世。而温州市区信河街“黄府巷”,虽因他而得名,但“赐归堂”多为子孙们所居住。

考陈敬宗撰《明故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黄公墓志铭》载:“讣闻赐谥文简。命礼部遣官,祭者九。工部遣官督有司造坟,赙葬如制。”;礼部主事林璧于144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450年正月初三日两次致祭黄淮之灵[2]。1450年十月初三日,“窆于邑之德政乡大罗山之原,从先兆也。”。黄淮卒后授赠为太保[3]。王直也为黄淮撰写了神道碑记。而二敕葬墓前,除了各有两墓道碑之外。墓道旁各有石将军、石马、石虎、石狮、石山羊、石绵羊等若干对。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除“四旧”的严峻形势下,由粗石工匠[4],向敕建已历535年的黄思恭墓和517年的黄淮墓二神道“石象生”们,“开刀问斩”。将他们“四分五裂”之后,当作粗石填在“大河丼”的河坎底脚中。致淹没至今有三十七年之久。而另有神道碑,驮碑“神龟”被凿开,用作修石桥、铺路石。当时剩有较为完整的两匹小石马,现在已经移到瓯海区文保“黄淮墓”下方。默默无语地印证着“黄氏二敕葬墓”的兴盛,和受毁坏的历史情事。

自从2000年九月,黄淮墓被列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继批准黄淮纪念馆工程的修建,从河坎脚打捞出这些“石象生”残石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一个偶然的巧合是,这些残石的“重见天日”之日,正值黄淮逝世五百五十四周年的忌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5)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14 13:47不想想太多[甘肃省网友]IP:762910606
    历史与文化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浙江一定不例外。
    顶4踩0
  2. 2024-02-14 13:42相约春天[陕西省网友]IP:1743197215
    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文化魅力,期待着能够亲身感受一下。
    顶0踩0
  3. 2024-02-14 13:37Let it be[重庆市网友]IP:1731823722
    浙江的传统文化一定很深厚,希望可以保护好传承下去。
    顶0踩0
  4. 2024-02-14 13:32难以置信[澳门网友]IP:762456495
    看了介绍,好想亲身去体验一下浙江的文化氛围。
    顶1踩0
  5. 2024-02-14 13:27SUNNY[安徽省网友]IP:1730510732
    这里一定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值得一探究竟。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需要这样的平台作文400字 以细节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六一游园活动作文300字 我生活在鼓励之中作文600字 以勇气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我想这样过六一作文400字 2016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文600 生活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高考作文结构模式套用 手机的利与弊英语作文带翻译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作文400字 青春恰自来作文800字 重读长辈这本书作文800字 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作文 我和龙的故事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500字六年级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文600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作文题目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作文600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450字左右 谁谁谁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不一样的六一作文400字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作文300字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作文结尾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500字 2017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 以勇气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