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诗词格律第二课: 平仄和押韵到底是什么?

2024-03-08 20:02:59
相关推荐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平仄和押韵是其中的两大要素。在第二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平仄是指汉字的音调,包括平声、仄声等,通过平仄的配合可以组成抑扬格、平起平仄等各种格律,使诗词的音韵更加和谐。而押韵则是指诗词中末字音的相同或相近,通过巧妙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在这堂课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准确把握平仄,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押韵,让我们的诗词创作更加富有魅力和表现力。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格律规则,我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之美。

第二课:

平仄和押韵到底是什么?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们马上开始今晚的课程。这次格律精讲系列课,一共有五讲,今天是第二讲。明晚八点会进行第三讲,第三讲的内容是对仗。

在正式上课之前,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原理有关。简单的说,就是,我不但会告诉大家“是什么”、“怎么做”,还会为大家解释清楚“为什么”。

这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原理上去把握这套声律规则。只有掌握了原理,在运用的时候才能心有主见,才能不被世俗的歪理邪说所迷惑。

废话不多说,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诗词声律的两个基本概念:平仄和韵。

这两个概念是构成诗词声律的最基础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够明确了解它们的内涵。这部分内容很多都涉及音韵学的知识,由于我们是诗词声律精讲,在课上,我只讲和诗词声律相关的那部分音韵学内容,与诗词无关的音韵学知识,在课上我就不多作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学习、音韵学的相关课程。

一、平仄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也就是“平仄”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我将分四点为大家进行讲解:

第一,什么是四声;

第二,什么是平仄;

第三,怎么用普通话分平仄;

第四,诗韵为什么用中古音。

1.何为四声

在了解平仄是什么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四声”。四声中的声,指汉字的声调,也就是汉字音节中、语音的高低、升降、曲直和长短变化。

我们以普通话为例,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比如:妈、麻、马、骂。第一声“妈”,是一个高平调;第二声“麻”,是一个中升调;第三声“马”,是一个低降升调,他是先降后升的;第四声“骂”是一个高降调。

这里说的高低、是指相对音高的高低。也就是我们说话时,音高的最高和最低,第一声的相对音高最高,第四声,相对音高降到最低。

虽然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它却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四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声,是指诗词声律系统的“平、上、去、入”四声。虽然都是四个声调,但诗律系统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诗律系统和普通话属于不同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语言学界一般把汉语的演化分为三段:上古、中古以及近代。上古时期指先秦到西晋;中古时期指南北朝到北宋;近代时期指元代及以后;而南宋则属于中古和近代的过渡时期。诗律系统属于中古音系统,普通话则属于近代音系统。语音系统不同,声调自然不会完全一样。

这个现象很好理解,语音本来就不稳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一下建国初期的广播录音,你会发现,那时播音员的发音方式和现在也不完全相同。1949年到现在不过70年,语音就已经有了变化,更何况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呢?

古代没有录音机,这四类声调在当时具体怎么念,各自的调值分别是多少,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还原了。虽然各地的方言里都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痕迹,但谁也不敢说某地的方言就是中古音——当然除了民科。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学诗是不是要先学粤语,这样会比较方便。一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告诉他粤语是中古音,是唐代音。当时我都蒙了,这从何说起啊?后来才知道,这个说法现在还比较流行。

事实上,粤语有有很多地方都和中古音不符。说几个简单的:中古音有卷舌音,粤语中没有;中古音的声母中含有大量的浊辅音,粤语中也基本没有了,这是声母的不同;粤语的韵母和中古音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模韵系。普通话中,模韵系的字,韵母全部读作u,而粤语,则分化为了u,ou和空韵三种。比如“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用粤语念,就完全不押韵。

声母和中古音不一样,韵母和中古音也不完全一样,这样也好意思说粤语就是中古音?就是唐代音?我反正是觉得,敢这么说的人,胆子都挺肥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中古音是没有办法完全还原的,现在的各种拟音系统不行,因为拟音没有办法确定各个声调的具体音高;在全国各地的方言里,也没有和中古音完全符合的方言。大家不要去信一些民科的鬼话,而且分辨平仄真的没这么困难,具体方法我们后面会讲。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中古四声具体要怎么发,但是,中古四声的发音状态,古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描述性的资料。

比如唐代的释处忠,也就是处忠和尚,他在《元和韵谱》里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的真空和尚,在《玉钥匙歌诀》里描述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查继佐,在《九宫谱定总论·平仄论》说:“盖上声之腔自下而上、去声之腔自上而下。”

这些记载对中古四声的描述都比较抽象,谁都没有办法、从这种抽象的描述中、去拟定、各个声调的调值。但是,从这些抽象的记载中,我们也能总结出“平、上、去、入”四声的音调特点:

1.平声是一个不升不降的长音;

2.上声是从低音滑至高音;是个升调

3.去声是从高音滑至低音;是个降调

4.入声是一个急促的短音。

平、上、去、入四声的音调特点,是诗词声律的基本常识,只有知道了中古四声的音调特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平仄的含义。

现在有很多入门教程把这部分内容讲的很复杂:什么入声有三个塞音韵尾啊;鼻音有闭口、前鼻和后鼻三种啊。这些知识对学诗的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知道。塞音韵尾、开口音、闭口音之类的东西和诗词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知识除了让你觉得诗词声律高深莫测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如果你的目的是学诗,那么,和四声相关的知识,知道我刚刚讲的那些,就已经足够了。

2.何为平仄

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类声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声调特点为标准,对汉字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出:平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和入声字四大类。

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写作运用当中,需要我们把所有汉字按声调特点只分成两类的话,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去进行合理地分类呢?

从四声的音调特点中可以看出:平声是长的、平的、不升不降的;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而入声,则是一个短音。也就是说上、去、入三声,要么是短的,要么是升的,要么就是降的。

如果我们把音调是否能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作为标准,很容易地,就能把中古四声分作两类:

1.音调能够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的是第一类,这一类只有平声;

2.音调不能够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的是第二类,这一类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的“仄”,是倾侧、不平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由左半部分的“厂”和右半部分的“人”组成。就像是人在崖壁旁侧身而过。所以“仄”的本义就是“侧”,不平是他的引申义。上、去、入三声都是不平直的音调,所以古人把这三声归为“仄声”。

可以看出,“平仄”是对中古四声的再次分类:中古的平声属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属仄。并不存在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平仄是一个使用概念,这种分类方法是为了配合实际的写作需要而出现的。平仄的分类与运用源于六朝时文学家对诗歌、骈文等韵文声律上的美感追求。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有异。

这句话中的“轻重”,其实就是指平声和上去入三声在听觉上的不同感受。上、去、入三声,音高变化的形式或升或降或短促,和平直的平声在听觉上能够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由平仄交错形成的,字音声调的高低变化,令诗文的句子更容易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仄声包含了“上”、“去”、“入”三种声调,但这三个声调的字加起来,也只能占到汉字总数接近一半的比例。平声字与仄声字在数量大致相同,是平仄二分法能在诗文中得到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比例是二八开或者三七开。不管平仄交错这个理论多么的合理,多么的有美感,也不可能投入到实际的写作运用当中。因为这个比例和实际需要的比例相差太多了。

3.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既然平仄是对中古汉语四声的再分类:中古的平声属于“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属于“仄”。那么,如果我们想区分平仄,就要弄清楚中古四声与现在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简而言之 :

普通话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都属“仄”;

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大多属“平”,极少数的字属“仄”。

为了方便讲解,我这里有一个图。

大家看,中古的平声,分化为了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古的上声,分化为了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中古的去声与普通话的第四声对应;而中古的入声字,则被派入了普通话的第一、二、三、四声中。

所以,普通话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古的平声字里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自然是属“平”的;但普通话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里边,还包含着小部分,从中古入声里派过来的字,这些字既然是入声字,那当然是属“仄”的。

而普通话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肯定是属“仄”的。尽管在普通话读第三声的字里,有一部分来自中古的入声,普通话读第四声的字里,有一部分来自中古的上声和入声。但是,中古的上、去、入三声都属“仄”,这样的分配变化,并不会对我们用普通话来分辨平仄造成影响。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派入普通话第一、和第二声里的中古入声字挑出来,归入“仄声”,平仄也就能完全用普通话区别开了。入声字在中古四声中所佔的比例本来就少(常用字中属入声的约在16%左右),而被派入第一声和第二声里的入声字,还不到入声字总数的一半,也就是说,需要特殊记忆的入声字还不到常用字的8%。大家只要在读诗的过程中注意收集记忆,是不难掌握的。

诗词群里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在问,某某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啊?这种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能问这种问题,只能说明一件事情:这样的人学诗根本没带脑子。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确定某字四声平仄、最简单、最快速的办法,就是用搜韵查。

大家可以在搜韵公众号的对话框里输入想查的字。搜韵公众号就会自动告诉你,这个字在平水韵里面是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哪一声。自己稍微动动手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再去麻烦别人了。这是对人的基本尊重。

我学诗的时候,金水先生就跟我申明过一点,凡是搜韵能查到,翻书能翻到的问题,什么平仄啊,典故啊,字词意思之类的,都不要问他。自己查来的知识,印象会深得多,对诗意的了解也会深得多。为了搞懂某字某句,你得反复读这首诗,联系前后诗意去对某字某句作判断,这是读诗时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4.诗韵系统沿用中古音系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诗韵系统为什么一直沿用中古音。这是一个初学者经常纠结的问题。诗韵系统要之所以一直使用中古音系,这和音韵学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虽说我国历来就有诗文押韵的传统,双声、叠韵等现象也在很早就得到了认识,但是,学者进行系统的音韵学研究其实并不早。汉末到魏晋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学者受梵文“声明”的影响,才开始有意识地去利用梵文的拼音原理对汉字的声、韵、调进行分析。

“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与命名,是始于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四声论》中明确说道:“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约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颙。” 既然汉末以前并没有系统的音韵学研究,自然也就不会有一本韵书可以用作上古音韵的参考。六朝文学家将声韵之学融入诗歌创作中时,是不可能用上古音作标准的。所以不要去抬杠问:唐人写诗不也没用上古音么?用这种问题来抬杠并不能显示你有多机智,只能显得你很无知。

周颙和沈约的“四声说”,在创立之初其实并没有得到学者的公认。即使好文如梁武帝,对四声之说也是“雅不好焉”“竟不遵用”。直到隋朝的陆法言,他在编排《切韵》的时候,以“平、上、去、入”四声作为编排韵字的顺序。到了唐代,这部《切韵》被定为科举用韵的标准韵书,直到这时,“四声说”才逐渐被公认,并且广泛地运用于诗文的创作之中。

大家要知道,近体诗的声律规则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也就是说,近体诗的声律规范是植根于中古音系的,中古音系和近体诗的声律规则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如果把诗韵系统和中古音强行剥离,近体诗的声律规则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可以这么说,如果诗韵系统要使用近代音系,这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须想办法去创建一套、基于近代音系的合理的声律规则。这样一来,诗歌的体裁,就必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了。

为什么《切韵》能够成为科举用韵的标准韵书呢?

一来是因为汉语发展到六朝时期,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政权,地域分为南北,南北文士各操方言,打破了先秦“雅言”的相对规范性和统一性。这就造成了语音上的南北之争。随着隋朝统一南北,开科取士,指定官方韵书势在必行。考试嘛,标准自然只能有一个。

二来是因为《切韵》这部韵书的宗旨,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切韵》这部韵书,本身就是一个折衷古音、今音和当时南北方言音的、复杂的语言集合体,并不是一时一地之音。也就是说,《切韵》这本书里记录的读音,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在历史上的某个地方出现过。

正因为《切韵》是一部综合音系的韵书,把它定为科举用韵的标准才能更好的平均南北,不至于偏袒某地。

也就是说诗韵系统从一开始就是和口语的实际读音实行双轨制的,二者并不相互影响。

既然诗韵系统一直和口语的实际读音互不干涉,而被后代奉为近体诗学习范本的唐代近体诗、是以中古音系的代表韵书《切韵》为标准的,为了方便学习前辈的优秀作品,诗韵系统一直都以中古音系作为标准。即使元明清三代的口语读音已经属于近代音系,在当时也有基于近代音系编写的韵书,但都没有对诗韵系统造成影响。

说到底,诗律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诗律系统本身就独立于实际口语之外。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持诗歌这一文体的稳定,也有利于后人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法。

前边我已经讲过,语音这个东西是很不稳定的。如果诗歌的声律规则总是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隔不了多久,就需要另外创建一套合理的声律规则。

但是,这样做,既不利于优秀作品的积累,也不利于诗法的总结,更不利于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

况且创建一套合理的规则,这个事情本身就需要时间的沉淀。现在的近体声律,从开始探索的沈约算起,到七律大成的老杜结束,一共花了二百五十多年,这个时间跨度足够语音发生改变的了。

二、韵

下面我们讲韵。

韵这个部分我会分三点为大家进行讲解:

第一、韵书是怎么编纂的;

第二、韵书是怎么演变的;

第三、押韵的美感来源是什么?

韵文用韵的标准大约以唐朝作分界点:唐代以前的诗歌,押韵是完全依照口语的;而唐以及唐以后,除了俗文学和尝试、游戏之作以外,只要是韵文,都是依照韵书来押韵,而不以实际口语的读音为标准。

那么韵书是怎样编纂的呢?

1.韵书的编纂

想搞明白韵书的编纂方式,先要弄清楚三个概念,那就是:声母、韵母和韵基

我们知道,汉字的字音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以汉语拼音为例:“标”字的拼音是“biāo”,那么b是声母,iao是韵母,a上的“-”表示声调。

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声调总在上。韵母是汉字字音中除了声母和声调的部分。

而韵母是由韵头和韵基组成的。我们仍然以“标”字为例,iao是“标”字的韵母,而iao这个韵母,是由“i”这个韵头和“ao”这个韵基组合而成的。

以后我们会讲叠韵词,所谓叠韵词,就是、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韵基必须相同。比如“缭绕”,“缭”的韵母是iao,“绕”的韵母是ao,虽然两个字的韵母和声调都不一样,但是,这两个字的韵基相同,所以“缭绕”是叠韵词。

韵基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

按照韵书分类的传统,是先分声调再分韵。也就是说,先把所有的汉字、按平、上、去、入四声进行区别归类;在同一类声调中,再以“韵基”为标准,对这个声调的字进行进一步地划分,这样就分出了一个一个的“韵”。

比如《广韵》有206韵,《平水韵》有106韵。

古代没有拼音,为了便于称呼,只能从各个“韵”中选出一个字出来作为这个韵的代表,这个字就是韵目。

比如《平水韵》的“东”、“冬”、“江”、“支”等106个字,就是《平水韵》106韵的标目。这106个标目就代表了平水韵的106韵。说“东”韵,就是指“东”字所在韵中的所有字。

2.《平水韵》与《切韵》的关系

我们现在写诗,用《平水韵》,而唐人的标准韵书是《切韵》。那么《平水韵》和《切韵》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把《平水韵》的韵目列一下,并附上《唐韵》原来的韵目。

我们知道啊,《切韵》是唐代科举用韵的标准韵书。科举,提高了《切韵》的身价。于是为《切韵》这本书增字加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唐代增修《切韵》,影响最大的是孙愐等人的《唐韵》。《唐韵》一共206韵,但是为了照顾实际运用的需要,《唐韵》标明:一些读音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凡是标明可以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在实际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把当作一个韵来看。大家看我列出来的这张《平水韵表》,黑字下面的红字,就是唐韵的韵目。有的黑字下面只有一个红字,说明这个韵一直就是“独用”的,有黑字下有两到三个红字,就说明这两三个韵可以“同用”。

所以《唐韵》在写作实际当中、相当于只有112个韵;到了宋朝,《广韵》又标明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信)韵,物韵和迄韵可以同用。所以《广韵》、在实际上、就只有108个韵;金朝人王文郁、编有《平水韵略》,分106韵,稍晚的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这两部韵书、都抹去了206韵的痕迹,把可以同用的韵、直接合并了起来。刘渊分107韵是把上声的 “拯”、“等”两韵同用,而“迥”韵仍然独用;王文郁分106韵,是把“拯”、“等”两韵都并入了“迥”韵。

这种合并其实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但这种不合理的变化并没有对近体诗的写作造成影响,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所以仄声韵里的不合理合并,对近体诗的写作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平水韵略》分的106韵、就是通常说的“诗韵”,一直沿用到现在。

近体诗的用韵是非常严格的,无论律诗、绝句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能通韵。这里的不能通韵是针对《平水韵》而言的,因为平水韵已经把能“同用”的韵、全部都合了起来,所以《平水韵》是不能通韵的。

比如老杜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押“八庚”韵,韵脚就只能用“八庚”韵里的字,绝对不能混入其他韵的字。

如果在押“八庚”韵的诗里,韵脚混进了其他韵的字,这就叫作“出韵”。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是一定不能出现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写诗押韵是要比唐人更宽的。大家不要写不出好诗、就怪韵限制了你。唐人的押韵比我们还窄,但唐人的近体诗,名篇层出不穷。

我一再强调,限制你的不是韵,而是你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诗的第一关、是词汇关。大家一定要多读书,多收集词汇,以方便写作时的表达。

3.押韵的原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押韵为什么能带来美感呢?押韵的美感来源是什么呢?要知道,韵语的出现是要远远早于音韵学的。《诗经》里的诗,绝大部分都是韵文,比如: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国风·周南·卷耳·一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诗·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二章》

不仅是诗歌,一些文章和格言也是以韵语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慧”、“势”,“基”、“时”押韵。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没有理论支撑和格式要求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韵语这种表现形式呢?而且,还运用得如此广泛。

既然韵语的出现远早于音韵学,那我们不妨先把音韵学中“韵”的概念放在一边,来看一下“韵”字本身的含义。

“韵”这个字,不管右半部分是“匀”还是“员”,都是后起字。在早期文献中,“韵”这个概念,都是用“均”来表示的。“均”字从土、从匀,他的本意是说农田划分均匀,引申出来,就有和谐、协调的意思。所谓音均,也就是音韵,是指和谐的,让人感到舒适的音调。

为什么押韵、这种规律地出现相似音节的形式、能够让人觉得和谐、舒适呢?其实,这和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人之所以会觉得舒适、愉快,是因为心里的某种期待得到了满足。押韵也是如此:人总是不爱自说自话,顾影自怜的,总是想得到知己的回应,正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而押韵、就是通过让发音相近的音节,也就是韵脚,在一定间隔、以反复呼应的形式呈现,使前几个韵脚的语音记忆、与最后一个韵脚的语音听觉、在心理活动的平面上相互重合,从而达到类似音乐上和声的效果。

如果将呼应的间隔固定,这种固定的呼应间隔就会形成一种节奏,每当到达节奏点时,听到相应音节的心理期待便会增强,只要期待得到满足,就能够形成舒适、愉快的听觉效果。这便是韵文能够早于音韵学出现的原因——它是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存在,并不是理论强制规定的结果。

从上文所举《诗经》、《孟子》的例子来看,汉语的韵脚大多是位于句末的,不仅在先秦如此,后世也是如此,

如:

咏怀(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阮籍诗的韵脚琴、襟、林、心,杜甫诗的韵脚桥、遥、朝、条,依然是在句末。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先秦时期,还是在魏晋时期,亦或是唐代,韵脚的位置都被安排在了句末的位置。其实这种安排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要知道,汉语是单音节文字,一字一音。处于句中的字一个音节刚刚完成,很快就会接上下个字的音节,这就使得句中字的音节很难在心理上留下深刻、清晰的语音听觉效果。

句末字则不然,由于句间有停顿,句末字的音节不会被其他音节所干扰,句末字的语音听觉效果、也就远比句中字、要清晰,要深刻。

近体诗要求用平声字作韵脚,也是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在同一音高持续的时间最长,这样的音调更便于曼声吟咏,这样一来,韵脚的语音听觉效果,就更能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近体诗要在固定间隔的句末、押平声韵。

而在形式更为自由的古体诗中,诗人也可以灵活地利用刚才讲的那些原理,通过换韵与调节韵脚之间的疏密,去把握控制整首诗的气息。具体的方法和形式,我们有机会讲古风的时候,再详细地说明。

给大家讲个有意思的事。曾经有诗友拿了两个字来问我:老师,这两个字能不能押韵啊?我一看,一个字在真韵,一个字在侵韵。这两个字不在一个韵怎么押?这两个韵连邻韵都不是。在词里都不能押韵的。这个诗友居然说,老辈人说这两个字能押韵。我听了之后很无语。老辈人就一定对么?再说了这老辈再老,能老得过韵书么?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个字,是平是仄,属于哪个韵,能和那些字押韵,不能和哪些字押韵,都是以韵书为依据的。不要自己没事整天瞎想,纠结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想学好诗词,请多把时间精力花在精读诗词方面。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四声、平仄和韵,都是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经常引起误会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是诗词声律的基础,如果这三个概念倒腾不清,后面的声律规则就无从谈起。希望大家在课后反复回听,以便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至于韵书的历史沿革,音韵学的发展,作为了解即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08 20:35槐花五月[浙江省网友]IP:1742875177
    平仄和押韵一直是我学诗词格律时的瓶颈,希望这次能够有所突破。
    顶0踩0
  2. 2024-03-08 20:19木目心[山东省网友]IP:3406975172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很好奇呢!期待学习到更深入的知识。
    顶3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赞美菊花的作文 做重阳糕的作文 小学作文快乐的一天 儿童节作文250字 什么在远方作文 牡丹的作文300字 ps动作文件夹 灯下作文600字 新农村的变化作文 我的好妹妹作文 英语通知作文的格式 写景作文夏天 美丽的景色作文 写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 国庆趣味作文 心灯作文 最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三年级作文可爱的小猫 给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消防作文300字 幸福的滋味作文600字 以心要在焉为题的作文 关于网红的作文 我好想自由作文600字 关于病毒的作文 划龙舟的作文 父母之爱作文400字 义工英语作文 漫画作文250 事物变化作文